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2/12/20 桃園市>龍潭區>三坑老街>龍潭第一街、傳統特色通廊式街屋、黑白洗、三百年永福宮、青錢第古厝、開庄伯公廟、楓香神木、米輪舊址、挑擔細路
2023/01/05 07:12
瀏覽4,447
迴響1
推薦15
引用0
全台到處都有老街,今天我們要走一條號稱『全台最短』的老街「三坑老街」

「三坑」舊名「三坑子」,是個道地的客家村,康熙年間即已開發,直到乾隆9年(西元1744年)才有漢民移居在此。「三坑」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形成三處坑谷,因而得名「三坑子」

我們開車從「大溪落羽松大道」過來,順路沿著【台3乙】往龍潭方向走,不到10分鐘,就來到照片左方的「三坑老街」。路邊有不少空位,都可以停車。

要體驗老街風情,當然是要步行囉!前方會到「永福宮」、「黑白洗」、「青錢第」。

也會接到「生態公園」、「河川底」、「大溪」。

「三坑老街」是商店聚落的型態,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有許多深具傳統特色的通廊式街屋。

老街的入口處有一座「黑白洗」,是附近居民的公共洗滌空間。

右前方這個區域就是「黑白洗」。「黑白洗」的名稱,有一說法是這裡的水源有兩處,其一是清澈的「石門大圳」,另一則是較為混濁的野溪,一清一濁,黑、白兩水於此匯合。

眼下這裡就是兩處水源的匯流處。

「三坑老街」被喻為「龍潭第一街」,昔日是「大漢溪」河道上最繁華的碼頭之一,不過隨著「石門水庫」的開闢截流,「大漢溪」水位驟降後,渡船停駛,「三坑老街」的繁華商務也逐漸式微。

水溝蓋上除了刻著「龍潭第一街」外,還有三坑居民的信仰中心「永福宮」。

這裡就是過去三坑居民洗滌蔬菜、衣服、農具等的「黑白洗」,也因為什麽都有人洗,和閩南語的「黑白洗(隨便洗)」諧音,也是得名的另一種說法。『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

「黑白洗」旁邊還有一口幫浦水井,水質應該比這黑白水好很多吧!

往前走,這一條小巷子,就是「三坑老街」了。這狹窄又彎曲的「三坑老街」街巷格局,汽車通行困難,是客家庄的特色之一。

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饒富古味,轉個彎過來,直直地走到底就是「永福宮」,「三坑老街」果真是全台最短的老街。今天是平日,遊客寥寥可數,倒是一整排的紅磚老屋,古色古香的風韻,值得細細賞析。

這間房子的牆壁上,畫著三坑地區的景點,活靈活現,等著我們一一去探訪。

老街上,客家傳統的古早味小吃:菜包、草仔粿、芋頭糕等,可都別放過了。

還有另一道地的客家本味:牛汶水,也一定要嘗嘗。「牛汉水」是客家傳統耕田時休息的點心,是麻糬的一種,冷藏後更Q,常伴著黑糖汁、花生、芝麻一起食用。它的由來,源自夏日炎炎,水牛泡在河裡避暑時,只露出頭與背在水面上,因狀似水牛躺在泥水裡打滾的樣子,而得名「牛汶水(牛玩水)」。

老街上有不少的古厝,這裡看到武漢江夏黃姓的『江夏堂』

還有徐姓的『東海堂』

沿著老街往「永福宮」走,宮前有一座「永福台」,是「永福宮」早年每逢祭祀活動時,戲班來此做戲的舞台。

走過總長僅不到200公尺的「三坑老街」,街底就是創建於《清-乾隆》9年(1744年)的「永福宮」

「永福宮」主祀堯、舜、禹【三官大帝】,即客家人稱的【三界爺】,閩南人稱【三界公】。「永福宮」建立近三百年來,歷經三次遷移,於民國(大正)13年(1924年)才遷至現址,是早期近山隘墾區的信仰中心。

宮裡宮外的雕塑相當精緻華麗,門前有一對石獅子。

我們從「黑白洗」走過來,左邊可往「青錢第」。老街的路燈很有藝術感。

宮前牆壁上,有一張客家猜謎語的「揣令仔」。其實即使不懂客家話,也可以猜猜看喔!

我們在「三坑老街」附近繞,除了已經走過的「黑白洗」,還要走訪「永福宮」、「青錢第」、「開庄伯公廟」、「楓香神木」,都在方圓300公尺內。

在「永福宮」前面有一間只剩一面紅磚牆壁的老房子,牆壁有一面拱門,拱門對過去,是一幅「三坑老街」的圖畫,這裡是網紅熱拍景點;牆壁上頭,還有一尊與台南安平「劍獅」圖騰很像的彩雕,應該是『驅邪祈福』的象徵。

經「永福宮」廟方服務人員的推薦,我們特別觀察了「永福宮」的幾項必訪重點,首先是廟門前的大正13年(1924年)的百年石柱。

接著是年代更久遠、廟內庭的明治30年(1897年)的石柱。

宮內的門神像栩栩如生,是由來自高雄的彩繪師蔡文傑、蔡海永所繪製。

也是立於大正13年(1924年)的花柱及龍柱。

牆壁上有「天官賜福納吉慶」的彩繪石雕。

還有『二十四孝』的石雕,這一面看到了:「單衣順母(奉親)」、「哭竹生筍」、「湧泉躍鯉(魚)」、「戲綵娛親」。

這一面看到的,則是:「賣身葬父」、「臥冰求鯉(魚)」、「嘗糞憂心」、「滌親溺器」。

在內庭天井上,有「雙龍吐珠」的彩雕及銅鐘。

比較特別的,是在廟方服務人員的指引下,來到「永福宮」後方,看到了兩對不知原因被棄置於此的石獅,真是落難英雄啊!

這裡有自行車道,可以直接連到大溪,甚至鶯歌、大台北地區。我們除了走「三坑老街」外,也會去「米輪舊址」,晚一點則會到「三坑生態公園」及「紅橋親水公園」。

我們沿著自行車道,走了約200公尺,來到了「開庄伯公廟」,就在石階上。

「開庄伯公廟」算是一間面積很大的伯公廟,廟裡還有供奉土地婆。

「開庄伯公廟」旁,有一棵百年「楓香神木」,值得瞻仰,楓葉也開始轉紅了。

原路折返,轉個彎,來到「青錢第」古厝,這是一棟全以紅磚砌成的三合院住宅。

依據「桃園市官網」記載,「青錢第」建於1895年,原本要被列入三級古蹟,可是張姓屋主反對,一旦被列入三級古蹟,損壞的建築就不能自行修繕。依據張氏族譜,最早可以推溯到舜-契-張揮公-十八郎-張九齡,所以張家都說自己是張九齡的後代。

當初張姓的祖先在做生意時,可以說是「童叟無欺」。有一年家鄉發生飢荒,便私自發行「青錢」做為脤災之用,就好像鏢局有發行自己的鏢單一樣,四處流通,因為「青錢」非常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之封號至今留用。

「青錢第」屋宅維護得相當完善,頗具韻味,值得細細端詳。不過畢竟現在還是私人住宅,還是要尊重住家隱私,也不要去打擾到住家。

我們接著要沿著『環島1號自行車道(三坑鐵馬道)』走,到「米輪舊址」。

沿路有著水岸觀光綠廊、埤圳風光、農野景致的多重樣貌。

「米輪舊址」就在鐵馬道旁、一個不起眼的田邊。這是一座有百年歷史的米輪,遺址位於碼頭旁,舊名「二段潭」,是過去「大漢溪」渡輪貨運商務興盛時期的產物。

米輪是利用槓桿原理,以牛做動力來轉動將米去殼,讓白米與穀糠分開,然後利用雙手或勺子將輾好的米自米輪中取出。米輪原是曾姓人家用來將米去殼的,曾家也提供代其他村民將米去殼之收費處理。(介紹牌已斑駁難辨)

當年的米輪是以石塊組立,而原本的石塊多已崩塌(如下圖1),2017年底整建時,為了長期保存與維護、教育意義等的考量,只留下中間當作支點的鐵桿,其餘改以洗石子、水泥鋪建(如下圖2)。

就在「米輪舊址」的斜對面,有一立牌「挑擔細路」

立牌後面這一大片田地,就是過去的「二段潭遺址」,目前似乎有工程在進行中,只是,不知要蓋什麼樣的建築?

早年「三坑子」為陸運、水運的轉運中心,人潮貨物流通頻繁,從「三坑老街」向外延伸多條往來「南桃園」及「北新竹」各鄉鎮的通道(細路),挑夫步行辛苦地運送如樟腦、蔗糖、茶葉、稻米…等物資,乃稱為「挑擔細路」

我們在三坑輕鬆地走逛,待了約一小時多的時間,感受了這個小鎮的純樸及它幾百年來的興衰,從龍潭第一街、黑白洗,到三百年永福宮、青錢第古厝、開庄伯公廟、楓香神木、米輪舊址、挑擔細路等,追憶歷史,津津有味。

※※※

【三坑老街】:官網(點選連結)

<開放時間>:24小時開放。

票價:免費參觀。

<交通>

< 自行開車>:直接導航「三坑老街」,有免費停車場。

< 搭乘大眾運輸>

公車:於中壢後火車站搭乘5050/5055客運車,或於中壢總站搭乘503(台灣好行石門水庫線)客運車,皆於「三坑/三坑老街」站下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終南山
2023/01/24 13:11

龍潭大池、雨賢樓、鄧雨賢銅像,我倒是都還沒去看過,再找時間去走一走,謝謝您。 Kevin(黃坤山)2023/01/25 10:3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