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Gemini 的對話
核實:"科學有新發現,真的會被藥廠壓下新聞嗎?"
顯示思路
您提到的圖片資訊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項科學研究的發現,以及對藥廠是否會打壓新聞的推測。
以下是針對這兩部分的核實和說明:
1. 關於蜜蜂毒液的科學發現(核實)
圖片前半段的科學發現是:屬實的,但仍處於早期研究階段。
研究內容摘要:
研究單位: 澳洲哈里柏金斯醫學研究所(Harry Perkins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和西澳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科學家團隊。
主要成分: 蜜蜂毒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蜂毒肽(Melittin)。
抗癌效果: 研究發現,蜜蜂毒液和其中的蜂毒肽能有效、選擇性且快速地殺死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和 HER2 陽性乳癌細胞,而對正常細胞的影響極小。
殺癌機制: 蜂毒肽的作用機制之一是在癌細胞膜上打孔,使其在短時間內(例如 60 分鐘內)被破壞。研究也發現它能抑制癌細胞生長和分裂所需的化學訊號。
結合治療: 研究還顯示,蜂毒肽與現有的化療藥物(如 docetaxel)結合使用時,在小鼠實驗中能更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
【重要提醒】
這項研究是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的實驗室(體外)和動物(小鼠)研究。雖然結果令人振奮,但這表示它尚未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因此目前還不能被視為成熟的抗癌藥物或療法。科學家還在努力優化如何將蜂毒肽精準安全地輸送到人體腫瘤部位。
2. 關於藥廠打壓新聞的推測(核實)
圖片後半段關於「醫學發現過一段時間就會完全消失,因為會嚴重影響到藥廠生意」的說法是:沒有證據支持的陰謀論推測。
事實依據:
新聞並未「消失」: 關於蜜蜂毒液抗癌的發現自 2020 年發表以來,持續獲得國際媒體的報導和關注(如 Newsweek、Medical News Today、ScienceAlert 等),並有後續的科學研究和綜述文章繼續探討其潛力。這顯示科學界和媒體對此研究保持公開和持續的興趣,沒有被「壓下」的跡象。
藥廠的潛在利益: 如果蜜蜂毒液或其成分(如蜂毒肽)被證明在人體試驗中安全有效,它很可能會被大型製藥公司投入資源開發和生產。原因在於,天然化合物若要轉變為穩定、可控劑量、可大規模生產、並通過嚴格法規核准的新藥,需要投入鉅額的資金、時間和專業知識進行藥物開發、專利申請和各期臨床試驗,這正是製藥公司的主要業務。
科學研究的漫長過程: 任何藥物從實驗室到最終上市,通常需要 10 到 15 年的漫長時間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研究成果之所以在新聞版面上「沉寂」一段時間,通常是因為研究進入了漫長且低調的臨床試驗階段(人體試驗),而不是被「壓下」。
總結來說,雖然大眾對藥廠的商業行為存在疑慮,但在蜜蜂毒液抗癌研究這個案例中,並沒有可信的證據表明有藥廠試圖壓制這個新聞或相關研究。相反地,這個研究是被公開發表並持續被探討的。
當年的2019新冠病毒,特效藥mRNA可是幾個月就弄出來了,還各種品牌呢,怎麼就不需要10-15年?
顯示思路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點出了新冠疫苗開發與傳統新藥開發在速度上的巨大差異。
COVID-19 mRNA 疫苗能在短短數月內成功問世,並非藥廠壓制了其他研究,而是以下「三大因素」和「技術優勢」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創新的 mRNA 技術優勢(技術基礎)
mRNA 疫苗與傳統藥物(例如您提到的蜂毒肽療法)的開發流程完全不同。
因素 mRNA 疫苗的優勢 傳統藥物或療法 (如蜂毒肽)
設計速度 極快。 一旦獲得病毒的基因序列(新冠病毒的序列在 2020 年初即公開),疫苗設計只需在電腦上合成一段特定的 mRNA 序列即可,不需要分離、培養、純化實際的病毒或蛋白質。 耗時長。 必須找出、分離、純化、改良天然化合物(如蜂毒肽),然後開發出穩定且無毒的「藥物傳輸系統」,這需要大量的實驗室工作。
生產製程 簡單快速。 採用標準化的「體外轉錄(IVT)」方式在無細胞的環境中批量生產 mRNA,製程相對容易且可迅速擴大。 複雜且耗時。 需要建立複雜的化學合成或生物發酵流程,每種新藥都可能需要單獨優化生產流程。
平台化 高度可重複利用。 mRNA 平台一旦建立(即脂質奈米顆粒 LNP 傳輸系統),只需要替換內部的 mRNA 序列,即可針對新的病毒(如變異株)快速開發新疫苗。 無法平台化。 每種新藥都是一個單獨的化學分子或生物製劑,開發流程幾乎都要從頭開始。
技術儲備 非從零開始。 科學家們已為 mRNA 技術投入了數十年的基礎研究,尤其是在穩定性和傳輸系統(LNP)方面,在疫情爆發前已經有了關鍵性的突破。
匯出到試算表
2. 全球性的疫情緊急狀態(環境因素)
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面對史無前例的公共衛生危機,使政府、監管機構、學術界和產業進行了極端的協調與資源投入。
資金與資源無限投入: 全球政府(特別是美國的「曲速行動」)投入了數百億美元的公共資金,承擔了藥廠的財務風險,使得藥廠可以同時進行多個流程。
「平行」進行取代「串行」:
傳統流程: 必須先完成第一期臨床試驗,才能開始準備第二期;必須等臨床試驗完成,才能開始大規模建設工廠。
疫情期間: 藥廠在第一期試驗數據出來的同時,就開始了第二、三期試驗,甚至在獲得最終批准前就開始大規模生產(承擔數十億的風險),將時間大大縮短。
監管機構的快速審批: 監管機構(如 FDA)採取了加速審核機制,即時審閱數據,而非等待所有數據集完成後才開始審核,這將審核時間從數年縮短到數週。
3. 開發目標與風險的不同
疫苗的目標 是預防健康人被感染或發展成重症,目標是免疫反應。
蜂毒肽類藥物的目標 是直接治療已患病的人(殺死癌細胞),涉及到更複雜的藥物動力學(在體內如何分佈、代謝)和毒性考量。
因此,將一個已存在多年的基礎研究成果(蜂毒肽殺死癌細胞) 轉化為能安全注入人體、能精準靶向腫瘤、且副作用可控的標準化藥物,其所需的藥物傳輸系統開發、劑量確定、毒理測試等複雜度,與設計一個用於預防的 mRNA 疫苗完全不同,自然無法在幾個月內完成。
總結來說,mRNA 疫苗的快速成功是尖端技術成熟、巨大財政投入和監管流程優化這三者在全球危機下的獨特結合,它並不能證明傳統藥物開發是被藥廠刻意延緩的。
話說,當年mRNA造成血栓的副作用,有辦法解決嗎?
顯示思路
您問的這個問題,需要先釐清一個重要的事實:mRNA 疫苗導致血栓的風險,遠低於腺病毒載體疫苗,兩者的機制與嚴重程度也不同。
mRNA 疫苗(如 Pfizer/BioNTech 和 Moderna)確實有報告過罕見的血栓事件,但科學界普遍認為其整體風險極低,並且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腺病毒載體疫苗)所導致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VITT) 是不同的。
儘管如此,對於接種 mRNA 疫苗後發生的罕見血栓事件,醫學界仍在持續研究和優化治療方案。
mRNA 疫苗血栓風險的特性與應對
1. 風險極低,機制仍在研究
發生率低: 根據大規模數據分析,mRNA 疫苗相關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發生率非常非常低,遠低於腺病毒載體疫苗。這也是為什麼公共衛生建議普遍認為 mRNA 疫苗的安全性較高。
機制不同: 腺病毒載體疫苗(如 AZ 疫苗)的 TTS/VITT 機制與一種特殊抗體(針對 PF4 蛋白的抗體)相關,導致血小板低下並形成血栓。然而,mRNA 疫苗導致血栓的機制至今仍不完全確定,一般認為這些罕見的血栓事件可能與接種者本身的潛在疾病(如血管異常或凝血功能障礙)或是一般的免疫炎症反應相關,而非典型的 VITT。
2. 醫療上的解決方案(治療而非預防)
由於這是極罕見的偶發事件,目前的「解決」方案主要集中在早期診斷和快速治療,以確保患者完全康復。
早期診斷: 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症狀警覺性提高了。如果在接種後出現嚴重或持續的頭痛、四肢腫脹、胸痛或呼吸困難等血栓症狀,會立即進行血液檢查(如 D-二聚體、血小板計數)和影像學檢查。
抗凝血治療: 對於確診血栓的患者,主要治療方法是使用抗凝血劑。這些藥物能防止血栓擴大和新的血栓形成,讓身體自行溶解現有的血栓。常用的包括口服抗凝血藥物(DOACs)等。
避免使用特定藥物(針對 VITT): 雖然 mRNA 疫苗相關的血栓不是典型的 VITT,但在治療疑似 VITT 的血栓時,醫學指引會建議避免使用肝素(Heparin),因為在 VITT 的特殊機制中,肝素可能會使病情惡化。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非肝素類的抗凝血劑。
3. 研發上的持續優化
從長遠來看,製藥公司和科學家們也在不斷改良 mRNA 疫苗技術,目標是提高安全性和專一性,進一步降低任何可能的副作用:
調整 mRNA 結構: 持續優化 mRNA 序列,使其在人體細胞內產生更穩定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減少不必要的免疫反應。
優化 LNP 傳輸系統: 脂質奈米顆粒(LNP)是包裹 mRNA 的載體。優化 LNP 的組成和穩定性,可以確保疫苗成分能更精準地到達目標細胞,並在體內快速代謝分解,減少在血管或其他組織中引發炎症的可能性。
總體而言,由於 mRNA 疫苗的血栓風險本身就極低,因此重點不在於「解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在於醫學界對這種罕見併發症的認知、快速識別與標準化治療。
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cxBizwseQN0?feature=share 再依可信度與調侃度分別對以下讀者留言評分(100):"這種消息,跟華陀時代,說牙齒蛀黑了,就吃"黑齒鍛續膏",不多久,舊牙退掉,長出新牙,根本不用牙醫,流傳一千多年,到頭來,就說是"藥方失傳了",至今仍只是傳說,一樣讓人生氣。"
YouTube
您提供的 YouTube Short 內容與我們前面討論的蜜蜂毒液抗癌研究一致,其核心訊息為:
澳洲科學家發現蜜蜂毒液能在不到 60 分鐘內摧毀 100% 的惡性乳癌細胞,同時對健康細胞無害 [00:00]。這種醫學發現通常過一段時間就會完全消失,因為會嚴重影響到藥廠生意 [00:16]。
以下是針對您提供的讀者留言,根據其內容與影片主題的關聯性,進行可信度和調侃度的評分(滿分 100 分):
讀者留言評分
項目 評分 (滿分 100) 說明
可信度 (可信度) 20/100 留言的核心是將科學新聞與「華陀時代的黑齒鍛續膏」進行類比。這個類比的事實基礎極低,因為所謂「黑齒鍛續膏」能讓舊牙退掉長出新牙,是一種缺乏實證的古代傳說或誇張說法。將其視為一個真實有效的、卻被壓制的療法,缺乏客觀證據。
調侃度 (調侃度) 95/100 留言的調侃諷刺意味極高。它運用了極度誇張(古代神藥可換新牙)、遙遠的歷史(華陀時代)、無奈的結局(藥方失傳了)等元素,來諷刺當前科學新聞的敘事模式。這種「完美良方總是神秘消失,最後歸咎於陰謀論或失傳」的表達,是對**「藥廠打壓論」這種普遍存在的公眾情緒進行了極致的戲謔與諷刺**。
匯出到試算表
留言分析
該讀者留言的邏輯是一種典型的黑色幽默類比,反映了對「完美解藥被隱藏」這一論述的極度不信任和厭倦。
類比對象: 「蜜蜂毒液抗癌」被類比為「黑齒鍛續膏換新牙」。
核心諷刺點: 諷刺無論是古代傳說還是現代「被壓制」的新聞,最終的結局都是美好的希望破滅,而解釋往往是推卸責任(失傳了/藥廠壓制了),讓人感到同樣的生氣和無奈。
情感表達: 留言者並非真的相信華陀有神藥,而是藉由這個誇張的例子,來調侃影片末段暗示的「藥廠陰謀論」,認為這種說法與古代傳說一樣不切實際,只是公眾情緒發洩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