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生命的進化
2025/06/05 09:00
瀏覽8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此文章明確地指出人類是如何進化的,非佛教十二因緣的「無明」,非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苦」,所以八正道的「正見」也是鏡水花緣,藐不可得,至於六波羅蜜則仍然適用。

由於禪定確實可以開智慧,那些開悟的禪宗大師們,就吸引著無數的信眾,相信了小乘佛法,從而誤解了大乘佛法,讓佛法成為建立於「無明」、「苦」,這些錯誤的知見上。

織錦圖 

https://omniloveteam.blogspot.com/search/label/%E7%B9%94%E9%8C%A6%E5%9C%96

下面內容節取於: 

https://omniloveteam.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11.html

第一章 生命

當我們使用「生命(life)」這個名詞, 我們的定義和人類的不同。

在地球上,「生命」被用來區分「有生命力」與「無生命力」的物質。

因此,人們認為狗、馬、魚、樹、以及草,是「活的」或「有生命的」。

反之,石頭、水、空氣、和其它基本的物質

被認為是「死的」或「沒有生命的」。

這狹隘的概念與事實相距甚遠。

從人類的指導靈看來,

每一個物質形體都是一個載具,

靈體或靈質,透過這載具來表達自己。

物質界的形體確實是靈質用來展現的工具,

靈質用它來體驗自己的存在和行為的結果,並了解自己的真實本質。

所有的形體都是以這樣的方式被運用。

因此,沒有什麼東西是死的。

請仔細想想這句話的含義。

沒有什麼東西是死的。

比如說,一個人體,即使它的精神或靈魂已脫離了,

它仍然是某些靈質用來表達的載體。

這些透過人類的屍體來體驗存在的靈質,是一種非常基本的靈質,

在靈性進化的階梯上,它們幾乎是處於最基層的。

然而,所有的靈性眾生都必須從同一個基層開始「學習和進化」的循環,

在靈性昇華的階梯上,漸漸的向上攀昇。

讓我們更深入的探討這個問題,

因為仔細說明人類屍體內的靈質,可以引導並揭露一些真相,

幫助人們破解他們在生命的靈性層面的迷思。[1]

首先要說明的是:當人體處於人們所謂的「活」的狀態裡,

有兩個個體運用人體作為表達的載具。

其中一個當然是「人類的靈魂」,

靈魂運用肉體作為在地球上表達的載具。

但人類的靈魂 (或更確切的說,靈魂投射到地球層面的較低人格)

並不足以維持肉體的功能,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活著」。

比如說,當一個人睡著時,

事實上,靈魂,或遠或近的離開了肉體,

在那情況下,靈魂不可能完全的支持與整合肉體所有的功能。

照顧肉體的是另一個個體〜它是肉體本身的智力,

這智力是由肉體的各個部位、器官、組織等較小的智力所組合而成的。

肉體本身的整合特性,能夠將不同部位、器官、原子所擁有的眾多智力,

結合為一個單一的個體。

這結合而成的個體,與靈魂投射的人格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當肉體醒著時,兩者都住在其中。)

肉體智力的存在有助於解釋一些令人迷惑的事件。

例如,在「瑜伽之龍( * )」這本非常好的書裡,作者敘述了一個奇怪的經驗。

他在一位德高望重的瑜伽長者臨終前去拜訪。

那位長者知道自己要脫離肉體的時候到了,

他當然也完全明白那只是一種轉化,不用害怕。

然而,作者發現那位長者的「肉體」因恐懼而顫抖〜害怕自己即將死亡。

*瑜伽之龍(Autobiography of a Yogi)的作者: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

[2]

雖然作者在他的書裡並沒有充分解釋該現象,

但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

恐懼並非源自瑜伽長者的意識人格,而是來自他肉體的基本意識。

因為,即使人格知道死亡沒什麼好怕的,但肉體的處境卻完全不同。

肉體知道肉身的死亡意味著它自己的末日到了,

因為肉體智力所維生的整體,屆時將會分解消散,不能繼續整合。

然而,肉體智力的整合功能,在靈魂人格離去時,並不會立即終止。

反之,它會留守一段時間試圖維持自己的完整,即使肉體已經開始分解了。

當肉體繼續分解, 肉體智力的「維持系統」會逐漸消失。

然而,肉體智力的靈質在經驗中學會了:

存活的價值〜存在和繼續活著的喜悅。

在努力保持完整性的過程中,肉體的靈質發展了一種重要的「習性」:

想要以一個完整的、有意識的個體存在。

此外,在剛結束的那一生裡,

肉體智力因為與一個更進化的個體(靈魂投射的人格)

共享一個物質載具而獲益良多,

並且已經瞥見了在更高意識層次體驗展現事物的喜悅,

它的品味已提昇,

它的渴望已不只是想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而是要更好。

這兩個基本特性〜渴望存在和渴望改善〜

是靈質在真正的進化之前必須獲得的首要品質。

我們在赫萊瑞恩系列的其它書籍裡,

曾說明礦物界的岩石和巨石也有類似上述的目的,[3]

也就是讓基層的靈質知道,存在於一個完整的個體裡,是什麼樣的感覺。

然而,岩石和巨石裡的靈質,

通常未享有與另一個更進化的個體共用載具的利益。

但是天然水晶例外,

因為人類已學會把水晶用於裝飾,近來則運用於治療和靜心。

幾乎所有的天然水晶裡,都居住著一個特殊的眾生,

其目的在於:教導結晶原子的「高度組織化」靈質,擁有更進化的觀點。

我們採用了「高度組織化」這個詞,而這需要進一步解釋。

首先必須說明物質載具的性質〜它的形體、密度、顏色、等等…〜

總是呈現了居住其中的靈質或個體的特性,無論那個個體的進化程度如何。

這原則也適用於不只一個個體居住在同一個載具裡的情況,

因此,載具的性質顯示了居住其中的每一個個體的特質。

所有天然水晶都擁有規律且重複的原子架構,同樣的排列模式不斷重複。

這證明了有高度組織化的靈質居住在裡面。

事實上(我們必須試著在這裡盡可能的說明清楚),

水晶的基本靈質是高度組織化的,因為它的載具擁有同樣的品質。

這使我們聯想到那古老的謎題「雞生蛋、蛋生雞」:究竟是哪一個先存在?

事實上,結晶的自然過程,就像是把水晶的原子聚集在特定的空間矩陣裡。

水晶的基本靈質,僅指那些原子靈質的整合體。

(此處我們並非指後來居住於水晶裡的更進化眾生)[4]

經由自然結晶的過程,這些基本靈質聚集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

人體也是相同的情況:

經由肉體本身的組織特性,它的基本智力聚合成一個完整的個體。

這裡也可以談談人類與水晶的另一個相似之處。

我們在先前的書籍裡已經解釋過,

人類靈魂計畫居住在肉體的過程中,

會在母親的子宮裡,塑造自己的身體。

靈魂傳送能量幫助塑造重要的器官和系統,

因此,在靈魂層次的任何缺陷或失衡,

都會象徵性的反映在身體相應部位的弱點或機能不全。

以這個方式,靈魂所投射的人格能持續的提醒自己,

此生要修正那些失衡及缺陷。

居住於水晶裡的靈性眾生也是以同樣的方式,

在結晶的過程中,確實的引導水晶成為特定的形狀。

他們傳送自己的一部分靈質 ,指揮原子排列成為特定的架構。

更具意義的是,許多水晶是在大地母親的晶簇(*)裡形成的,

這與「人類的胎兒是在母親的子宮裡孕育」非常相似。

揭示這有趣對照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強調,在實相的所有層次裡,

一個眾生或個體傳送能量去準備自己即將居住的載具,

是相當常見的一個過程。

然而,這項探討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讀者了解:

「生命」更寬廣的定義是「每一個物質展現的品質」,

沒有任何例外的情況。

*參考地質學:「晶簇vugs」〜編者.[5]

現在我們要更詳細的檢視人類的生命流,

以及它在回歸神性源頭的漫長旅程中的諸多探險,在第二章裡,

將討論人類在肉體中自我發現的過程,以及目前所面臨的轉捩點。[6]

下面內容節取於: 

https://omniloveteam.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_82.html

第二章 人類

雖然,未來會有許多不屬於地球人類生命流的眾生閱讀這本書,

但是它初期的讀者是地球上的人類。

因此,在這章裡我們要對目前約五十億投生地球,

以及將近十億正等待投生的人類靈魂說:

你們是屬於造化非凡角落裡一個奇妙實驗的一部分,

這實驗被設計來測試並確定:那被稱之為「人(man)」的生命體,

是否能理解、發展、及運用「愛的能力」,並以之做為創造文明的基石。

以上我們的用字需要進一步說明。

當我們使用「人類(humanity) 」這個名詞的意思是指:

投生於地球「靈長人類」的六十億靈魂的「生命流」。

當我們使用「人(man)」 這個名詞的意思是指:

在地球或其它數百萬星球上,由性配對而基因複製的物質「生命體」,

而且,這生命體有能力發展意識及理性思維。

因此,當我們談到人類(humanity)和人(man),所指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層面。

首先,讓我們看看人的生命體。

為了讓人類靈魂能投生到地球,必須有一個適合生存、繁殖的生命體。

除少數例外,經由「靈長人類」成年女性的正常生育,

是一個屬於人類生命流的靈魂能夠進入物質界展現為「人」的唯一方法。

如果人的生命體滅絕了,這類的展現或「投生」將不再可能。

這似乎不言自明,但為了避免以後被術語混淆,說明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7]

人的生命體在地球上有規律的經歷了幾個階段,很像人生的各階段:

生命體產生(透過播種、混合配種、或從早期形體自然突變),

接著是擴展和改進,在進展階段,通常體型變大,人口增加,

到了最終階段,則人口減少,生命力衰退。

靈界精心培育和照顧靈長人類的生命體已超過數千萬年,

為保持人類靈魂用來投生的生命體與生命流的振動力相配合,

靈界在適當的時機引發不同的突變及改變,

直至今日,人已為地球必須很快提升並展現的更高「頻率」作好準備。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靈長人類都準備好接受這改變。

然而,靈界評估有足夠多的人能處理這劇增的能量,確保人類會存活並繼續。

這提升將伴隨著地球上的各類劇變,

而這些劇變通常會確保那些不能適應更高振動頻率的人們滅亡,

只留下更進化的身體形成生命體的核心,供人類靈魂團體在未來使用。

我們以非常客觀及超然的方式說明地球人類生命體即將面臨的「淨化」,

而我們這樣做有一個理由。

我們的目的是:讓讀者以人類生命流守護者的意識層次,去感知這些事情。

對於守護者而言,

準備、操縱、及(必要時) 淨化人類(人類靈魂)所使用的生命體,

都只是例行性的考量。

他們專心致力於人類生命流(人類靈魂團體)的進展,

並不把失去個人在物質界的生命體看得很重要。[8]

誠然,普遍被接受的是:當任何一個人類靈魂的肉體死亡時,

死亡的過程應當被用來幫助靈魂進步,無論是清除業力或學習課程。

然而,這些考量和選擇會留給那個靈魂的個人指導靈。

生命流的守護者並不參與這層面。

事實上,守護者 (在我們的書《綠野仙蹤》裡,稱為「耶洛因Elohim」)

往往將人類生命流視為一個整體,並且保護這個生命流的進展。

他們看著這生命流在學習「人」的階段時, 暫時將自己分為許多微小的部分,

因此,他們並不像我們會為了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個別靈魂的危險而感到悲哀。

這相當類似人們看待肉體「細胞汰換更新(那過程隨時都在進行)」的態度。

人們不會為了失去部分的細胞而悲傷,

因為對人們而言,身體的健全與持續運作才是重要的。

或者,這也可以用一窩蜜蜂來比喻,

整個蜂巢就像許許多多的細胞,一個動物靈魂透過這窩蜜蜂以分散的方式展現。

既然這多元展現的背後只有一個靈魂,那麼一隻蜜蜂的死亡就是次要的了。

相形之下,我們也是人類靈魂,而我們仍屬於人類生命流,

我們感到必須發揮全部的能量,去拯救人類靈魂團體的所有成員

〜每一個瀕臨脫離生命流危險的靈魂。

有數十億靈魂正面臨這危險。

我們痛惜我們的提醒、我們的能量、及我們的愛,僅觸動極少的瀕危者。

但我們在物質界被允許的唯一機會是:透過已投生地球的靈魂給予幫助。

我們不能對人們顯化肉身,

也不能把我們的思想強加於任何一個不願接受高等啟示的人。

我們唯一的希望是:與「對存在之永恆真理保持開放」的投生靈魂合作, [9]

因為,我們只能以這個方式觸及在地球上的弟兄們。[10]

下面內容節取於:

https://omniloveteam.blogspot.com/2016/04/blog-post.html

第三章 起源

起源似乎述之不盡。

過去幾十年來,由靈媒傳達關於地球人類起源的各種訊息,已造成許多混淆。

發生混淆的原因是:有一些訊息把人類在地球上最初的「生命體」當作起源,而其它的訊息,則追溯至人類「生命流」的歷史淵源。

由於人類早期生命體的性質、體型、振動力與當今的靈長人類截然不同,因此,即便是關於生命體的真正起點,都還頗有爭議。

但是當一些訊息探討人類生命流先前的展現時,情況更加混亂,因為這牽涉到許多不同的生命體。

我們希望在這章裡澄清一些關於「人的起源」〜你們的起源的難題。

在你們的聖典裡有一句話「從未有過無人之時」。

這概念表達了人類的一個終極真理,因為它說的是:

我們稱為人類生命流的靈魂團體一直都存在(並暗示:將永恆存在)。

然而,這生命流並不是一直都以它目前所使用的生命體展現。

就像所有生命流一樣,它必須以漸進的方式體驗物質界,在進入「人」的階段之前,先擁有礦物、植物、及動物界的經驗。

每一個階段,都像是進入物質展現的個別探險,而當每一個冒險結束,構成生命流的靈質從主動、物質的展現撤回,進入被動、非展現的狀態。[11]

但是,它仍然保留自己的完整和本質。

雖然,為了展現而分裂的各個部分,都被回收進入被動階段的「熔爐」,這生命流的整體仍與其它生命流保持分離。

為舉例說明生命流與生命體的區別,我們將描述人類所屬生命流的早期階段,並邀請讀者分享人類指導靈在各個危機與轉變時期所作的重要決定。

首先,想像一個最美麗且超塵絕倫的巨大靈體,它是蘊藏著最奇妙的「成長可能性」與「靈性綻放」的一個存在。

但它們僅僅是可能性。

然而,這存在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潛能,甚至也沒有自我意識。

在這靈質的彩虹生命裡,無法找到理性的覺知與認知的能力。

你可以將它視為一個「沉睡的巨人」,在它完全醒來意識到內在的所有潛能之前,需要在許多層面經歷許多體驗。

在萊德韋特(Waite-Rider)版的塔羅牌裡,「傻瓜(The Fool)」這張牌可以代表這偉大存在的天真和缺乏經驗,它正準備從純精神的懸崖峭壁上踩空下墜,一頭栽進物質界的冒險,但也只有物質界才能喚醒那還在沉睡的諸多面向。

那些面向是什麼呢?

基本上,它們相當於人所了解的思維、情感、及身體/意志各層面的意識與經驗。

那偉大靈性生命的思維面向是未分化和渾沌的潛能模式。

它不能像你一樣推理,也不能識別語言、符號、或任何種類的意義。

它尚未意識到自己的「自我」,它從更大的靈質之海誕生,卻沒有真正感受到與大海的分離及不同。

那靈質大海有時被稱為「上主的身體(Body of God)」。[12]

那偉大靈性生命的情感面向就像旋轉中的萬花筒,由愛、恨、同情、貪婪、嫉妒等等潛在的情感所組成。

但它們全都交織及散射,使得這個生命不能從諸多情感中展現出任何單一或專一的情感。

身體層面的經驗對於這偉大生命,仍屬於未嘗試及未知的狀態,因目前為止它仍是純粹的靈質,完全沒有物質形體的經驗。

然而,在一個相當不連貫與模糊的狀態裡,

它確實有意願「想要進入」,也就是,一個想要進入展現循環的渴望。

它明白,唯有那個經驗能將隱藏於內的莊嚴華麗潛能展現和綻放。

現在,暫停一會兒。

想想以上我們為這個剛從天父的「子宮」釋放出來的偉大生命的描述。

你是否覺得非常熟悉?

這不就是對人類新生嬰兒的完美描述嗎?

嬰兒尚未發展理性和覺知的思維;他的情感是混合與夾雜的;

雖然嬰兒有身體,但他的新意識並沒有在物質載具裡的清晰記憶

(儘管事實上靈魂已擁有許多這類經驗)。

在這被賦予的身體裡他感到很奇怪,對他而言這是一個難以控制的身體。

在此我們提及一個重要的真理:任何一個人從嬰兒經童年到成年的進展過程,正好與我們描述的那偉大生命的進展相似。

此外,回溯靈魂在地球及其它星球上的多重經歷,就能從每一個靈魂的歷史看出相同的學習進展過程。

這是奧秘真理的範例:所有的人事物都相互映照。

這真理有時也被表述為:「上行下效」。

因此任何人要大致了解人類生命流所經過的成長步驟,是件容易的事:[13]

只要想想自己經歷過的學習與成長過程。

最初,當然,那終將變成現代人類的偉大生命,需要學習什麼是「存在」,以及「繼續」存在的渴望。

這基礎課程通常是在礦物階段學習,例如一座山脈或類似的地質構造。

礦物的穩定與完整性慢慢滲入居於其中的生命流,因此它學到什麼是「存在」。

但是,山脈及其它地質結構都受到天氣日曬雨淋的影響。

經過時光之手慢慢的琢磨、雕刻,它們的礦物質漸漸被沖刷匯入河川與大海。

這「本質的流失」喚醒了「繼續存在」的渴望。

面對侵蝕性的改變,內在的生命流努力去保持自己的整合、一體、和完整。

現在,仔細想想人類的嬰兒。

他也必須在意識和理性的層面學習「存在」,並且渴望繼續存在。

這渴望的長養,是經由讓新生嬰兒的身體集中注意力,然後再剝奪那專注。

當嬰兒清醒時,他以新的眼睛觀看,用新的耳朵聆聽。

但接著睡意來襲,一天裡約有四、五、六次,這新生嬰兒落入無意識的狀態,只在短暫睡眠之後,因身體需要食物,而不得不醒來。

這些意識清醒的時間教導新生嬰兒的意識,什麼是「存在」;

意識喪失的短暫時間〜就像那山脈逐漸被侵蝕〜

徐徐的教導那嬰兒持續清醒的渴望,繼續以一個整合的個體存在。

稍後可以在幼兒成長的學步階段,看見那緊抓住新發現的意識的努力。

幾乎沒有例外,幼兒會為了必須上床睡覺而抗爭。

他只是在重演目前已經學得很好的戲碼:

為保持「專注和意識的完整」而奮鬥。

他不必要的害怕睡覺,認為睡眠會偷走他珍貴、完整的存在性。[14]

在偉大生命經歷礦物載具的展現之後,它回到被動的狀態。

雖然它保持單一個體,但處於一種休止狀態,在這段期間裡,從礦物階段剛結束的許多經驗得以整合與平衡。

接著來臨的機會是物質界給予生命流學習的第二個基本課程:學會控制身體。

必須了解的是,這個課程無法在礦物階段學習,因為從物質角度來看,山脈、岩石、或懸崖的形體改變是因為外力的作用,並非生命流本身的意志所控制。

因此,在第二階段的學習過程中,這偉大生命的靈質居住於一個或多個植物生命體內,植物載具確實回應(雖然緩慢)內在靈體的意願。

當然,並不需要掌握非常大的熟練度和靈活性。

樹木、灌木、或植物保持根植於一個地方,因此,居住於內部的靈體不必決定何時或朝什麼方向移動。

但它確實必須決定分枝或幼枝的伸展方向和佈局,花朵及果實生長的位置,以及它本身(在基因條件限制範圍內)大概的體型和大小。

這些看似基本的決定,對樹木或植物來說是非常重大的〜第一次有機會控制某種生命體。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錯誤的決定並不會造成那個生命體的死亡或損失。

但某些錯誤的決定卻是致命的:

例如,一棵樹若沒有和周圍的樹木長得一樣高,可能因為缺乏陽光而死亡。

這是一個複雜的主題,但我們認為從上述討論中,大致的原則已說明清楚。

現在回到人類嬰兒的主題。

幼兒(約三歲以前)最早期的課程之一是:學習控制身體。

眼睛通常從誕生時就能受到控制,雖然反應的時間較緩慢,因為新生兒的眼睛是由「靈魂」控制的。

 (還記得那古老的諺語:眼睛是靈魂之窗。)[15]

我說明:確實,眼睛有沒有神,就可知道此人的靈魂是否active,一般人都是對眼睛特別重視,我看過兩位女性的眼睛會說話:一位是在數十年前吳宗憲的節目上的一位女來賓,一位是家住在八斗子,只有高中畢業的女性。

然而,對於這新身體其它部位的控制,就必須一個一個學習。

頭部的轉動、手部的掌握、腿步的爬行、站立、及行走。

但所有這些對身體的控制,都代表了嬰兒在意識上的持續努力。

看看小寶寶努力將物品從一隻手交給另一隻手。

大人能比他更全神貫注嗎!

幼兒在早年所學習的課程,幾乎都和身體的運用有關。

他學會自己吃飯,學習操作發音的器官說話,以及最後 (大多數母親視之為終極成就) 的控制大小便。

然而在這段期間,小寶寶通常還不太能控制他的情緒。

他已學會宣洩情緒,但還不會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

憤怒、恐懼、愛、嫉妒、對抗〜這些情緒幼兒全都會發出並嘗試,但很少幼兒有能力去控制情緒。

讓我們看看生命流的偉大生命,並仔細想想,它怎樣面對這第三個主要課程。

在植物界體驗之後,接著是一段休止期,然後這偉大生命流再次進入物質展現〜這次它採用某種動物的生命體。

這裡我們擁有的選擇範圍極其寬廣,就算是非常熟悉地球上多元動物形式的人,也無法想像更為寬廣的選擇。

當然,每種動物體都提供自身的系列課程。

然而,除了少數例外,靈界想要讓所有動物體都被用來學習一些與情緒控制或昇華相關的課程。

例如,馴養的狗,靈界安排牠們與人類接觸,並以之為榜樣,使牠們可能在之後的投生裡,能試圖摹仿人類的情感控制。

馴養的貓也在學習情緒的昇華及淨化。

由於貓對人類照顧與飼養的依賴,牠們對人類生命流產生一種愛,貓必須學習將這份愛延伸至所有其它種類的動物。[16]

貓科是肉食動物,而且生性不受獵物的恐懼振動所影響,雖然那恐懼試圖湧進貓的頻道。

這對於獵物絕望情緒的封鎖能力,使得貓科動物非常無情,而靈界促使貓與人類接觸,正是要軟化牠們這種絕緣般的鐵石心腸。

在《綠野仙蹤》裡,我們曾說明海裡的魚類僅處於展現情緒的初始階段。

水著實的吸收地球人類的情緒波動並且與之共振,魚類經由沉浸於活潑的水中,開始與情緒親密接觸,而且,這可以牽引出魚類生命流潛在的情感天性。

魚類的冷血揭示了牠們還在學習情感的初始階段。

這道理也適用於所有冷血動物:蛇、兩棲類、甲殼類、等等。

血液是載體,是情感的居所。

如果血液是冷的,像是魚類,情感尚未成熟。

反之,如果血液是熱的,像是大多數鳥類及所有哺乳動物(包括人類),那麼,情感已經展現,而基本的課程是昇華、淨化、或控制情感。

重要的是去了解,一個偉大的靈性生命~像是構成當今人類的生命流,不會只在植物及動物界裡展現一次。

雖然,礦物階段通常是在地質構造中的單一經驗(這經驗通常足以培養珍惜「存在」及渴望「繼續」存在的態度),一個靈性個體在繼續進化前, 通常會想要去體驗動植物界許多物種的細微品質。

在植物階段,生命流可以先使用單純的草類作為載體,尤其是為了進入更複雜的展現層面,現在它必須習慣本身的分裂過程。

我們希望更完整的解釋分裂的概念。[17]

人們能察知,當這偉大生命以礦物構造作為載具時,很少需要分裂或細分。

山脈是綿延相連的,而許多峭壁則連成一道懸崖。

不同岩層之間確實產生某些差別,岩石蘊藏不同的礦脈等等,當然,這基本的差異構成第一次分裂的體驗,這次分裂是非常愉悅的,因為,進入形體時,無需劃分為獨立的個體。

然而,當這偉大生命進入植物階段時,它需要學習更進一步的分裂,因為植物通常是分離的個體,不會結合在一起。

當然,這分離有許多不同的程度。

其中一種最溫和的分裂方式,可以在草類中發現。

草類具有糾結交錯的根、莖、及葉片。

曾經拔起青草將泥土抖落的人,都知道植物是如何糾結在一起的。

此外,某些草類透過根部的纖匍枝向外延伸擴展,這些新枝甚至更接近同一個個體。

因此,那偉大生命希望第一次進入植物界能先試著體驗一種或多種草類,單純去學習如何讓自己分裂。

唯有學會以這種方式將自己分裂之後,才能運用更複雜的植物體,比如樹木或其它植物,學習它們所能教導的各種控制課程。

有了上述的解釋,或許已經很清楚:

為何一個偉大生命會選擇在它經歷的每個學習階段以許多形體冒險。

目前除了人類的生命流之外,大約有三十五種偉大生命(生命流)正在地球上,展現為各種動物。[18]

現在這些生命流居住於數千個不同種類的動物體內。

有一些生命流正處於早期階段,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及其它冷血動物。

其它生命流更加進化,它們透過交替投生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來學習慈悲(例如,生命流裡的一個獨立個體可以一世投生為獅子,另一世投生為被獅子捕食的小鹿)。

通常,最進化的生命流,或生命流裡最進化的部分,會被允許投生為人類馴養的寵物,希望這與更進化生命(人類)的接觸,能教導它進一步去昇華及控制情緒。

當然,這是經過大幅簡化的解釋。

實際情況極為複雜,指導每一個生命流的大靈,及負責指導生命流內每一個碎片(個體)的較小靈性眾生,需要作出無數的決定。

為確保在這主題上不會迷惑,我們要提醒讀者:

你是人類生命流的一個小碎片,而這生命流自願讓自己被細分為六十億個靈魂碎片。(譯註:依據聯合國世界人口統計,1999年達到60億人口,2011〜2012年達到70億。)

有一些 「大靈」負責引導整個人類生命流(譯註:宏偉計畫裡稱之為「守護者」),而較小的靈性眾生則引導每一個靈魂碎片,生命流為了體驗目前「人」的階段,而將自己分散為許多靈魂碎片。

這些較小的靈性眾生是:

人類的守護天使,以及每一個靈魂的指導靈及協助者。

幾頁之前我們開始說明偉大生命(生命流)如何面對情緒控制的課程。

現在讓我們回到幼兒的主題,並且提醒讀者,幼兒學習駕馭自己狂野猛烈的情感衝動是多麼困難。

在一天之中,歡笑、淚水、憤怒、及驚恐,一個接著一個,就像混亂的情緒萬花筒,嚴格的考驗著許多母親的耐心。[19]

父母常常被孩子鬧得陷入他們正在經歷的情緒層次,而且做出相同的反應。

當幼兒咆哮,父母則怒吼回應。 

當幼兒對兄弟姊妹暴力相向,父母就怒打幼兒。

這類錯誤不勝枚舉。

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有兩件事:

一、父母以身作則穩定的控制情緒,

二、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設定一套後果(consequences)的規則,能敦促孩子選擇駕馭自己混亂的情緒。

這兩項要求對兒童的健全發展極為重要,因此我們希望用簡短的篇幅進一步討論這件事。

首先,要提醒讀者,我們在此所說的只是要求父母親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當然,為了發展孩子的其它面向,需要更多的教導:

「愛」能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歡笑是身體健康的基本要素;

與父母的身體接觸有助於平衡孩子的肉體、星光體、及乙太體;

言語的刺激可以喚醒孩子的思維能力。

但是這裡我們希望聚焦於剛剛列出的兩項敦促情緒控制的要求。

如果孩子看見父母親失控、爭鬥、對配偶或孩子吼叫,那麼他會被引導去認定這類行為是正常的。

反之,如果孩子接觸至少一位沉著冷靜的成人,這個人很少被激怒或生氣,孩子會了解有更好的情緒模式可以去達成,因此,他有了努力的目標。

當然,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達成相當程度的情緒控制需要好幾年的時間,如果在記憶中有一個可仿效的榜樣,這項努力會更容易達成。

第二項要求是,為不可接受的行為模式設定始終一致的後果規則。

這個規則不該被認為是懲罰,因為它透過不同的機制而運作。

舊有的「懲罰」體制企圖透過孩子害怕父母生氣,而強迫孩子表現良好的行為,並且透過孩子對懲罰的恐懼,將不可接受的行為降至最低的程度。[20]

每當父母在糾正孩子時生氣,或表達不准許時帶著強烈情緒,那時,父母是利用「恐懼」強制孩子修正行為。

舊體制最不好的面向是,當孩子終於放棄不可接受的行為,他覺得是因為恐懼而被強制就範,並沒有感覺到他已經自由的選擇改進了。

最好是建立一套規則,讓孩子擁有選擇自己行為的權利,父母不違反也不運用負面的方式強迫(威脅、恐懼)。

這是一套後果的規則。

首先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告訴孩子,他可以選擇如何行動,而且父母不會因為他選擇不良行為而生氣。

通常,在這規則裡並不需要「體」罰(打屁股)。

對大多數孩子而言,在自己的房間裡被隔離一段時間,足以當作不良行為的後果。

父母必須堅定的執行這規則,這樣孩子才能了解,如果他選擇繼續做出不良行為,每一次都必須付出代價。

最後一點是最重要的:

執行這後果時,父母一定要溫和、親切、充滿愛,甚至在可能的情況下,伴隨歡笑和善意的幽默。

這可確保孩子不會處於「恐懼」的壓力下。

當幼兒被帶到自己的房間,父母要安慰他、鼓勵他。

「好吧!你選擇了這樣做,現在我們必須接受這行為的後果。

所以,我會輕輕的帶你到你的房間,過一會兒,你才能出來,媽媽和爸爸會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讓你試著再選擇一次。」

當父母以這種態度說話,孩子可能大吼大叫,但訊息已傳達了。

雖然某些權威人士反對將孩子鎖在房間裡,但是在我們所敘述的規則裡,這方法通常是必要的。

然而,我們強調隔離的時間必須非常短暫。

目的並不是要「懲罰」孩子,而是讓他在不良行為之後,承受不愉快的後果。

因此,對於大多數學齡前的兒童,在房間裡五分鐘,應該是足夠的。[21]

如果隔離的時間太長,孩子會開始擔心父母不喜愛他了,並且以為那是他被遺棄在房間裡的原因。

這會把後果變成懲罰,所以應當要避免。

當父母允許孩子離開他的房間,必須用完全正面的口氣。

別提起他之前的行為不當;單純的用微笑與擁抱歡迎他,比如說「好了,現在我們可以重新再試一次,好嗎?」

對於十幾歲的青少年,通常已不適合將他隔離在他的房間裡。

然而,一個造成「困窘」的後果往往是相當有效的。

如果可能,建議父母選擇一個與那不良行為相關的後果。

例如,孩子總是把他房間的燈開著,甚至當他不在房間時也開著,就把燈泡拿下來一天。

我們已偏離了這章的主題,但我們不想失去機會來說明這養育孩子的方法,因為它對於即將來臨的嶄新時代會有極大的幫助。

即便更偉大的愛與靈性的時代即將降臨地球,我們仍必須強調:

孩子們依然需要學習同樣的課程,以及在各方面的自我約束。

原因很簡單,我們在這一章裡已說明那觀點,也就是出生於地球上的每一個新意識,在進入物質學習的循環「之前」,與人類生命流的偉大生命完全相同。

因此,新生的意識需要父母親充滿愛的引導及有紀律的訓練,就像那偉大的生命需要守護者的幫助及指引,在我們的書《綠野仙蹤》裡,守護者被稱為「耶洛因Elohim」。(譯註:詳見p9)

確實,「因果」體系也溫和的引導著人類的生命流。

它是透過「業力法則」而運作,在早期的書籍裡,我們已充分說明。

實際上,人類生命流的守護者幾乎允許人類去嘗試任何他們所選擇的行為模式,守護者知道「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它的別名)」會使人類穩定的改進。 [22]

每當一個人 (生命流的碎片)「行為不當」,那行為的業力後果就依附於他,而透過面對業力,承受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痛苦或限制,經常會促使這個人改善行為。

但這個律法的運作並非針對個人。

上主和人類的守護者都不會對於不良行為「發怒」。

造物主不會譴責祂的創作品;

祂只是將人們安放在一個學習環境中,並容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舉止。

事實上,這學習環境沐浴在最宏偉的愛的光輝裡。

有什麼比太陽的面容更能證明上主之愛?

太陽提供幾乎所有的溫暖與光明給地球上的生物:

那溫暖與光明就是上主之愛,充滿和普照於這小小的星球上。

小孩的父母,對於上主賜予的稚嫩贈禮,應當也以同樣的愛與支持的溫柔氛圍,引導及教養孩子。

我們已經看到地球上的三個較初級界域(礦物、植物、動物),如何被用來教導特別適合那些生命體的主要課程。

然而,在動物界的展現之後,還有一個偉大的經驗領域正含苞待放,等待豐碩的開花結果。

那是思維的天空,是品嘗想像力和思維力量的領域,是夢想奔放飛揚以及體驗思維神奇創造力的領域。

思維之花是人類生命體的偉大贈禮。

在下一章裡,我們將討論思維,以及合理運用與控制思維的最佳方法。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揚升議題
上一則: 地球是一所學校,不是監獄。
下一則: 太陽閃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