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國式的「雙首長制」
2006/01/06 13:42
瀏覽1,440
迴響3
推薦9
引用0

【政治第3波】提到「憲政體制」的話題,我在此提出幾點個人的見解:

首先,五權憲法相當程度承襲了「君主思想」。蓋中國傳統的「君主一統」思想,無法一下子由「三權分立」所取代也(這種社會革命的衝擊太大),所以,過渡的制度是必要的。也因此,總統的角色其實更像英國的皇帝而不是美國的總統;也因此,憲法明定「行政院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

在這個前提之下,總統的角色就著重於「德望」或「威望」。前者如孫中山、嚴家淦、林洋港,在此情況之下,由行政院長掌權;後者如蔣中正、蔣經國,在此情況之下,則由總統掌權。這,也就是中國式的「雙首長制」了。所謂五權憲法究竟是總統制或內閣制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可以得到釐清--就是「雙首長制」。

總之,「中國」的總統絕對不能如陳水扁這種「望之不似人君」的角色,否則,無法領導統馭菁英官僚體系以及低階的公民社會--須知,當時中國文盲與「舊腦袋」占絕對多數;而即使今天的台灣,公民素質亦不高明。

其次,國父主張權能區分、間接民權。「權能區分」比「三權分立」更容易讓傳統的中國人接受與理解。而,在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多屬文盲的情況之下,更只能實行間接民主。否則,看看台灣,自從「總統直選」之後亂到今天,就可思過半矣!台灣,人口不多,而且還是高學歷的社會呢!可見,在中國實施西方的民主,有多困難。

最後,關於監察委員,我覺得這是相當高明的設計,只是後人無德無能執行、無福無緣消受而已。

監察委員,其實就是「獨立檢察官」;整個監察院,就是「特別調查委員會」。仔細想想,不是這樣嗎?

西方的檢察系統棣屬行政體系,當然「官官相護」;因此美國有部分地方檢察首長乃是「民選」,以補其短。國父創設監察院,正是從體制上根本改革,一勞永逸的辦法也。

至於考試院,乃是承襲當時仍然相當重要的「科舉」社會制度,有其時代性的功能與歷史因素,並非無的放矢、平白創意。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
2006/01/07 23:31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這是論語裡面的一句警語
當初讀高中時.國文老師亦是飽學之士...
教到這一句時也沒多做解釋
後來上大學時在一位長輩家的客廳裡又看到一幅字[人能弘道]四個字
就有點懂了...

爭議在於人與制度孰重?
現今政治學者大都認為民主制度比較重要...

古代若有好的政治是靠人...
但是人亡則政息...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2樓. 時季常
2006/01/07 18:26
中華民國原憲兼總統制和內閣制之長
中華民國原憲當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它是一部非常進步的憲法是沒有疑義的。所謂總統制,是以美國為代表,國家元首和行政首長為同一人,然後三權分立,行政和立法人員不能互兼。所謂內閣制,是以英國為代表,國家元首為虛位,行政首長為國會第一大黨黨魁擔信,由他從國會議員中選拔內閣閣員,組成內閣,向國會負責。在其它國家,如第一大黨未能過半,便必須和其它黨組成聯合內閣,有些國家的第一大黨卻不一定能組閣,因為較小的黨可以形成聯盟,取得過半席位,而取得組閣權(如現在台灣泛藍的情況,國民黨並非第一大黨,但泛藍卻是過半)。

總統制的優點是分權,行政和立法分立,不能互兼,比較不會互相包庇,缺點是國會和總統形成對等互相制衡關係,國會難以有效監督總統,你可以看到全世界採取總統制的國家,包括美國菲律中南美(以及現在的台灣)在內,很少有不違法亂紀的總統。另一個更嚴重的是,總統的權力,包山包海,但總統再差,卻沒有安全快速的手段將他換下來,一動到總統,如果總統不接受(很少總統接受的),總要影響到政治安定。

內閣制的優缺點則剛好相反。內閣做不好,內閣總理換人,沒什麼了不起,國家政治安定的影響不大,有幾年,日本首相換人像在換衣服一樣。而且總理受到國會強力的監督,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採取內閣制的國家,素行不良的總理,不是沒有,但很難生存。缺點是國會議員兼任行政首長,國會如果要倒閣,總理和內閣裏的國會議員當然可以說國會已不能代表民意,要求解散國會重選(可笑的是台灣竟有很多人把這個缺點當優點)。

中華民國的原憲,兼採兩制之長。它採五權分立,五權之間不得互兼,但在行政權上,採內閣制作法,行政院必須受立法院之監督。但它有兩個盲點,第一,行政院長的產生方式,和內閣的組成方式,並未完全依照內閣制精神,第二,國民大會顯然無力有效監督總統,和立法院的功能形成奇怪的關係。
1樓.
2006/01/06 16:23
那是群動被煽動的象徵
其實,本來的憲法在設計上就受到蘇維埃制的影響
沒錯,就是蘇聯那套。國民大會基本上跟最高蘇維埃沒有什麼差別。
不用覺得意外,因為本來三民主義就是一部相當左傾的思想,理想性很高。

但是這部憲法到目前為止,是什麼制?我想大概是政治人物太不用功,從行憲一開始憲法的主筆張鈞勱就在其著作『中華民國憲法十講』,強調『中華民國憲法是內閣制』。憲法在最初本來就是內閣制,所以搞告間接選舉的虛位元首。當初這樣做就是要方老蔣獨裁,可是老蔣藉由黨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超越了這個制度設計,因此看起來好像是總統制。雖然後來小蔣當行政院院長,又搞的向內閣制,但那也是依靠黨的力量。國民黨固然當時反民主王八蛋,但至少在體制運作上還不太敢對越過那條線。

其實從學術一點的制度上來看,我國會從改良式的內閣制變成雙首長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總統因直接選舉而有民意基礎,反而跟三民主義沒有太大的關係。因此我是認為,我國現在的困境就是在於很多人對民主的認識不清,因為實際上總統直不直選跟民主不見得有太大的關係,但是藉此鼓動群眾,讓他們以為總統直選=民主,就跟2004年那種鼓動辦公投=更民主的手法是一樣的。這種做法到最後就是流下一堆政治爛帳,我們的民主制度有因此更好?所以我認為,現階段我國的雙首長制與其說是中國式倒不如說是一種群眾在不了解民主政治精神的情況被煽動的羞恥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