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接觸到孩子及父母時,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為什麼孩子在家裡跟治療室中很專心,但一到學校上課就一直被老師說在發呆?
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便需要先釐清關於注意力的一些因素。首先,便是注意力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能力。我們在執行專注動作的過程之中,會因為所處的環境及所面對的挑戰不同,而隨時變換多種不一樣功能的注意力。例如:當我們專心思考一題數學題時,我們使用多一些的持續性注意力。而當我們需要一邊聽課一邊抄寫黑板時,我們便會使用多一些的分離式注意力。在多種不一樣的注意力形式因應不同活動適當運用之下,我們才能表現出適當的專心。
所以,如果孩子在一個情境之下很專心而另一個情境卻無法專心的話,就可能代表孩子在各種注意力功能運用的過程可能有些能力需要加強或練習。
小如是一位努力且願意學習的孩子,自從上了小學之後,媽媽開始覺得小茹越來越來沒有自信心,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之中,常常跟不太上,也被老師抱怨時常發呆。為了跟上學習母親會為她在家中複習,雖然孩子跟母親都一直很努力,但似乎對於在學校會發呆這件事依然沒有起色。
當我們遇見小如這樣”普遍”的個案時,亂槍打鳥的訓練並沒有多大的效用,職能治療師們為了釐清問題及找出孩子在學校時活動參與的困難而請家長及學校老師先行回想以下的問題:
發生的行為 |
猜測的原因 |
(1)孩子在上課的過程之中,是何時開始頻繁地出現不專心的情況?(是一開始上課/過了20分鐘/快下課時) |
注意力廣度不足 學習類型和授課類型不一 |
(2)孩子不專心時都在做什麼?(玩鉛筆/和同學聊天/發呆/一直發問) |
感覺統合的需求 學習互動表現 |
(3)如果短暫忽略孩子的行為,孩子能夠恢復專注的狀態嗎?(可以自己恢復,還是需要老師提醒,或一開始不專心就無法繼續課程了) |
注意力廣度不足 感覺搜尋 |
(4)孩子不專心的情形是廣泛地出現在每門課,還是單一的課程或老師才會發生? |
學習類型和授課類型不一 社交互動技巧 |
(5)家長在家中一對一的教學時,會不會出現和學校時一樣的情形? |
各種注意力表現能力有較大的相對差異 |
(6)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之中,會不會出現明顯的學習傾向(視覺/聽覺/操作型學習)? |
學習類型和授課類型不一 |
(7)孩子的遠端對應能力能不能負擔學校活動的要求? |
視知覺處理能力不足 |
(8)孩子的學習成效會不會因為教學方式的不同而有差異? |
知覺處理能力有相對差異 |
當我們了解這些問題後,我們便能開始評估孩子在注意力的表現困難。針對不同表現的孩子,我們才能設計出專屬的活動。例如:孩子都在上課20分鐘後出現不專心的情形,而且只出現在同一位老師授課時,如果忽略孩子不專心的發呆行為,孩子多會在5分鐘之後回到專心的狀態。所以在介入的時候,我們便會考慮孩子的注意力廣度、學習類型、視知覺及聽知覺的相對表現,當然還有授課教師與孩子的互動情形。當然,在這樣的過程之後,職能治療師所設計出的活動便會是為孩子量身設計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