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魚落雁閉月羞花 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女子名叫西施,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濃妝淡抺總相宜(蘇東坡形容)」,一顰一笑都迷人,但若是東施效顰,也想學西施皺眉就十分難看可笑。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著她美麗的身影,連水中的魚兒見了,也忘記游水,而漸漸沈到河底,這就是「沈魚」的故事。
越王勾踐派大夫范蠡招募美女,其中包括西施,獻給吳王夫差,用美人計迷惑吳王夫差不理國政,終於讓勾踐臥薪嘗膽而復國成功,西施很有功勞,但相傳因為勾踐夫人怕先生愛上西施,於是叫人將西施裝袋沈入江底,後來江中發現一種長型貝類,傳說那是西施的舌頭變的,所以叫做「西施舌」。
【小註:大夫范蠡在接送西施的路途上,有許多百姓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湧到驛館去等候,以至於路上塞滿了人。於是范蠡傳令:要看美女的人,必須交一文錢,並在驛館中設了一個錢櫃收錢,沒想到錢櫃竟然很快就裝滿了。西施在驛館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錢無數,都運回越國用來資助國家財政;以上的西施美圖讓您免費觀賞。】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邊界有都戰事,不得安寧。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了宮女王昭君與匈奴王單于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的和好。於是,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王昭君告別了家鄉,前往遙遠的北方。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請想像並暗哼「王昭君」一曲),悲切的感覺,使她心緒難平。於是,她在坐騎之上,撥動著琴弦,奏起悲壯的「出塞曲」。這時,南飛的大雁聽到這幽怨感傷的琴聲,又看到騎在馬上的這美麗女子,紛紛忘記了擺動翅膀而跌落地上。這就是「落雁」的故事。WOW~又是一個為國家獻身的女英豪!
【小註:請聽一曲「王昭君」,不聽終身遺憾,聽完遺憾終身!】

貂蟬是中國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楊貴妃和貂蟬)中唯一沒有被載入正史的,關於她的傳說,都源自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據《三國演義》中描述,貂蟬是司徒王允的義女,國色天香,年方十五,正是如花似玉的年華。由於時值漢末,董卓專權亂政,王允日夜憂心朝政。貂蟬知悉義父憂慮國事,便在月下焚香祈禱,願能解父憂。於是,貂蟬以美人計同時獲得董卓與呂布二人的眷戀,令本以父子相稱的二人產生嫌隙,後來更成功挑動呂布與王允合作,刺殺董卓。
話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祈禱,希望為義父分憂解勞時,一陣清風吹來,帶來的雲朵將皎潔的明月給遮住了。於是人們便傳說:那麼美的月亮,見到傾城傾國的貂蟬,也不得不自慚形穢的躲起來了。這就是「閉月」的故事由來。
不論貂蟬是否真有其人,經過羅貫中筆下的生動描寫,已將貂蟬塑造成一位美貌與智慧兼備的美女,她能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為國家社會犧牲奉獻,精神令人敬佩!
【小註:這個故事比起俗語「當兵三年,母豬賽貂蟬」,有氣質多了!】
楊貴妃,名玉環,是唐玄宗的寵妃,身材豐滿,膚如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形容)」。16歲時嫁給玄宗之子壽王李瑁,有一次,玄宗在華清池沐浴完後見到楊玉環,立刻對她一見鍾情,但因兩人身份是公公和媳婦,非常尷尬,為了掩人耳目,在宦官高力士的建議下,玄宗先安排她出家為道姑,直到五年後才讓她還俗,並冊封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經61歲了。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家族也多人獲封官爵,其中堂兄楊國忠為人好賭,但也獲得入朝為官而把持朝政。唐玄宗因為楊貴妃而沉溺於酒色,「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政局日益腐敗,而楊氏家族更見飛揚跋扈而胡作非為,讓朝野積怨深重。其中節度使安祿山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直指長安。唐玄宗帶着楊貴妃與楊國忠逃亡,隨駕的禁軍將校們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本想赦免楊玉環,但眾人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正因貴妃而起,不殺貴妃難慰軍心、難振士氣。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只好賜楊貴妃一死,最後楊貴妃只好自縊於佛堂梨樹下,時年38歲。
而在當年楊玉環被唐玄宗選入後宮時,據說,有一次楊玉環在花園中遊玩賞花,無意間觸碰了含羞草,讓含羞草的花葉立刻就合了起來,這本是自然現象,但那時宮女們見此狀,無不讚嘆楊玉環之美足以「羞花」,因而一傳十,十傳百,這就是「羞花」的故事由來。
【小註:原來誰都可以羞花啊!楊貴妃是四大美女之中,唯一的紅顏禍水,不是為國獻身,而是禍國喪身!所以美女們還是不要老是糾纏著夫君「每日都來洗身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