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2008/10/21 10:30
瀏覽764
迴響12
推薦0
引用0
邊緣人格相關推薦書目
1.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 (2005)。心靈工坊。
2. 我和我的四個影子:邊緣性病例的診斷與治療 (2005)。心靈工坊。
3. 親密的陌生人:給邊緣人格親友的實用指南 (2005)。心靈工坊。
多重人格/解離性身份疾患相關推薦書目 (順位)
01. 神奇城堡─以愛整合多重人格的真實案例 (2001)。張老師出版社。
02. 我遺失的時間 (2009)。高寶出版社。
03. 第一人稱複數 (2006)。高寶出版社。
04 . 第一人稱複數 (2000)。希代出版社。
05. 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 (2004)。張老師出版社。
06. 11個我與城堡 (2007)。時報出版社。
07. 變身女郎-西碧兒和她的十六個人格 (2000)。野鵝出版社。
08. 24個比利 (1994)。小知堂出版社。
09. 比利戰爭 (2000)。小知堂出版社。
10. 第五位莎莉 (1995)。小知堂出版社。
11. 鏡像姊妹 (2010)。皇冠出版社。
12. 第十三個人格 ISOLA (2001)。台灣角川書店。
目前正帶領一群臨床心理師翻譯解離症專書 ─「禁錮的心靈:結構性解離與長期創傷之治療」(ISSTD 2006 年度得獎優良書籍) 預計 101 年出版(心理出版社) 敬請期待。
以下分別為 2006 年、2008 年與原作者群 Dr. Van der Hart, Dr. Nijenhuis & Dr. Steele 二度合影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2) :
- 12樓. gp6au4joy@guest2012/03/20 23:49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張心理師大人!!
我是BPD是人格疾患跟
DID有何差別= =??
可能是DID之前叫"人格"分裂
但卻不屬於人格疾患,
矛盾的是BPD也有解離情況出現。
真想問一位專業人士!!
我想您應該也沒時間回答我這個爛問題
吧~!?呵呵(DSM所謂的真實或想像中的
被放棄)一種預設立場,哈...! [版主回覆 03/22/2012 14:13:41]哈哈~ 你好棒, 觀察到這個現象~在明年即將出版的DSM-V新版醫學標診中尚未看得見的, 但目前也已在國際上熱烈討論的是 ... BPD 可能只是DID的一種亞型 ... 事實上我在12年接案DID的經驗中, 也發現的確如此;不管疾病名稱為何, 不要忘了要照顧好每個人的潛意識小葡萄, 適時調節情緒能量; 請先看看網誌解離知識專區中的文章, 以及點閱網路電台或華視教育文化頻道可以點閱的專訪內容, 包括「生命的訪客」以及「多重人格的迷霧」,
http://www.wretch.cc/blog/ajcirene/32775272
3/6 葡萄理論部份抽空聽聽吧 ..
祝福你 ... (ps. 事實上科學醫學尚未提及的靈性層次, 可以解釋完超乎目前我們知道的「現實」~(^0^)~ 有機會再談囉 ~) - 11樓. joibin521@guest2011/03/19 20:30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最左邊的那個白頭髮的博士好帥喔...
好性格..@@ [版主回覆 03/21/2011 22:16:56]是囉~ 他是和藹可親的荷蘭爺爺~ 也是國際非常知名的學者喔~ 他在創傷與解離的領域都有非常崇高的學術地位喲~ - 10樓. 千琦@guest2010/06/24 22:22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張老師...
問你一個很毛骨悚然的問題可以嗎
小孩子的多重人格有沒有可能透過想像的
方式創造出來
舉例來說因為那個孩子很孤獨,所以幻想
一個朋友來陪她?
還有看到一些畫面比如說可能比較震撼的
多重人格電影和跟殺人有關的影片她自己
無法理解也因為太認真看的關係分不清那
是真是假所以把他融入到自己人格裡面?
久了之後自己出現那些角色的特質但自己
也不知道為什麼?
扯了一大堆廢話~哈
我是想知道一個答案而已啦
這是困擾我很久的「鬼現象」
我從小到大每看一部電影就會多出一個影
像
就是多出一個人啦
他還會用和影片裡那個印象深刻的角色一
樣的態度和個性跟我講話呢...
像是我小時候看到真實案件改編的電視啊
那個片中女主角被性虐待...~~可是他有
點上癮了她一直渴望再被性虐待一次
頗嚇人的~...那個影片結束之後我的腦
子裡出現那個女生的影像...她講了很多
話~~
ㄜ...她到現在還在我的裡面壓...
其實看到殺人狂電影的時候...
也是有出現那種現象
但我想會不會是沒有需要他們的理由所以
他們被創造出來之後隱藏了但沒有消
失...我先講喔
我可沒有刻意創造他們喔
是我的腦子天生就是這樣....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 9樓. hungkailin@guest2010/06/04 20:44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樓上那個白痴...是怎樣..?
在甘苦喔...
....
今天天氣真好 - 8樓. joibin521@guest2010/05/11 22:11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哈哈^_^
好準XD
我很喜歡數學
她是個數學白癡
而我很厲害
XDXD
那是妳的照片嗎阿姨
你長的好可愛XD^_^
最愛你了 - 7樓. 雪梅@guest2009/11/12 14:20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DID的所誕生的每一個人格通常都會擁有
不一樣的能力,這才是多重人格.你就想
成你跟自己的兄弟姊妹同住在一個身體
裡,只是每一個人使用身體的時間不一
樣.他比較特別的,是因為當患者想要逃
避時,卻極度偏要自己去面對時,這時極
端的衝突才會慢慢產生不同面相的人格.
舉例來說,比如本來數學非常不好,可是
卻極度被逼到要當數學方面的天才.這
時,員來的自己會選擇逃避.但同時,也會
創造出另一個可以應付數學能力的人格出
來.在每次數學課時,就會由喜歡數學的
人格出來上課.慢慢的時間一久後,不同
的人格就區分開來有不同的專長能力.而
不同能的人格,最後各自都想自我獨立
時,就會產生人格分裂,這也是此疾病最
危急的時候.如果當下有治療師可以介
入,那人格之間的爭奪戰就會比較和緩順
遂.不過,應該也有案例人格間應該也會
有自然淘汰的法則,自我的消長與增減.
人格的能力,是取決於生活事件的發生和
緣份與壓力事件的衝突決裂.
不同人格擁有不同的能力,是因為每一個
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生活的模式與思考價直
觀.所以才會自己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能
力. [版主回覆 11/15/2009 21:01:37]謝謝雪梅總在我忙不過來時, 協助回覆, 謝謝~~張老師 - 6樓. @guest2009/11/10 16:09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DID的其他人格中有沒有可能產生原本
個體不會的能力,譬如:原本不會彈鋼
琴,其中一個人格會? [版主回覆 11/15/2009 21:00:16]是的, 這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張老師 - 5樓. 雪梅@guest2009/08/15 22:58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所以花了半小時的寫作,讓我找到了答
案了.我一直疑惑為何當代精神醫學的
診斷與治療(書)寫拔毛症患者的共病性
有邊緣性人格與解離症.
http://blog.yam.com/trichotill
omania/article/6395905
理由很簡單,當拔毛症患者自自己親人
裡受到壓力時,就會想要逃離.但事實
上,自己真正需求是親人的照顧與呵護.
在這種兩極化下,如果拔毛症患者可以
用身體的痛來喚起親人的關心,那他就
換慢慢演化成邊緣性人格.只要他想要
得到愛,就會用身體的痛來呈現.但如果
不如願一直持續,慢慢就會越來越劇烈
變成一種威脅讓親人就範.
但如果拔毛症患者在家庭與學校受到創
傷,在自己無法處理下想要脫離此情境
但又逃離不了.自然就會演變成解離症,
把自己隔離開來告訴自己現在發生的是
情不是在我身上是別人.這樣,就了拔毛
症患者就會變成一個解離症患者,是否
會變成多重人格那還要看創傷有多大以
及相關的支援有多少.如果創上很大但
支援很少時,自然一樣會演變成多重人
格.
因此,我常疑惑自己有邊緣性人格也同
時有解離症甚至有多重人格現象產生.
不過想想,的確在還沒有變成解離症前,
是比較像邊緣性人格.自己還想要伸手
去跟親人要愛,但似乎這並沒有達成我
也沒有得到支援.所以在一次學校創商
下,我解離了當成被欺負的人不是我.經
過時間長了,我總會說哭泣的忿怒的事
情不是我的責任,是生病的我她的事情.
或許,這就是拔毛症患者我自己可悲的
地方吧.
BDP要演變成DID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
是要有自己無法承受的創傷事件此條
件.不然,BDP是步化演化成DID的. - 4樓. 雪梅@guest2009/08/15 21:50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某種程度來說,BDP可以是發展成DID疾
病的前兆.在發展成BDP疾病過程裡,就
會遇到對於愛與現況極度的恐懼與不滿
足.當出現兩極化時,如果可以將自己的
行為自我合理化,找出自己邏輯性的說
法.那就會變成了BDP疾病,而非DID疾
病.因為我愛你我在乎你,所以我才會做
出這些異常的思考與行為.但如果出現
在兩極化狀況衝突時,患者使用壓抑的
心理防衛能力.就會衍申出現否認逃避
退化隔絕,進而內化轉移投射.在當下事
件否認這是自己所遭遇的,也剛好有相
關的事件可以讓他內化轉移到其他地
方.因此,剛開始第一次,是在莫名奇妙
下自己逃離現場換人上場接替他完成.
過段時間,又出現類似情景時,自然又會
昏眩過去讓他人上場代打.幾次後,次人
格的能力與能量就慢慢被培養起來.故,
次人他會在原人格不同情景下,自己跑
出來辦她的事情.在不同的創傷下,所呈
現出來演化出來就會變成不同風貌的人
格了.
理論上,當有次人格出現時,都是為了成
原人格所無法納承擔與接納的事情.同
時,也是為了讓原人格可以繼續活下去.
因此,次人格主要出現的目的是為了讓
原人格有更好的生活處理方式.這本來
應該會是正面積極的人格,人格的進化
是一種適應生存的方法.
但事實上,因為創傷事件,人類對於恨與
不滿都要有宣洩管道.因此,只要是精力
創傷的患者,都會有一個暴力的次要格
人.
而這暴力次要人格,跟邊緣性人格是完
全不一樣的.
雖然都有毀滅他人與自己的終點目標,
但兩者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多重人格
暴力人格除了暴力外,就沒有其他情感.
也就是說,除了生氣憤怒和恨以外,就沒
有愛寬恕體諒包容等等情緒.但邊緣性
人格這些都有,只是在不同時間與情境
會呈現出來.
如果要問為什麼,其實就是當初生病時
的動機不一樣而已.
BDP是活在自我幻境恐懼中,而DID是活
在真實環境恐懼中.BDP要的是更多人乖
愛與在乎,而DID卻是想逃離這些照顧她
的人. - 3樓. 雪梅@guest2009/08/15 21:48Re: 多重人格 (MPD) / 解離性身份疾患(DID) 與 邊緣人格(BPD) 相關書目
BPD和MPD、DID,這三者差別在哪?
這二種疾病在所呈現的行為症狀和他人
相處狀況不一樣.
BDP邊緣人可從名稱得知,這是讓患者與
他人處於邊緣狀態,隨時會崩解的意思.
也就是最糟高的情況不是自殺就是他
殺.另外,患者的行為都是為了引起患者
自己所希望的人注意與關愛和與照顧.
某種程度來講,已達到一種非理性非黑
及白兩極化的思考而導致的.
但重頭到尾,BDP都是他自己所作所為沒
有其他人格來控制患者本人.
但DID或原名為MPD是慢慢從一些自我
無法承擔或接納的創傷事件裡,為了保
護自己或者說為了逃避自己該承擔的責
任.因此,將自己分化出來成另一種人格
具有特定的當時處理情況能力來.自己
溜走逃走,讓這替代的人格來完成他該
做的事情.等辦完事情後,原來的自己才
會回到身體來接管目前的意事狀況.
雖然,友時也會呈現出像邊緣人格兩極
化一樣的情況,但很大差別是多重人格
是慢慢演化出來由另一個人來代替自
己,所有的知覺情感甚至是身體的機能
到後來都會因為病程演化將分裂出來的
人格與目前患者完全不一樣.但邊緣人
格不管在怎麼演化,永遠都很清楚自己
所作所為,自己的意識與情感不會有天
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