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好像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我就講白點吧,好幾年以後的事根本干我們屁事,建中生有的是實力長大後把小孩送去國外,何必在這螳臂擋車?若不是為了看不下去我國自暴自棄,又豈浪費口舌?"
上面是轉貼自Facebook,某位建中校友的說法,
個人覺得非常的經典,且某種程度上也確實是事實。
雖然我不敢說"建中生有的是實力長大後把小孩送去國外"的必然,
也不能說"非明星高中學生沒辦法長大後把小孩送去國外",
不過,我也只能說,"好幾年以後的事根本干我們屁事"確實是事實。
並不是說台灣(在這邊姑且不論政治立場)的未來與我們無關,
只是,如果這地方真的不再符合我們所認為的"適合居住",
或是更和緩一點的說法,"有發展性",
那麼,離開將真的成為第一選擇。
並不是說"會念書的才是菁英",
但是"會念書的菁英"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確實是必須的存在吧,
如果真的要打破"所謂的菁英教育",
那麼,請先認清楚一點:
並不是"菁英不存在",
而該是"菁英在各行各業都存在"。
該改變的,不是招生名額的限定,
應該是要從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來改變起,
我才疏學淺,不太清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話是誰說的,
也不太清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麼一句話的,
但我很確信,現在大眾或多或少都還留有這種想法。
稍微離開一下,看看更真實一點的例子吧,
在這邊,請大家稍微想想看,
在你記憶當中的、學術界以外的台灣之光,
他們的成就非凡卓越,他們的努力勤奮也是可以想見的,
想當然耳,政府也是非常肯定讚頌他們的成就,
可是呢,錦上添花有餘,雪中送炭不足,
在他們還沒沒無聞的時候,政府方面有做出任何的幫助嗎?
在我所聽到的言論中,很可惜似乎是沒有的。
政府方面,似乎也很清楚該有所作為,
說要花多少多少的經費,讓台灣民眾或學生在某些項目中可以有更多更好的發展,
棒球和足球,這兩個我還記得在電視上也有出現過,
現在呢?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件事?
十二年基本國教的五大理念是這樣的: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優質銜接",
有教無類跟優質銜接就暫時不談了,畢竟無論改不改革都該是如此,
那麼,"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這邊我就有很大的問題了。
首先,因材施教,
在所謂"打破明星高中"的作法上,我看不出來。
雖然聽來似乎會有些傷人,
但大家的"材"確實是不同的,此外,大家"付出的努力"也不同,
當然,最後結果該會不同,
這個社會是"結果論"的,是"成敗論英雄"的,
不是說過程不重要,但得不到成果,在這社會上是無法生存的啊!
而現在呢?
真的有"成果"的人,還要加上"運氣"才能得到"應得之事物"嗎?
"成果"不如人者,只要"運氣"夠好就能得到更多更好的資源嗎?
靠"運氣"得到資源的人,真的能承受這種"資源"嗎?
想到這裡,我不禁覺得這個社會的學術在未來將無法有更多的突破了。
再來,適性揚才,承上段所言,
"難道真的會讀書、真的有往學術界發展機會的人,算不上是才嗎?"
把他們最擅長的知識學習,當成"非才能",還說要打破這種"菁英制度",
甚至有些媒體把這些"菁英"說的有點狂妄,弄的好像在搞階級對立,
這根本就搞錯方向了吧!
如果真的要適性揚才,
就先認清楚哪些人是適合或願意念書的,
哪些人是適合或肯下功夫在技能學習的,
並且在各種方面都給予適當的協助,
而不是單純的想把"念書"這個標準毀滅啊!
最後,多元進路,
講到這裡我就真的很火大,真的很想飆國罵,
如同我前面所說的,這個社會是"結果論"的,
可是就算有了"成果",
如果在這個社會的價值判斷下是無益的或是低價值的,
那就算再怎麼專精也是白費工夫啊!
要是不能得到足夠活下去的收入,就算是台灣之光又怎樣?
名聲是能當飯吃喔?!
我這樣講或許有人會覺得只是在屁話,
但我在國三的時候真的有想過往高職五專的技職方向(像是商科)去發展,
可是後來還是收手了,是為什麼?
因為如果真的要讀商,去大學讀比在高職念還更好啊,
因為在高職讀商科讀個記帳士出來,月薪有沒有三萬都不知道啊!
我媽是會計一個月薪水了不起最高三萬上下,還會被東扣西扣的,
三萬塊自己活或許夠用,但有家人要養就根本透支啊!
多元進路,哼,講的還真好聽,
就不要變成"多元盡路"!
以上是個人的淺見,講到最後已經有點火氣上來了,如果有冒犯到還請多包涵,並請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