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5/04/01 墾丁三日遊-Day 2>鵝鑾鼻公園>外型如人頭的船帆石、『臺灣八景』之一、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鵝鑾鼻燈塔、令人拍案叫絕的珊瑚礁石海岸地景
2025/04/18 22:09
瀏覽195
迴響0
推薦22
引用0
我們的「墾丁三日遊」,來到第二天,今天早上要造訪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公園」,是我們都未曾去過的景點。

早上從飯店出發,在【台26線】上,遠遠地就看到了這座外型號稱像帆船的珊瑚礁石「船帆石」,我們倒覺得它比較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頭哩!

傳說中墾丁的「陽光、沙灘、比基尼」,怎麼只看到沙灘,未見到陽光,也沒有比基尼?

來到「國境之南-鵝鑾鼻公園」,鵝鑾鼻就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岬角。

鵝鑾鼻公園有很大的免費停車場,停車場旁有一長排的商家,入口處有一間「保安宮」

保安宮奉祀【福德正神】,是國境最南的土地公廟。

依據《恆春鎮誌》,清光緒7年(1881年)建築鵝鑾鼻燈塔時,建築工匠由福建湄州分靈【福德正神】來台,福居鵝鑾鼻,守護著工匠及當地居民至今。(石碑上「迄今二百七十多年來」之描述,顯然有誤)

經過一條商店街,來到售票口,全票每人60元,真夠便宜的。

公園略呈扇形園區,紫色路線屬於輕鬆行的「攬勝路線(30~60分鐘)」;黃色路線則屬於略有挑戰性的「尋幽路線(60~90分鐘)」;我們比較貪心,兩條路線都要盡攬(都大老遠來到這裡了啊)。

我們要由左而右遊園,一進公園,有一條長長的步道;路徑旁,除了海邊常見的木麻黃外,還有高高的椰子樹。鏡頭左側是廁所。

這段步道並沒有太多的遮蔽,大太陽下會比較曬。左前方就是著名的鵝鑾鼻公園裡的燈塔。

園區內有幾座藝術雕塑,這座看起來像是一支握拳的手。

約走5-6分鐘,來到「鵝鑾鼻燈塔」,塔身為白色圓塔,是台灣本島最南的燈塔,連同四周的圍牆及旁邊的建築物,都漆成顯眼的白色。

燈塔前的廣場上,有座「鵝鑾鼻」石碑,這是為了紀念鵝鑾鼻在日本時代經票選為『臺灣八景』之一而豎立的。

這座「鵝鑾鼻」石碑,刻字有一些特別之處,『鵝』字刻成了「鵞」;而『鑾』字左上方的「系」字竟少了三點,不知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典故?

從廣場上,可以遠眺海洋風光。

也可望見墾丁最經典的「大尖山」。

鵝鑾鼻燈塔當年為軍事用途,四周構築壕溝,成為砲壘形式,圍牆也建有射擊的槍眼,並派有武裝士兵守衛,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

清同治6年(1867年),爆發美國商船「羅妹號」事件;清同治13年(1874年)爆發日本攻台的牡丹社事件;由於船難事件頻傳,清廷乃於光緒7年(1881年)興建燈塔,隔年完工。其後,經多次整建,而成今日之模樣。

鵝鑾鼻燈塔高21.4公尺,塔燈強烈,是國內光力最強的燈塔,20海浬外都看得見,故有『東亞之光』的美譽,目前劃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

鵝鑾鼻燈塔有自己的門牌喔!過去因為軍事用途,並未對外開放,後來轉型為公園後,於民國81年(1992年)開放給一般民眾免費參觀,燈塔室內除外。

燈塔旁邊這間是過去駐守官兵的房舍,圍牆的射擊槍眼非常明顯,外型很像安平德記洋行、淡水紅毛城,目前館舍改設為展覽室

展覽室的入口,來認識一下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建造的緣由、改建過程及燈塔特色介紹。

一進到展覽室,馬上可以看到整個鵝鑾鼻燈塔及附近區域的模型。

航港局管轄的36座燈塔中,本島最北的是富貴角燈塔,最南是鵝鑾鼻燈塔,最東是三貂角燈塔,最西是國聖港燈塔,合稱「四極點燈塔」。若含外島,則馬祖的東引島燈塔最北,太平島燈塔是極西,最東則是彭佳嶼燈塔。我們已造訪過富貴角燈塔及鵝鑾鼻燈塔,有朝一日,必定要造訪四極點燈塔的其他兩座。

「羅妹號船難事件」,是設置鵝鑾鼻燈塔的遠因;琉球人船難及後續的「牡丹社事件」,則是近因。

鵝鑾鼻燈塔於1881年興建,1883年正式點火,派有官兵駐守,與同年點火的高雄燈塔,共同守護南台灣的航路安全。

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曾於昭和2年(1927年)辦理「臺灣新八景」票選活動,鵝鑾鼻獲選;昭和4年(1929年),豎立了「臺灣八景鵝鑾鼻」紀念碑。光復後,鵝鑾鼻燈塔成為台灣光程最遠的燈塔,使其成為「東亞之光」。

鵝鑾鼻燈塔過去曾是東亞唯一的武裝燈塔;而雕塔的建築本體,也足以彰顯其技術與工藝價值,在台灣歷史發展中有其重要性,因此陸續被列為歴史建築、屏東縣定古蹟及國定古蹟,彰顯它在台灣燈塔的典範地位。

清代在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及《天津條約》後,港埠大開,台灣共開放四個口岸,滬尾(淡水)和基隆合稱「淡水關」、安平與打狗(高雄)合稱「臺灣關」。依據《恒春縣志》記載,鵝鑾鼻燈塔共立有四塊「臺灣關」的界碑。

這塊「臺灣關界」碑,於民國105年(2016年)被發現,是臺灣關所立的燈塔界碑,也是台灣最南端的界碑,極具珍貴性與稀有性。

民國39年(1950年)開始,台灣發行《愛國獎券》,票面設計題材多元,反映台灣重要的議題,而鵝鑾鼻燈塔因其代表性與重要性,也多次出現在愛國獎券上,卻也意外地記錄了鵝鑾鼻燈塔歷年來的外型變遷。

守護燈塔是繁瑣而專業的工作,舊稱「燈塔守」,主要任務包括確保燈塔準時發光、保養塔身、修繕設備、油漆粉刷及周邊環境的維護。由於燈塔往往座落於偏遠海角,出入不易,守護燈塔是最孤獨的職業。

走出展覽室,離開燈塔園區,對面有鵝鑾鼻特產店。

我們接著要沿著步道,前往臨海的觀景台。

約走5分鐘,來到「濱海觀景平台」,是一座木造的高台。

從觀景平台望出去,有180度的視角,海濱盡是受海浪長期侵蝕的珊瑚礁石;而鵝鑾鼻的沿岸,正是「太平洋」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

我們走完了屬於輕鬆行的紫色路線,從觀景平台走過來,接著要走屬於略有挑戰性的黃色路線,有不少的巨礁、怪石、奇峰與洞穴的奇特景觀。左前方往「非非洞」。

雖然不臨海,但是千百萬年來,地殼的隆起運動,即使是在陸地上,也可見到不少的珊瑚礁石,右前方是看起來很像猴子側臉的岩壁。

珊瑚礁隆起時形成裂谷、會再坍塌而形成洞穴,啊!原來「非非洞」是「想入非非」的意思。

來到「非非洞」的洞口處。

非非洞約一般成人高,洞內略顯幽暗,因地殼隆起造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現象。

約10來公尺,便走到出口。繼續往前會回到出口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便原路先折返。

接著往左側的「冤家路」,鵝鑾鼻公園的景點名稱都很逗趣喔!

珊瑚礁隆起過程中,會受侵蝕及重力的作用而形成裂谷。

原來「冤家路」是「冤家路窄」的意思,珊瑚礁岩夾成一小縫隙的路徑。

兩塊緊密相依的礁石,在雨水侵蝕下,形成具體而微的岩洞,造就了另一景點「古洞」

「古洞」比剛剛的「非非洞」又更窄了一些。

原來鵝鑾鼻公園裡也有白榕樹的「大板根」。

往前有一座石階步道,往上必有可觀之景。

這裡有個像台灣島(番薯)的岩石縫隙,大自然真是巧奪天工。

靠近海岸邊的礁石,持續受海浪的侵蝕,會形成親吻狀的海蝕凹壁,宛如「親吻石」

就在台灣島(番薯)的岩石縫隙上,兩邊的岩石宛如Kiss般,小小點地緊貼在一起,令人拍案叫絕。

長長的階梯。

終於爬上公園裡最遠處的景點「滄海亭」

「滄海亭」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整個鵝鑾鼻及貓鼻頭兩個岬角的海岸風光。

鵝鑾鼻公園裡有約220種植物,而生長在滄海亭旁的植物,因為直接面海衝風、土壤稀薄,多半是耐旱、耐風、抗塩的植物。

右前方是往貓鼻頭公園沿岸的幾個據點。

貓鼻頭公園、核三廠、大尖山、船帆石等幾個著名的景點都在眼前,只可惜沒有藍天白雲映照出來的碧海美景。

鏡頭拉遠看,大尖山巍峨聳立。我們在滄海亭吹著海風,享受南台灣的短暫清涼。

離開滄海亭,接著轉往「又一村」,這名字看起來也很耐人尋味。

公園內步道縱橫交錯,宛如身入迷宮,引人入勝。轉個彎,原來這裡還有一座涼亭,真的驗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虬榕」,「虬」是「虯ㄑㄧㄡˊ」的異體字,蜷曲的意思。榕樹(尤其是白榕),通常都有發達的氣根(鬍鬚),會下垂並鑽地而逐漸茁壯,形成與主幹不分軒輊的支柱根,撐住整棵樹,宛如『千枝擺柱』的綠色巨宅。

沿路看到不少榕樹垂鬚扎地而起,形成『千枝擺柱』的「虬榕」。

冤家路和滄海亭我們都去過了,接著前往「迎賓亭」。

約30公尺,就來到「迎賓亭」

迎賓亭除了地勢略低於滄海亭外,視野與滄海亭並無太大的差異。

鏡頭往前拉,竟看到民眾站在海岸邊釣魚,看起來真是驚險。

走完園區內的步道後,回到大草坪。

今天雖然沒有藍天白雲,不過沒有南台灣的烈陽照射,走起來反倒清涼一些,舒服得很。就坐在大草坪上,悠哉地小憩半晌,沉浸在南國風韻當中。


原本我們以為鵝鑾鼻公園就是一座紀念石碑與一座燈塔,沒想到公園裡景點這麼多元,景觀這麼豐富,真有一種賺到了的感覺。我們接著要轉往墾丁另一處必訪的景點「墾丁森林遊樂區」,墾丁的幸福旅程持續中。

※※※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