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面對與成長/01 - 面對現實
2022/09/12 06:27
瀏覽70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面對現實]
「現實」這種事情,筆者過去曾利用機會詢問過身邊的人「你/妳覺得什麼是『現實』?或對『現實』有怎麼樣的看法或感想?」的問題。「『現實』是『殘酷』的」、「『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殘酷』的『現實』」,這幾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是筆者從小聽長輩們,到現在及身邊的人,都已經有的共同認知和想法,連國中的孩子們,也開始意識到這種認知。每當自己或身邊的人,生活上遇到了極度的不滿或挫折時,都會從他人口中,或在自己的心裡,冒出「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的想法。
在大家對現實普遍負面-殘酷-的認知中,有沒有不同的認知或看法呢?有的!筆者記得還是學生時(應是在高職或大學一二年級時的階段吧,筆者我也忘了),家父曾經表示過對現實的另一種看法:「『現實』就是我有需要的,或我必須要的」,因筆者當時家境貧窮,對一位需養一家四口的父親,在這種極大的經濟壓力下,所做出的感言及看法;另外一種想法,是民國九十九年,筆者在工作上的組長指教的,當時筆者說「現實本來就是這麼殘酷」,組長一聽立刻對著筆者指正「不對喔!你這想法不對喔!什麼是『現實』?就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那才是現實!」這是筆者有生以來,聽過最貼切的想法;也有幾個孩子的想法意思是「『現實』是什麼?我不知道,我也不管,我只要知道我每天過的很開心很快樂就好了!」這種想法對筆者來說,是挺天真可愛的,也很干脆,但從中也隱含著對生活中許多事情存有逃避的心態。
在我們生活的週遭中,對現實都普遍屬於較負面的看法。也許是從小就從長輩們口中得知;或是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例如大人常對孩子說「你/妳要好好的用功讀書,將來才能有好的工作」之類的話)中所透漏出的意味;或是在遭遇到重大的事情時,對現實留下深刻的負面看法。也因此,大多數的人都將「現實」和負面的評價(甚至「殘酷」),畫上等號做關聯。隨著世界社會的變遷,既使,現在世界社會已算是和平的狀態中,仍有許多負面問題隱藏在其中,即使不是外在物質上的因素,仍也有許多是內在心理因素。雖然現在對「現實」的看法已經有些不一樣的說法、感想出現,但大多數看似不像負面的意田裡,仍隱藏著沉重的負面連結。
筆者曾經和有些人聊完相關話題後,對方最後順口溜出一句「『現實』就是這樣子!」或「這就是『現實』!」之類的句子。距今(民國101年)一二年前,筆者便因這類的話,覺得應該要對「現實」的看法及解讀,要重新做個調整。
什麼是「現實」?當每個人在訴說抱怨著自已遭遇到不平等或不高興的事情時,一定會述說事情的發生經過,例如「今天某某主管又在辦公室刁難某人」、「那個他/她為什麼要這麼的刻薄對待」。諸如此類的話,正是訴說著事情發生的經過,並且是實際發生在自己的周遭──透過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自己的耳朵所聽到的,最後又道出對「現實」長久的負面評價。因此,正確的來說,「現實」就是指透過自己的感官,對週遭發生的事情,「實際」所接收到「事實」的資訊、訊息。所以「現實」就是個人自己所接收到「實際」、「事實」的資訊、訊息。緊接著才是個人自己對所接收到的「實際」、「事實」的資訊、訊息,做了怎麼樣的解讀及評價。
說到這兒了,那麼大家為何常將「現實」與負面做聯結呢?難道沒有正面的聯結嗎?會用到「現實」這個兩字的情形,常常是因為當時人們處於帶有負面情緒的氣氛裡,所以久了自然而然對「現實」就會是傾向負面的認知。「沒想到在現實生活中,還會有美好的…」、「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也要讓自己活的快樂」,諸如此類的話,整句看來是正面的,但其中的「現實」仍然被定位在負面的角色;但從這類的句子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可以明顯看出,現實裡也有正面的事情發生,再配合前面的解釋──「現實」就是個人自己所接收到「實際」、「事實」的資訊、訊息──來推論即可知,「現實」裡本來就有正面的聯結存在。因此確切的說,「現實」裡一直都存在著正面及負面的聯結,而且是共存的。
在我們生活當中,有時候會聽到說某人「怎麼這麼現實」,而這句話中的「現實」是指某人的態度,例如:很容易見風轉舵且轉變的很快、做人做事很自私刻薄…等等。但和前面所說的「現實」有什麼差別呢?前面所說的「現實」,即是非單獨個體本身所呈現的,大部份是針對群體(班級、社團、部門、學校、政府、國家、世界)、社會、文化、環境…等;但若是針對個人的,即是「個體現實」,指一個個體所呈現表達出來的,如:言行穿著、態度表現、認知想法…等。
每個人都是獨立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表現、呈現。例如:有一位男同事,A說「他長的很帥,一表人才,就是人太刻薄了」;B說「還好啦,他也不是刻薄,就是為人處事比較嚴僅公正、就事論事」;C說「長相普通啦,就是不喜歡他穿的那麼花俏隨便,最討厭的是他的行事作風」;D說「會嗎?我看他對人都很好啊!」。從以上ABCD四位對一位男同事的評論中,每個人對那男同事都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然而,就那男同事所有種種的整體表現所呈現出來的,就是該位男同事的「個體現實」,只是每個人對那男同事都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相對的,ABCD四位對那男同事所表達出的評價和看法,也是ABCD各個的「個體現實」。那麼,為什麼同樣一位男同事所呈現的「個體現實」,會使ABCD四位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呢?且ABCD彼此之間也會互相想著「為什麼他/她對那位男同事會這麼認為呢」?甚至若那位男同事知道ABCD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自己也會在心裡想「為什麼他們對我會有這種好/不好的看法呢」?
在前面對「現實」及「個體現實」的論述,都屬於「外在現實」,即是明顯也容易看出表現及承述的外在表徵訊息,像是動作、穿著、表達、符號、文化、表情、…等;「外在現實」的另一個相對層面就是「內在現實」,是一種不易呈現、承述的隱含訊息和思維,像是特別的行為或動作、認知、想法、感受、內涵、信念、…等;相信每個人都有過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甚至有時是不知什麼和對方承述的狀況,但是自己確又很明白那種感受或是一種信念、意象,可卻是難以表達的東西,或是看到有的人會有某種怪異的舉止,但卻不容易明白有什麼意義存在,因此「內在現實」有時是一種特別的意像(像圖片或影片)的表示方法,或是特別的、複雜的感受。因此「內在現實」可以說一種深層的內在層面的(如潛意識、心理、精神),及認知、信念…等等,所建構而成的內在表徵。
回到前面提到的例子,男同事及ABCD四位各個所表達呈現出的「個體現實」,而每個人的「內在現實」會是如何呢?在A的內在現實的版圖,也許是認為一位看起來不錯的男人,應該會要有像紳士般的風度才對,因此對男同事的表達方式很反感;在B的內在現實的版圖,也許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條理、明理的人,因此對男同事只要事情合理,態度沒什麼過份的,就都沒問題;在C的內在現實的版圖,也許對人的長相不什麼在意,對穿著就傾向於樸素整齊,也才能表示出一個人的好壞,因此會覺得男同事裝著有較多顏色,甚至將衣服放出來時,會覺得很隨便不正經;在D的內在現實版圖,也許是自己本身就是很樂觀開朗也容易和人合的來的人,因此對男同事的態度較不在意。至於男同事的內在版圖,在表達方面也許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甚至會覺得要這麼說話,對方才會有辦法專心聽講,但也許是音調或某個動作姿態,使A反感;至於穿著上也許男同事覺得這樣穿著比較年輕有朝氣,但在C就認為很隨便不正經。
從這例子可以看出,一位男同事的「個體現實」(「外在現實」及「內在現實」),經ABCD四位各別的「內在現實」版圖,所做出的評價(即「外在現實」)是不同的。但相對的,ABCD四位的「個體現實」,經男同事的「內在現實」的版圖,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出來。
筆者將「內在現實」多是使用在「個體現實」中,較少使用在一般的「現實」裡。對於一位不擅於表達的人,可由「內在現實」的探討去瞭解一個人。相信各位讀者對「現實」有新的認識和瞭解,若運用在生活中去做觀察、瞭解,相信會有新的一番收獲。
說到這兒了,我們所生存的現實,都是有好有壞的,但仍有些人會逃避現實、脫離現實。但是,無論如何的想要去逃避、脫離,我們都仍然一直存活在現實中,包括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包含在現實中的一部份。所以,每個人都得去面對自己所處的現實。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現實中,則會有不同程度的好環評價、狀況。那麼,會逃避或脫離現實的人,則是因為所看到、在意到的現實幾乎都是負面的,或是外在現實與自己的內在現實,產生了嚴重的衝突或矛盾,因此容易陷入存活在自己另外建立的現實世界,而這個另外建立的現實世界,則是指自己的內在現實,並非自己原本即融合在一起的內在現實,而是另外創造或抽離出來的內在現實。
要在現實中能夠有較好的生活、成長,首先要對現實有足夠程度的瞭解及看清。畢竟,在現實中本來就同時有正面及負面的存在,若所在意到的都只是負面,甚至所做的選擇只會構成負面的惡性結果及循環,自然就會覺得過的不好、痛苦。但若能瞭解、看清現實的生態、文化、環境,及其它人事物等種種,自然就能知道現實中,正面、好的有什麼,負面、不好的又有什麼,在現實中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現實中一定會有負面、不好的,但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去注意到正面、好的,或可以選擇對後續、未來會是有正面、好的的結果或發展。例如,做學生在課業上或大人在工作上,可能會因為壓力太大,而感到日子被壓的喘不過氣,因而對現實生活感到無望,但若能看看現實生活中,也有其它美好、開心的事情可以去做去享受,使自己的心情、情緒也能夠得到舒壓、緩解,那麼日子過的再不好,也有值得活下去的意義;放長遠的想,在課業上雖然不是很好,但若能都及格畢業,也留下許多美好回憶,也是很值得的事情;在工作上雖然做的很辛苦很累,但似少能求得溫飽,也是件幸福的事。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一定存活在現實中的,唯有去面對現實,才能看清、瞭解現實,當對現實有一定程度的看清、瞭解後,就能從中學習到許多事情及經驗,並且對短期的現在或長遠的未來,能有其適當、較好的選擇。至於對已有逃避或脫離現實傾向的當事人,則需協助、引導當事人去面對現實,這樣當事人才能從中學習、成長的。人,要成長,得在「現實」中去學習,而非單純依自己所思所想的去做。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著作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