陽氣若足千年壽,灸法昇陽第一方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自古扶陽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毖傷",說的就是要保命長壽,扶陽是不二法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ealth/zmxo3g.html 關元穴
--下腹部,臍下3吋。首推溫和灸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後,對準關元穴熏灸。艾條距離皮膚2~3釐米,使局部有溫熱感不灼痛為宜,每次灸15~30分鐘,灸致局部皮膚產生紅暈為度艾灸關元穴可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位老師在傳授針灸技法時,曾叮囑說:針者,刀兵之器,久刺令人氣傷針刺是一種治療手段,不能用來保健,起到養生保健作用的還是灸法。

照海穴

【主治】①失眠,癫痫;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照海-体表图《千 金要方》稱"漏陰",屬足少陰腎經,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既補益又清熱。點揉既可以調理陰蹺脈又可以調理腎經,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 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可謂是一舉兩得、立竿見影。 
      
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裡去。一般來說,點揉

35分鐘後就會感覺到喉嚨裡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

上隨之緩解,古代修煉家都講究煉津化精,津液升發多了,人體的腎精自然充盈,客觀上也起到了滋陰固腎的作用,是真正調動了人體的大藥。按揉照海穴不僅能治

療嗓子干痛,還能治肩周炎。-告別咽痛和失眠強腎降火妙穴 

足少陽腎經.jpg

申脈穴

--體貼身寒多病者的純陽大藥

申脈別名陽蹺,屬足太陽膀胱經。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布有腓腸神經和外踝動脈網,有補陽益氣、疏導水濕之功效。

申脈穴的名解】

別名:鬼路穴,陽蹺穴。

1、申脈穴:申,八卦中屬金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脈氣也。申脈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來自膀胱經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氣,其性偏熱(相對於膀胱經而言),與肺經氣血同性,故名申脈穴。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x2PPQ7.html足太陽膀胱經.jpg

適用人群:寒性體質;中老年朋友;經常傷風感冒、腹瀉、怕冷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眩暈、雙眼發紅腫痛、腰酸背痛、足踝關節痛等症狀,對腹瀉、消化不良有輔助作用。

       "腰背曲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申脈穴是陽中至陽,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裡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也可以說它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道家所講的八脈交會穴,既能針又能灸,"針刺則治病,灸治則養命",使用起來一點也不複雜。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裡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平時可以用艾條熏灸或者用手指點揉刺激申脈穴,點按時會感覺到微微的酸脹。灸的時候,以感覺此部位微微發熱即可,有時能明顯感覺到有一股暖流自腳下緩緩升 起,瞬間人就會舒展許多。秋冬交替的季節,溫差變化很大,也是流感高發的季節,灸一灸申脈穴,既可預防流感,還可以增強免疫力,尤其是老人或者體質偏寒的 人更應經常地灸一灸此穴。
      
人老腿先衰,實際上就是陽氣不能通達人體末端的表現,申脈穴通暢可以有效地延緩這一過程,有回陽保命之功。做兒女的可以有很多方法來孝敬父母,這個方法既 安全又簡單,回家後靜心給父母灸上一灸,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實惠。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真積歷久,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
      
當身體受了風寒,點按申脈穴的時候會感覺有點酸脹,熏灸時身上有些微微出汗,是身體陽氣升發祛除風寒的表現。

       內關穴--

打開心結,養顏養心的美麗穴取穴方式:

●手腕橫紋正中,沿著兩條筋的中間往上2寸(約三手指寬)處
●以原子筆筆尖按3秒後停,可連續按壓6次。

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寬胸理氣、鎮定止痛之功。
      
適用人群:渴望延緩衰老的女性;心情抑鬱、煩躁、緊張的朋友;冠心病等。
      
主要功效:可緩解打嗝、手心發熱、肘臂疼痛、腋下紅腫等症狀;主治孕吐、暈車、腹瀉。對治療心臟病、肺臟疾病、乳腺疾病有輔助作用。
 《黃帝內經》裡記載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黃,發枯委,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形壞而無子耳。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所以養顏首先要養心。養顏美容的小竅門:平時多按揉內關穴,堅持會有奇效。

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
      
按揉內關穴,打開內心的結。所以心情不好時點揉幾分鐘內關穴。處於更年期的朋友,更要多按摩內關穴。    

       內關穴,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內關穴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必用穴,對某些心臟病有立竿見影之效,比如說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發作時, 用力不停點按內關穴,每次3分鐘,間歇1分鐘,就能迅速止痛或調整心律。但重症急性發作的心臟病患者,病情發作時應立即服藥或去醫院,以免耽誤病情。
  打嗝是因為氣逆造成膈肌痙攣引發的。內關穴有益氣安神、治療心臟病的功效,卻往往忽略了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

外關穴--瞬間恢復聽力的"聰耳神穴

外關穴穴位的準確位置圖及作用

外關穴

(1)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yD23x.html 

外關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少陽之絡,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三焦經。有清熱解毒、解痙止痛、通經活絡之功。
 
適用人群:經常坐飛機或動車組出差、旅行的人;急性腰扭傷、關節炎、肩周炎患者。
      
主要功效:可預防老年人聽力下降、耳鳴、耳聾、腰背痠痛等症狀。
《針灸大全》"外關治耳聾、耳鳴或耳內痛癢",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會感到兩耳發悶、疼痛,有鼓膜要被穿破的感覺,聽到的聲音也會變小。大氣壓會對人體產生一種壓力,導致聽力陡然下降造成的。
   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外關"顧名思義,""指外部;""指關卡。外關通陽維,而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是手少陽與手厥陰脈 氣相通的部位。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瘀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耳科裡的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氣,捏住鼻子,閉住嘴,然後用力向兩個耳朵的方向鼓氣。此時耳朵裡會"轟隆"一聲,這是塌陷的耳膜回覆到正常位置時產生的聲音,瞬間聽力就恢復常態了。外關穴在臨床上還有另外的妙用,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在腕背橫紋上2,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的地方。外關通於陽維脈,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所以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一個內關穴,一個外關穴,它們之間有什麼微妙的聯繫嗎?傳統武術裡有一個很好的單操訓練方法,叫做"雙關並打",就是兩隻手腕交替擊打內外關部位,外關打內關,內關打外關這樣既能治外關的病,也能治內關的病,還具有防身的作用。
      
如果體質比較虛弱,不建議用單純的按摩穴位的方法來治療,而要先補脾胃,再行穴位療法。使用外關穴時,最好採用正坐仰臥的姿勢,手自然地垂下來,這樣按揉下去就能讓氣血運行順暢,使三焦經的陽氣分佈於人的體表,功效更佳。

       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的隨身醫師
      
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任脈。有宣肺散邪、通調經脈之功。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

手太陰肺經.jpg 
      
適用人群:頭部、頸部經常出現病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迅速緩解頸椎突發性疼痛;主治落枕、偏頭痛、口歪眼斜、對感冒、哮喘、咳嗽、牙痛等有輔助療效。【穴位按摩】按摩<列缺穴>可治療糖尿病、咳嗽氣喘、落枕、頭痛、半身不遂、咳嗽、咽喉腫痛、感冒、支氣管炎補肺益腎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於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
  列缺穴是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黃帝內經》裡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灸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 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列,指陳列、裂開;缺,指缺口、空隙。
列缺穴,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吋。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
  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彈撥的手法是在穴位或部位做橫向推搓揉動,使肌肉、筋腱來回移動,以有酸脹等感覺為佳。平時感到脖子不適,發現脖子僵硬疼痛,就可以撥動列缺穴,不適感就會迅速減輕。
      
按摩列缺穴時,雙手宜輕握拳,拳心向上,輕放桌上,然後如法或按或掐或揉。按摩時該穴會有酸脹或疼痛感,以酸脹感為好。

 後溪穴--統治一切頸肩腰椎病的奇效大

 後溪穴穴位的準確位置圖

後溪穴位於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近端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具體在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動、靜脈,手背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小腸經上穴位,輸(木)穴,主治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

穴性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位於:手太陽小腸經。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RAoJRN.html

後溪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篇》,為手太陽小腸經的腧穴,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有舒經利竅、寧神之功。手太陽小腸經.gif

適用人群:經常面對電腦的人們;上班族;家庭主婦。
  主要功效:可預防駝背、頸椎、腰部、腿部疼痛,緩解疲勞、補精益氣的功效。
   有一位學生告訴我,當地有位治療腰間盤突出的中醫名家,每次給病人治療時,都會在在病人腰部疼痛的部位紮上幾針,然後貼上特製膏藥,最後在後溪穴上紮上 一針。有些經年不癒的重症患者,經過這番治療,短時間內就恢復健康了。他覺得很老先生的膏藥很神奇,準備拜老先生為師,學這個治療腰間盤突出的絕招。
  聽了他的描述,我跟他說,"我也會,而且比他簡單。其實在腰部局部扎針、貼膏藥都是老先生使用的輔助療法,真正管用的是紮在後溪穴上的那一針。扎針有個小竅門,進針之後邊捻轉邊提插,同時讓病人活動腰部"
      
道家醫學是非常注重後溪穴。直接通督脈,屬於八脈交匯穴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穴位。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

養生保健時則只需用按揉後溪穴的方法就可以,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身體就會像熊熊燃燒的火爐一樣,暖徹心扉。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疼有很好的治療功效。
      
後溪穴, 把手握成拳,在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鬆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痠痛

溫嬪容

公孫穴屬足太陰脾經絡穴,是脾經經氣與絡氣交會的樞紐。(溫嬪容)公孫穴

--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溫陽大穴
 
公孫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為足太陰脾經的絡穴,別走陽明。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有健脾益胃、通調衝脈、消除痞疾之功。堪稱腳下的第一溫陽大穴。

足太陰脾經.gif   適用人群:有痛經的女性,經常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主要功效:可緩解痛經症狀,對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胃腸病症有輔助功效。
  《史記》記載,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此以黃帝的姓為名,正是取帝王居中央而統治四方之意。公孫穴脾經的絡穴,與衝脈相通。脾主土,在人體的正中央, 主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諳合統御之道。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衝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 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衝脈有"五臟六腑之海"之稱,《靈樞經》說,衝脈乃"十二經之海",是人體的"血海"
  道家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痛經時血色發暗並伴隨有血塊,小腹受涼或貪吃冷飲導致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
      
公孫穴通衝脈,督、任、沖三脈皆起於胞宮,其中,沖任二脈與女子月經、生育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因衝脈具有含蓄十二經氣血的作用。調理公孫穴,等於是對人 身上十二經的氣血進行一次全面疏導,具有行淤止痛之功。建議有痛經的女性朋友,點揉公孫穴,再喝一點女兒紅(不是酒,"用之有道"有介紹),治療痛經效果 更好。
  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或於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距太白穴1吋。或在第一蹠骨基底之前內側下緣凹陷中,赤白肉際處取穴。
  平時為調節身體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治療用的位置去找,以自己的壓痛為準。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痠痛感覺的那點,就是你自己的公孫穴

       公孫穴可以用灸法,每次15分鐘左右,也能溫補脾陽。灸的時候有個竅門,叫雀啄灸。皮膚感覺有點發燙,馬上拿開,然後再接著熏灸。反覆進行,猶如小鳥啄食,可以很好地保護皮膚。
  女兒紅配方:紅糖50g、姜粉5g、胡椒粉2g泡溫開水喝就可以。主治小腹發涼、全身怕冷、手腳冰涼型的痛經。陽虛偏寒的可用它來治療。有腰酸的加枸杞;脾虛、大便稀的加紅棗;行經量多時加烏梅,而加黃酒則可以溫經、活血、暖胃。

       臨泣穴--一生守護身體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臨泣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位於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四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gif 

  

公孫穴的作用有哪些?怎麼定位公孫穴位置

公孫穴的位置可以用手指沿著腳大拇指內側緣向腳後跟尋摸,當越過拇指後最高處,然後繼續,當手指被另一個突起擋住時你的手指下凹陷處便是此穴(公孫穴位於人體的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房.)腳內側,大趾趾根後約2寸左右的地房。

公孫在腳內側邊緣。位置大概是腳大拇指到腳跟的三分之一處。就是離大拇指近的那三分之一處。二腳都有位置一樣。取穴時,正坐垂足,從足大趾內側後一關節處往後推按能找到一個弓形骨,弓形骨後端下緣的凹陷處即是公孫穴。

 

注意:我們蘋時為調節胸腹而找公孫穴,沒有必要按照書本規定的位置去找,要以自己的壓痛為准。我一般把公孫穴看作一個區域,在腳拇趾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我們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那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公孫穴了。

 

14361893335444.jpg

公孫穴的作用

公孫,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衝脈。正如公孫穴總督脾經合衝脈,統領全身。這個統領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顯的效果體現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問題,比如腹脹、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過公孫穴來治療或緩解。

Advertisements

公孫穴。它是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同時又與衝脈相通,所以它既能調治脾經,又能調治衝脈。脾屬土,在人體居正中,主管運化水谷精微,輸布周身;而衝脈則從上到下貫穿人體,與任脈並行,又與督脈相通。所謂「衝」,就是要衝、要道的意思,《靈樞經》說,衝脈是「十二經之海」,是「五髒六腑之海」,是「血海」,說白了,衝脈之氣既能上貫於頭部而為陽,又能下滲於下肢而為陰,是十二經脈合五髒六腑氣血的要道。公孫穴是脾經合衝脈的能量的彙集點合調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

 

按摩公孫穴治胃痛、胃酸

作為脾經上的絡穴,公孫穴歸屬於脾,聯絡於胃,又與胸腹部的衝脈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合胸腹部等疾病的功效。「八脈交會八穴歌」說:「公孫衝脈胃心胸」,取之有「理氣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說,胃、心、胸上的病都可以取公孫穴來治。因此,可按摩公孫穴治胃痛、胃酸等症。

Advertisements

在按摩公孫穴的同時,如果配以按摩中脘穴合內關穴等二穴,治胃痛、胃酸的效果更好。

14361893335850.jpeg

【穴義]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在此化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分支,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合隱神經雙重分佈。皮下筋膜內有血管網及少量的脂肪。趾跖側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房止於跖趾關節囊合屈肌腱鞘。針經上述結構,進入(踇)展肌合(踇)短屈肌,該二肌由足底內側神經支配。

【特異性]足太陰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

【名解]

 1)公孫。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也,言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系也。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房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濕風氣,故名。(衝脈為經脈之海,其特點是「主滲灌溪谷」,其來源是位於人體重力場中心部的高溫區胞宮,故其氣血物質溫壓較高。而本穴位處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場的制約下,衝脈流行至公孫的物質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衝脈的體內經脈,故衝脈氣血出公孫後會急速氣化。

Advertisements

2)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其運行為橫向輸散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穴。

3)衝脈足太陰之會。理同公孫名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富含水濕的風氣。

【運行規律]循脾經上傳商丘穴及傳於胃經。

【功能作用]健脾胃,調衝任。適用人群:濕熱體質者;中老年人;喜歡足療法的朋友。

主要功效: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等症。
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書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劑,叫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可以解表散熱、疏肝和胃,有治療胸脅苦滿、食慾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之功。我們身體中類似於小柴胡湯功效的大藥,就是足臨泣穴

道家非常重視這個穴位。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的意思。泣,就是淚。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從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故而得名臨泣
道家認為少陽膽經之氣是人的原始祖氣,主升發。陽氣升發不足,人體的氣血就不能正常地供應全身,從而引發很多疾病臨泣穴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 ,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繫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繫,是關乎人體健康非 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

足臨泣-體表圖
足臨泣-體表圖(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來自於《針灸學》七版教材

【定位】第四、五跖骨結合部的前方凹陷處,足小趾伸肌腱的外側(見圖3-85)。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主治】①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②月經不調,乳癰:③瘰疬。
【操作】直刺0.5~0.8寸。

以下信息來自於互聯網

取穴方法:
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足臨泣穴 解析:
(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爲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膽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爲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雲氣向外傳輸,本穴爲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爲膽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爲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征,故其屬木。
(4)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繫統坐标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繫統坐标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爲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附注:膽經俞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穴、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足臨泣穴意義: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爲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并傳于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功能作用: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主治疾病:
目外眦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神經官能症等。此穴位爲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痹證;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建議睡前不妨點揉一會兒足臨泣穴,很快就通體舒泰,一身的疲勞就緩解了。身體有濕的朋友,還能通過點揉此穴起到祛風除濕的效果。因為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鬱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
   臨泣穴不僅有治病的效果,還有診斷的功能。平時點按足臨泣穴,如果感覺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膽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症。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後口苦咽干,這是 典型的少陽病,體內有熱,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瀉肝膽之氣以降逆。如果有氣喘的人,這個穴位還有定喘的功效。在臨床上使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點按足臨泣穴

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醫療效果。

clip_image001我們人體有7個“排汙口”,找到“排汙口”,把濕毒排出去,人就會少生病,不生病,其實這些排汙口很好找,他們都“窩”在關節的部位。1、腋下 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郁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以疏通這口井。

clip_image002

2、肘窩 當你出現咽喉腫痛、痰黃氣喘、咳嗽咳血、心煩心熱、口腔潰瘍、失眠多夢等問題,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每一到兩周一次,可保這口排汙井的通暢,排出心肺毒素。

clip_image003

3、膝窩 膝窩又稱腘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如果這裏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周拍打一次。

clip_image004

4、 陰陵泉 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裏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裏,時間不拘,空閑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這裏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再逐漸減輕,說明你 的脾濕在好轉。

5、足三裏 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濕當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覺前用艾條灸,可以協助陰陵泉祛濕。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 生細菌,引起水腫,以及各種炎癥,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好。操作方法:空閑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裏3-5分鐘,最好灸 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clip_image005

6、 承山穴 是最有效的祛除人體濕氣的穴位,其效果跟紅豆薏米粥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承山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所以,刺激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大多數人,只要輕輕一按他的承山穴,都會有明顯的酸脹痛感,這都是因為體內有濕的緣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 發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所以濕熱體質者一定要註意記住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7、豐隆穴 配合足三裏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沈重或者痛感 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clip_image006

文章引用自只要每天花不到三分鐘拍這幾個「出水孔」!兩週就讓你變漂亮,百病不生多活20年!請固定排除體內毒水 http://xw.qq.com/c/dy/1293/20151119A01DHW00

【認識中醫穴道-穴位介紹】臨泣穴
http://www.pcstore.com.tw/ntdtvapshop 想學各類中醫知識(如穴道穴位)、中醫療法、中醫保健與中醫調理治療之法的觀眾朋友,新唐人亞太電視台提供一系列認識中醫專題性的ChineseMedicineCare DVD,有興趣者可至我們PC Home 商城訂購

  奇經八脈的帶脈上面的一個穴道叫臨泣穴,它是屬於膽經的,臨泣有兩個穴,頭上有一個,腳上有一個。頭上的臨泣叫頭臨泣或者叫目臨泣,因為它就在眼睛的上頭,又叫目臨泣又叫頭臨泣,這個穴道就是治療怕光。 腳上的這個穴就是我們講的帶脈的這一個會穴,叫做臨泣的,它是屬於膽經,同樣頭上的這個臨泣也屬於膽經。都是足少陽膽經的穴道,腳上的這一個臨泣穴,是在腳上小趾跟小趾次趾之間的那個蹠骨上頭的一個穴,這個穴它治療整個身體的滯塞不通。只要發炎腫痛,它就是因為有氣血不通。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脇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你看都是在那個不通上頭打轉轉,包括了中風,包括了偏頭的疼痛,頭暈眩都在裡頭。平常自我按摩保健,它的位置就是在小趾跟小趾次趾之間的蹠骨上,會很疼的那地方就表示有壓到穴道了。http://youtu.be/x5wyjkxNn9o

本頻道由:新唐人亞太電視台http://ap.ntdtv.com 建立
本則影音新聞出處: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NTDTVChineseMedicine)

 


照海-体表图
照海-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见图3-55)。
【解剖】在足大趾外展肌的止点处;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干。
【主治】①失眠,癫痫;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操作】直刺0.5 ~0.8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照海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照海穴 (阴跷穴,漏阴穴)解析: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比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3)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照海穴意义: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
运行规律: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主治疾病: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热则补之灸之。
〖生理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本经络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