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懷念「讀者文摘」、厭惡「阿扁頻道」
2009/03/10 14:00
瀏覽2,737
迴響4
推薦18
引用0

聽說「讀者文摘」美國總部正在申請破產保護,聞之不勝訝異、也非常惋惜。

「讀者文摘」是陪伴我長大的「家庭雜誌」之一,另一本則是「拾穗」。這兩本書都是知識休閒性的家庭讀本,適合任何學歷的讀者,幾乎只要認得字,都可以閱讀。

「讀者文摘」的中文版,最早由台灣取得總部的授權、由英文版翻譯發行,後來總部在香港成立分部,負責中文版的發行,其最早的負責人就是林語堂博士的千金林太乙女士。

讀者文摘的文章,以一般知識為主,從科技新知、到遠古文化,包羅萬象,而其文字則一如林語堂的文風,乃是「清順自然」的白話文。與現在對照起來,她的文字絕對「乾淨、高雅」,也沒有玩弄文字遊戲的「諧音」標題如「牛轉錢坤」這種寫法。

但我更喜歡的是,她其中的休閒小品,如「意林」、「開懷篇」、「珠璣集」、「浮世繪」;其內涵深刻,語意幽默,總是令人莞爾。當然,其文字也總是戲而不謔,有時候也有點「色」,但也都還在「家庭普級」範圍之內。

有一篇早期的幽默小品:

一位先生到百貨公司替太太買睡衣當生日禮物,他選了一套有蕾絲邊的睡衣,問售貨小姐說:「這個蕾絲邊碰到皮膚會不會癢?」

小姐答說:「不會,蕾絲邊在外面,不會碰到皮膚。」

先生說:「可是,我就在外面啊!」

這就是我喜歡的「讀者文摘」。

另一本「拾穗」月刊,創刊於民國39年(1950),乃是中油公司的「副產品」,其封面一直是米勒的名畫「拾穗」,沒有改變;其內容也是以知識性為主,並附帶有一些外國長篇小說連載,此外還發行了一些知識叢書及翻譯小說的單行本。

在我的年輕時代,我是這兩本書刊的長期訂戶,後來,受到電視的影響以及忙於事業家庭,已經很久沒有再看,只是偶而在公共場所取讀閱覽而已;而且,我連「拾穗」究竟還有沒有發行也不知道。

憶往看今,對於當前每天受到媒體「阿扁頻道」的干擾與主導,不免產生相當的警覺,也有著非常的厭惡。

台灣的媒體,已經儼然成為「阿扁頻道」的集合體,其內容荒誕八卦,無待香港「蘋果」大亨入主新闢頻道,已經相當嚴重。我們實在應該有所「自覺」,積極拒絕讓我們的寶貴人生被這些惡質的聲光環境陪伴污染;即使非開電視不可,也應該選擇一些優質的頻道,如國家地理、Discovery 等等。否則,一生當中的幾十年,就被這樣包圍污染,豈能甘心。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4) :
4樓. 墨夫
2009/03/19 13:34
您好, 我也曾是拾穗的訂戶

驚!!!我也是在這兩本雜誌陪伴長大的

據我所知舊版"拾穗"因翻譯文章過多版權問題因而改版(約在75年左右吧?), 變成生活資訊方面的雜誌, 就沒有先前文章的深度與趣味, 我就就停訂了, 後續故事則不得而知

那時舊版要終止前, 我一口氣買了過期庫存雜誌N年, (現在不知躺在老家的某個角落?)

"讀者文摘", "拾穗"這些舊雜誌現在讀來還是趣味橫生

當時報導新科技, 例如APPLE II, 王安電腦, 現在已經如過眼雲煙...真懷念舊時光

一小本, 放口袋出門, 陪伴許多青澀時光

3樓. GW
2009/03/10 22:42
謝謝林太乙女士

林太乙女士主編的中文版讀者文摘,是所有我讀過的中文刋物中的翹楚。

它曾是我不可或缺的每月良師益友。選輯內容多是高雅雋永,溫馨感人,激勵鼓舞,益智養性,風趣詼諧,生動活潑。每次翻開封面就好像走入時光隧道似的,呈現的是一個繽芬多姿、無奇不有的世界,讓我好奇的四處探尋,流連忘返。

每期都是兩三個小時的嚮宴,一口氣讀完。再回到現實世界時,總是覺得世界是多麼的美好,往往帶著笑容進入夢鄉。

我曾擁有至少十多年的收藏,可惜保存無方,最後塵封蟲蛀。搬家時祇好忍痛割愛,至今悵然。

林太乙女士主編的中文版讀者文摘,是我失去的千金不換的無價之寶。 


成語言簡意賅,是千陲百鍊的人生精義。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2樓.
2009/03/10 17:37
你为什么不看CCTV?
都网络时代了,你可以在网络上收看CCTV和凤凰卫视嘛,国家地理和DISCOVER都是美国的电视频道,CCTV对应的节目并不在国家地理和DISCOVER之下,何况CCTV有18个频道,选择余地足够多。
1樓. 啥啊?
2009/03/10 17:30
山寨版
在林太乙以前,1950 年代末期台灣還有過一份可能是私自翻譯的山寨版「讀者文摘」,印刷跟紙質都很差,好像是某個留學英語補習班的關係企業。很多很多年前,我好像在舊書攤看過,但是記不得為什麼沒買回來。等到正牌的讀者文摘上市以後,山寨版就沒了。

拾穗雜誌在 1990 年代初期停刊,若干年後又恢復發行。現在應該又倒閉了。講理雜誌有點拾穗的影子。當年翻譯不需要授權,這些雜誌有一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