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如胸有丘壑,晨亦應胸有塊壘。
你讀書漸有味道出來,當知書中豈止丘壑塊壘,清風明月,也多高山流水,空谷足音。
前陣子傳簡訊給你──
很好,但要注意,學習不能支離破碎,像抓一把沙在手裡,走不遠,沙就掉光,因為手沙握不住,還不如一塊石頭,拿在手中就不易掉,要有整體概念,簡單的說,不要死背,要理解,多思考,那時胸中自有丘壑塊壘。
很高興你回訊──
我知道,學習知識就要像拿石頭般整塊拿起來,握著的沙是沒用的。
但這石頭,也許有些坑洞,代表著我沒注意到的細節。
也許有些沙,在反覆思考後也會變成堅硬的石頭。
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我把簡訊留下來──
很歡喜你長大了,但這次回家,聽到你對李鴻章的評語,又讓我有些想法,要跟你分享──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生有三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我與你一樣,都在第一個境界。
只不過,一個在前段班,另個在後段班。
至於第二個境界,或許還沒有,或許已是「望盡天涯路」,或許第二、三境界會同時從生命中跑出來,或許就在盡頭剎那的迴光,或許永遠也不會出現。
也或許,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
所以,讀書不能不讀史。
但是
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信史,也不如無史
我想你對李鴻章的負面評價,應是來自看了陳可辛的「投名狀」,以及家中那本「太平天國史稿」所致。
前人也有「宰相合肥天下皆瘦」之名句。
但,我以為人可分四種:
傻子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俗話中也有奴僕眼中無英雄之諺。
第二種是失敗者,習慣否定別人的優點,來肯定自己的存在。
再來就是聰明人,專門講好話。
第四種則是會欣賞別人的好,也會面對別人的短。
你不笨,不會是第一種人,更不能做第二種人。
浮世中,得利的往往是第三種人。
但是,我會希望你是第四種人。
李鴻章,一代名臣,進士出身,早年為曾國藩襄贊機要,當時權輔翁心存之子,在太平天國戰役中棄城而逃,為曾國藩起草『參翁同書片』:
「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弟鼎盛而瞻顧遷就」。
翁同書,即後來的帝師翁同龢之兄。
曾國藩認為他「才可大用」,舉薦朝廷,從1862的同治元年,一直到1901的光緒二十七年,執政長達四十年,期間從太平天國到八國聯軍,戰禍連年,烽火處處,國事如麻,多少忍辱負重,不是黃口小兒所知一、二。
以我所見,並不在於他在咸豐年間,隨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戎馬功勞,也不在其後為湖廣、兩江、直隸總督,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重臣,讓中國儘速現代化的功勳。而是,這個活了近八十年的一代名臣,這麼精采的人生,怎會沒有可以讓人詠嘆之處?
他的臨終詩裡有──
勞勞車馬未離鞍
臨事方知一死難
遺疏中提及──
服官四十餘年,未曾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慮,往往徹夜難眠;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每一念及,憂灼五中。
梁啟超的評語是:
敬其才,惜其識,而悲其遇。
為何悲其遇?
讀過近代史的人會明白:
那四十年是中國的悲慘歲月──
百姓流離失所,清廷焦頭爛額。
四面八方,內外煎迫;狼煙四起,朝不保夕。
梁任公說他──
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短。
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長。
我覺得是比較公允的說法。
你有想法,很好!
這就是丘壑塊壘
我也有想法,未必正確,你且聽聽。
2008.3.16日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6樓. 橘夢圓2008/03/21 17:53飽獨詩書
獲益良多 :D - 5樓.2008/03/20 08:31
- 4樓. 巫婆20192008/03/19 15:02恍如隔世
不知為何,在眾多平面與電子媒體中,忽聞此文,竟有種恍如隔世之感。這種自己在大學以前才會有的自省與心境,在年近40的現在,已經是十分陌生了。年輕時代耕讀十數載,就為了鑑古識今,以往那麼明確的是非,今日來看卻存在巨大的隔閡。不論是販夫走卒、博士歸來,在是非的判斷上竟然是依政治的光譜而如此的兩極,怎不令人喟嘆! - 3樓.2008/03/18 13:09~易~
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 2樓. 臥江子2008/03/18 09:42well
He will appreciate your efforts.
- 1樓. 光頭佬艾飛克2008/03/17 22:34我
我是第二種人,但是我也希望能成為第四種人!
所以我學習傾聽,但是我也學習在浮世中找尋真我,面對自我!
我相信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誠實,也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