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
2025/02/25 12:58
瀏覽8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和光同塵的真實含意是: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是一體的。
光(意指佛)、塵(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是一體的,相同沒有差異,這樣的意境,為何佛教界人士解釋不出來?因為他們不了解華嚴經「一切唯心造」、不了解圓覺經「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不了解六祖慧能「自性能生萬法」,他們也不能解說圓覺經「眾生本來成佛」、不能解說三祖僧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為他們不知道一切都是佛的化身,法身佛化身一切來玩一場進化的遊戲。
成語辭典:
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8452&webMd=1&la=0
1. 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而與囂雜塵俗相融合。語本《老子》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2. 比喻與世浮沉,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汙。《晉書.卷一.宣帝紀》:「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下面佛光山、中台禪寺、法鼓山都沒有抓到重點。
1.
佛光大辭典
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塵」一語,謂與塵俗相合而不自立異。於佛教,指佛菩薩為救度眾生,須隱藏菩提之智慧光,以應化身權假方便,生於充滿煩惱之塵世,與眾生結緣,次第導引眾生入佛法。
摩訶止觀卷六下,即稱此種權巧施設為和光同塵。然北本涅槃經卷六,稱此種施設為「和光不同塵」,意謂佛菩薩為達救度目的而興塵世眾生和合,卻不為惡濁所染。[注維摩詰經卷一、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一] p3123
2.
中台禪寺
所謂和光同塵,是菩薩以大悲心,對應眾生機緣,敦睦、調諧,與一切眾生共事,彰顯佛法的光明利益,攝受眾生。「和光」就是先認同他的思想、觀念、行為等,先創造緣起,才有後續運用緣起的接引,故和光同塵是廣結善緣,接引眾生,令獲得佛法利益的第一步。
如何和光同塵,廣結善緣?第一,要有恭敬心,因為佛性人人本具,只是迷惑了,且以恭敬除卻我慢,才能生起慈悲心、憐愍心;第二,要以身作則,不能口裡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要用自己的言行作為他人的榜樣,才能令對方生起敬信。例如出坡打掃架房,不可因架房臭穢,而只叫他人清掃;搬重物,不可怕自己受傷,而望步退怯。第三,要分享,分享自己的經驗,不僅可擴大自己的心量,令他人減少摸索的時間,也是自己誠心的展現,同時又可拉近彼此的距離。
記得有一次禪七,在行堂負責跑湯,須至大寮旋轉鍋舀湯,一起出坡的居士不知如何舀湯,自己便以身作則,向前舀湯;同時將自己的經驗與他分享,告訴他如何握湯勺柄、蹲馬步,只要專注、方法對了,就可以避免燙傷、受傷;進而再將能以湯供養大眾的法益與他分享。將心比心,護念他人,對方即由原先的陌生,轉而主動、歡喜地舀湯,不僅與他結下善緣、法緣,更結了歡喜緣。
所以,以恭敬心、尊重心待人,以以身作則的無畏心律己,以分享的慈悲心攝受。如此相資敬重,就能和光同塵,廣結善緣,於修福德中淨化三業,於福慧雙修中接引眾生獲得佛法利益,同霑法喜。
3.
如何和光同塵,廣結善緣?第一,要有恭敬心,因為佛性人人本具,只是迷惑了,且以恭敬除卻我慢,才能生起慈悲心、憐愍心;第二,要以身作則,不能口裡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要用自己的言行作為他人的榜樣,才能令對方生起敬信。例如出坡打掃架房,不可因架房臭穢,而只叫他人清掃;搬重物,不可怕自己受傷,而望步退怯。第三,要分享,分享自己的經驗,不僅可擴大自己的心量,令他人減少摸索的時間,也是自己誠心的展現,同時又可拉近彼此的距離。
記得有一次禪七,在行堂負責跑湯,須至大寮旋轉鍋舀湯,一起出坡的居士不知如何舀湯,自己便以身作則,向前舀湯;同時將自己的經驗與他分享,告訴他如何握湯勺柄、蹲馬步,只要專注、方法對了,就可以避免燙傷、受傷;進而再將能以湯供養大眾的法益與他分享。將心比心,護念他人,對方即由原先的陌生,轉而主動、歡喜地舀湯,不僅與他結下善緣、法緣,更結了歡喜緣。
所以,以恭敬心、尊重心待人,以以身作則的無畏心律己,以分享的慈悲心攝受。如此相資敬重,就能和光同塵,廣結善緣,於修福德中淨化三業,於福慧雙修中接引眾生獲得佛法利益,同霑法喜。
3.
法鼓山
a.
和光同塵的僧團
在僧團中不應有凸顯自我的心態。凡是凸顯自我的智慧、技能、性格、觀念,他的身上一定長刺,稜角多,鋒芒露,不易與人和合,為僧團製造許多的問題。
所謂「和光同塵」,和光,是指每一盞燈所投射出的光是溫和的;同塵,指微塵是彼此交錯在互動的。在光線中浮動的那些微細灰塵,好像已融於光線中,沒有什麼衝突或對立,這叫作「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裡沒有指揮者和被指揮者,也沒有制度和軌道,卻自然而然地互相交融在一起。有人來我讓一下,你走過我轉一下,位子缺人我來補一下,完全是一種理念、信心、道心的結合,這就是僧團和合的精神;和敬的僧團生活,是解脫道的著力處。
外相上的整潔,如環境、衣著,也是和的基礎;反之,若環境不整潔,服裝不整齊,就會顯得凌亂、失序,缺乏和的感覺。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出家眾穿的衣服一律是壞色衣,割截福田衣;工作穿作務衣;入眾、出眾穿入眾衣、出眾衣;然後到外面托缽、說法穿教化衣。教化衣是九條至二十五條,入眾衣七條,作務衣五條或是縵衣。
另外,為了愛護我們自己的形象,除了在寮房的範圍,或在搬運東西、打掃廚房、廁所等作務時,可以穿著羅漢褂之外,無論是在大殿、知客處、辦公室,甚至到門口打電話、巷口散步、外出行動,一律穿著長衫,才不會威儀不整、妨礙觀瞻。
(一九九八年一月七日)
所謂「和光同塵」,和光,是指每一盞燈所投射出的光是溫和的;同塵,指微塵是彼此交錯在互動的。在光線中浮動的那些微細灰塵,好像已融於光線中,沒有什麼衝突或對立,這叫作「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裡沒有指揮者和被指揮者,也沒有制度和軌道,卻自然而然地互相交融在一起。有人來我讓一下,你走過我轉一下,位子缺人我來補一下,完全是一種理念、信心、道心的結合,這就是僧團和合的精神;和敬的僧團生活,是解脫道的著力處。
外相上的整潔,如環境、衣著,也是和的基礎;反之,若環境不整潔,服裝不整齊,就會顯得凌亂、失序,缺乏和的感覺。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出家眾穿的衣服一律是壞色衣,割截福田衣;工作穿作務衣;入眾、出眾穿入眾衣、出眾衣;然後到外面托缽、說法穿教化衣。教化衣是九條至二十五條,入眾衣七條,作務衣五條或是縵衣。
另外,為了愛護我們自己的形象,除了在寮房的範圍,或在搬運東西、打掃廚房、廁所等作務時,可以穿著羅漢褂之外,無論是在大殿、知客處、辦公室,甚至到門口打電話、巷口散步、外出行動,一律穿著長衫,才不會威儀不整、妨礙觀瞻。
(一九九八年一月七日)
b.
法鼓山合唱團法音講座:『和光同塵 出和雅音』果賢法師
2023-09-15 心得分享
和諧,來自眾人無我的成就, 在眾中,看見整體,放下自我。 最美的意境、最好的雅音, 就在您一念間。
很榮幸今日能因緣具足,在德貴學苑聽聞果賢法師主講「和光同塵 出和雅音」的法音講座。從法師娓娓道來細說業力果報、因緣循環的來龍去脈,以及該如何去對治無明煩惱,這些扣人心弦的法施內容,著實令人深省,並且對自己有著醍醐灌頂的作用。整場活動在果賢法師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指導,莊嚴隆重而又不失幽默風趣的氛圍下圓滿落幕,相信與會師兄師姐與自己一樣受益匪淺、充滿法喜。
講座中法師的法施內容,有三大部分令自己印象深刻。第一是無明煩惱常是自己想像的,因為心如工畫師、一切唯心造。在《箭喻經》中提及眾生自己受苦,乃因自己造作,若能看清自己妄念煩惱,亦能轉為菩提。其次,眾生四大不調,乃是人的主觀意識易與外在人、事、物產生對立違和,並常以我見、我愛、我慢去面對,對治方法可常以虔誠懺悔來處理。最後,業力乃眾生因煩惱染污形成負面行為力量,最後產生苦果,若無法翻轉生命終將隨業流轉。假使能以信因緣、明因果來翻轉,生命便不會隨業墮落。聽完法師的法施內容後,自己心中頓時激起不小的漣漪,久久無法忘懷,這如是因、如是果的可怕力量是不容小覷,而要謹慎戒懼的。
因此,現在處於苦海無邊娑婆世界的我們,唯有透過「聞思修」、「戒定慧」、「信願行」等諸多修行方式努力精進,方能求得解脫之道。然而我們又何其有幸在佛教末法時期,仍能在佛、法、僧三寶威德力的加持庇佑下聽經聞法,應當珍惜把握當下,如此才不會辜負佛陀慈悲的一片苦心。但願各位師兄姐能體認今日聽經聞法的殊勝因緣,並能福慧雙修、道業精進,阿彌陀佛。
文:林建安 圖:杜思勤
和光同塵 出和雅音
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於九月三日德貴學苑大殿
為合唱團團員與社會大眾宣講法音。
法師闡明所謂的「和光同塵」微言大義。和光,是指每一盞燈所投射出的光是溫和的;同塵,指微塵是彼此交錯在互動的。在光線中浮動的那些微細灰塵,好像已交融於光線中,沒有什麼衝突或對立,這叫作「和光同塵」。
在和光同塵裡,沒有指揮者和被指揮者,也沒有制度和軌道,卻自然而然地互相交融在一起。所以有人來我讓一下;你走過我轉一下;位子缺人我來補一下,完全是一種理念、信心、道心的結合,這就是僧團和合的精神;和敬的僧團生活,是解脫道的著力處,也是團體運作的核心理念。
在團體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照通融,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就要讓彼此都有活路,這就是一種生活互動的關係。當生活互動的關係能夠和諧,就叫作「和光同塵」。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彼此都是一個一個不同的存在個體,可是彼此之間非常和諧,沒有衝突。如果能夠實踐身和同住的相處方法,不但夫妻不會吵架,同事之間也不會有衝突,工作便能在融洽的互動氣氛裡圓滿完成。
聖者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行者體達「空性、無我的智慧」,則須返歸娑婆濁世,教育、協助、悟覺、拔贖所有沉淪、受苦的有情。在經驗人間各式各樣坎坷磨難,受苦受難的同時,也「救苦救難」,慈悲撫濟。他的外表宛然與眾生的面貌一模一樣,同樣歷經生老病死、坎坷折磨,卻能以無量的心、行,無量的行動與實踐,諦現了生命的尊嚴與光華,安慰了普世受苦的心靈。」
《阿彌陀經》:「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都是形容法音演暢和雅,其實就是柔和高雅能悅眾意的說法之音。
「自心淨土出現之後,也會體會到人間淨土在自己面前展現。所謂人間淨土不是另外有一個什麼淨土,而是因心中沒有瞋恨心、怨懟心、嫉妒心、懷疑心,也沒有要與人爭長論短的計較心,此時所看到的人全部都是菩薩、都是佛的化身,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所聽到的聲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佛法的法音,也就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出和雅音」——雅是莊嚴的意思。那聲音能讓人忘卻煩惱,種種感覺讓自己就像是生活在淨土裡,這就是人間淨土。」
團體之中為何會不和?能所對立衝突,見愛慢我執起了煩惱,業惑苦惡性循環,隨業流轉…。團體之中如何能和?必須看見差異,看見緣起,忍讓演。看見差異是從中性角度出發,進一步才會做到尊重包容,忍辱多福。並明白緣起觀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團體自然融洽。如果從挑剔嫌惡的角度來觀察差異,往往討厭比看見更快出現,隨即墮入業惑苦之中,無法出離。
和諧,來自眾人無我的成就,在眾中,看見整體,放下自我。最美的意境、最好的雅音,就在您我一念間。
文:林美惠 / 圖:杜思勤
2023-09-15 心得分享
和諧,來自眾人無我的成就, 在眾中,看見整體,放下自我。 最美的意境、最好的雅音, 就在您一念間。
很榮幸今日能因緣具足,在德貴學苑聽聞果賢法師主講「和光同塵 出和雅音」的法音講座。從法師娓娓道來細說業力果報、因緣循環的來龍去脈,以及該如何去對治無明煩惱,這些扣人心弦的法施內容,著實令人深省,並且對自己有著醍醐灌頂的作用。整場活動在果賢法師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指導,莊嚴隆重而又不失幽默風趣的氛圍下圓滿落幕,相信與會師兄師姐與自己一樣受益匪淺、充滿法喜。
講座中法師的法施內容,有三大部分令自己印象深刻。第一是無明煩惱常是自己想像的,因為心如工畫師、一切唯心造。在《箭喻經》中提及眾生自己受苦,乃因自己造作,若能看清自己妄念煩惱,亦能轉為菩提。其次,眾生四大不調,乃是人的主觀意識易與外在人、事、物產生對立違和,並常以我見、我愛、我慢去面對,對治方法可常以虔誠懺悔來處理。最後,業力乃眾生因煩惱染污形成負面行為力量,最後產生苦果,若無法翻轉生命終將隨業流轉。假使能以信因緣、明因果來翻轉,生命便不會隨業墮落。聽完法師的法施內容後,自己心中頓時激起不小的漣漪,久久無法忘懷,這如是因、如是果的可怕力量是不容小覷,而要謹慎戒懼的。
因此,現在處於苦海無邊娑婆世界的我們,唯有透過「聞思修」、「戒定慧」、「信願行」等諸多修行方式努力精進,方能求得解脫之道。然而我們又何其有幸在佛教末法時期,仍能在佛、法、僧三寶威德力的加持庇佑下聽經聞法,應當珍惜把握當下,如此才不會辜負佛陀慈悲的一片苦心。但願各位師兄姐能體認今日聽經聞法的殊勝因緣,並能福慧雙修、道業精進,阿彌陀佛。
文:林建安 圖:杜思勤
和光同塵 出和雅音
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於九月三日德貴學苑大殿
為合唱團團員與社會大眾宣講法音。
法師闡明所謂的「和光同塵」微言大義。和光,是指每一盞燈所投射出的光是溫和的;同塵,指微塵是彼此交錯在互動的。在光線中浮動的那些微細灰塵,好像已交融於光線中,沒有什麼衝突或對立,這叫作「和光同塵」。
在和光同塵裡,沒有指揮者和被指揮者,也沒有制度和軌道,卻自然而然地互相交融在一起。所以有人來我讓一下;你走過我轉一下;位子缺人我來補一下,完全是一種理念、信心、道心的結合,這就是僧團和合的精神;和敬的僧團生活,是解脫道的著力處,也是團體運作的核心理念。
在團體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照通融,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就要讓彼此都有活路,這就是一種生活互動的關係。當生活互動的關係能夠和諧,就叫作「和光同塵」。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彼此都是一個一個不同的存在個體,可是彼此之間非常和諧,沒有衝突。如果能夠實踐身和同住的相處方法,不但夫妻不會吵架,同事之間也不會有衝突,工作便能在融洽的互動氣氛裡圓滿完成。
聖者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行者體達「空性、無我的智慧」,則須返歸娑婆濁世,教育、協助、悟覺、拔贖所有沉淪、受苦的有情。在經驗人間各式各樣坎坷磨難,受苦受難的同時,也「救苦救難」,慈悲撫濟。他的外表宛然與眾生的面貌一模一樣,同樣歷經生老病死、坎坷折磨,卻能以無量的心、行,無量的行動與實踐,諦現了生命的尊嚴與光華,安慰了普世受苦的心靈。」
《阿彌陀經》:「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都是形容法音演暢和雅,其實就是柔和高雅能悅眾意的說法之音。
「自心淨土出現之後,也會體會到人間淨土在自己面前展現。所謂人間淨土不是另外有一個什麼淨土,而是因心中沒有瞋恨心、怨懟心、嫉妒心、懷疑心,也沒有要與人爭長論短的計較心,此時所看到的人全部都是菩薩、都是佛的化身,所看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所聽到的聲音都是在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佛法的法音,也就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出和雅音」——雅是莊嚴的意思。那聲音能讓人忘卻煩惱,種種感覺讓自己就像是生活在淨土裡,這就是人間淨土。」
團體之中為何會不和?能所對立衝突,見愛慢我執起了煩惱,業惑苦惡性循環,隨業流轉…。團體之中如何能和?必須看見差異,看見緣起,忍讓演。看見差異是從中性角度出發,進一步才會做到尊重包容,忍辱多福。並明白緣起觀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團體自然融洽。如果從挑剔嫌惡的角度來觀察差異,往往討厭比看見更快出現,隨即墮入業惑苦之中,無法出離。
和諧,來自眾人無我的成就,在眾中,看見整體,放下自我。最美的意境、最好的雅音,就在您我一念間。
文:林美惠 / 圖:杜思勤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