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1/12/29 彰化縣>永靖鄉>成美文化園>台版兼六園十公頃日式庭園、百年古厝成美公堂
2022/03/10 22:14
瀏覽2,336
迴響1
推薦8
引用0
凱文今天參加老婆退休同事好友的旅行團,早上已經先走了一段「華山步道」,爬了「小天梯」及「情人橋」,還買了古坑聞名全台的咖啡。下午接著到位於<彰化縣-永靖鄉>的「成美文化園」,要看看號稱「台版兼六園」、有十公頃的日式庭園「和園」,以及號稱「台灣二十大民間古厝」的「成美公堂」

過去<永靖鄉>這裡為閩客混居,由於常有械鬥發生,嘉慶18年(1813年),知縣以「敦鄉誼」之名在此建街,取名「永靖」,期望居民和睦相處,永遠平靖。

我們大約下午2點來到「成美文化園」,這裡的停車場相當大,停車不是問題。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園區,主要是在地圖右下半段的「西園區」;至於地圖左上半段的「東園區」,則尚未開放,整個園區達10公頃。其中「西園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有著日式庭園的「和園」,另一為百年古厝「成美公堂」

還沒進到園區,就已經感受到這裡種了很多的松樹,環境整理得非常漂亮。

「成美文化園」,有「成人之美」之意,乃為紀念頂新集團創辦人魏和德先生與謝如雪女士,於2014年整建完成並開放。其中,「成美公堂」是魏家的老家,因【921地震】損壞頹圮,經7年整修後完成。

眼前看到的大樓是「成美藝廊」,不定期會有藝術展覽,左邊比較矮的,則是「幸福大廳」及入口售票處。

門口這裡有棵非常珍貴的松樹「日本黑松」,宛如迎接著遊客,因此,也被稱為「迎客松」

入口處到了,團友們陸續進入。園區有提供專人付費導覽服務,費用為500元(人數上限40人)。我們今天有兩輛遊覽車,因此預約了兩團的導覽服務。

門票有不同身分的不同收費,可以折抵園區內的消費。

一開始,大家先在大廳這裡聽園區簡介。

大廳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字『學好孔孟』,一開始不解其意,後面才知道他的由來及用意。

聽完園區介紹,馬上就跟著導覽員進入園區。首先,來到號稱「台版兼六園」的「和園」。大廳有提供和服租借服務,疫情讓大家無法出國,可以換裝體驗,假裝身處日本。

接著來到這裡,稱為「上池」,是「和園」裡兩個池塘中,比較小的一個。

「上池」有小橋,有流泉、錦鯉,十足江南風味。

前方又有一棵「日本黑松」,這棵算是園區的鎮園之寶,長得非常雄壯有形。

往前看到的,是「和園」裡兩個池塘中,比較大的「下池」,這是來「成美文化園」必拍的景點,乍看之下,還真像是平地版的「嘉明湖」呢!

繼續往前行。

前方這棵為「日本羅漢松」,比剛剛的「日本黑松」又更高壯了。

可以看得出來,整個園區的植栽非常用心,每棵樹種前,都有木牌詳細介紹。

園區內空氣非常清新,滿滿的芬多精,走起來心情也快活許多。

這是一棵茶花,正值冬天,茶花滿開,草地上也可見飄落的花瓣。

這裡有一棵特別的樹,樹上結滿了圓圓的果實。

這是「葫蘆樹」,又稱「砲彈果」、「鐵木瓜」,一年中任何時間均能開花結果,果實外殼堅硬,掏空後可充作碗、杯及容器。

往前看到的是「龍吐珠」,又稱「一點紅」,看起來滿討喜的。

往前看到這間很特別的建築,名為「傳習齋」,它其實並不是一間完整的建築物。

當初修復百年古厝「成美公堂」時,乃先打造與「成美公堂」1:1的試作區-「傳習齋」,讓匠師可以對傳統工法一再演練,俾便技藝傳承,永世流傳,因此名為「傳習齋」。

「傳習齋」的架構很特別。

全部依循八大工法,全程不用鐵釘,是無釘釦的木造結構,全靠卯榫架接,也有會呼吸的牆,重現閩客建築風采。

接下來看到的這一棵是「真柏」,可製成器具、鉛筆桿等。我們一般人分不太清楚松與柏的差別,庭園內種植了許多的松樹及柏樹,象徵松柏長青,並且提醒大家飲水思源、孝順父母。

我們接著環繞「下池」一周,從不同的角度欣賞「下池」的美麗風光。

旁邊有一顆大樹,看起來很像國泰人壽廣告的大樹。其實,這是一棵樹齡550歲的「楓港柿」,又稱為「紫檀」,長得並不高大,卻是珍貴的木材原料。

接下來這一棵是「象牙樹」,木材質地緻密堅實,是上等的木材原料。如果天然埋木,並經高壓石化作用後,益加堅重,即為「陰沉木」,更為高貴。

旁邊又有一棵高大的「日本羅漢松」,這些都是百年古樹了。

往前看到這棵是「夫妻茄苳」,茄苳樹為台灣常見之樹種,樹皮與樹葉都可以製成中藥材。因為樹材本身含水性高,經曝曬後容易變形,因此不常作為家具使用,反而讓它常被留存下來。園區內有一左一右兩棵茄苳,又稱為「夫妻樹」。

進到了長長的「落羽松步道」,如果季節對了,落羽松整片轉紅,一定很吸引人。

落羽松旁邊有一座小橋,過去的那一區,就是尚未開放的「東園區」

走過長長的落羽松步道,終於來到這座百年的客家古厝「成美公堂」。

還沒進古厝,就先看到旁邊有一條小溪(其實是大水溝),名為「魏厝橋」

整條水溝旁的馬路圍牆,都漆上彩繪,增添了不少的光彩,藉此也光耀鄰里。

我們在「成美公堂」的門樓前,門上有一匾額「鉅鹿傳」。「鉅鹿」在現今大陸河北,魏家第二十二世祖(魏歆公),在漢朝時曾出任鉅鹿太守,光耀門楣,便以「鉅鹿」做為堂號保留下來,「鉅鹿傳」象徵著家族榮光永續傳承之意。

我們從地圖上方的「幸福大廳」走過「上池」、「下池」、「傳習齋」,穿過「落羽松步道」,來到地圖下方的「成美公堂」。

進到公堂內,看到一棵「凱木」,俗稱「孔子樹」。此樹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壽命長。相傳孔子過世後,弟子子貢自外地趕回奔喪,並在墓旁結廬守喪六年。子貢奔喪途中曾折樹枝做為哭喪棒,事後將其插於墓旁,結果卻逐漸長成大樹。園區內特地種了「凱木」,應該是有對萬世師表的敬重之意。

「成美公堂」始建於西元1885年,1917年修建完,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目前為彰化縣定歷史建築。

古厝有大片漂亮的紅磚牆、三層的屋簷、變化的牆底。

古厝前埕有一片【十二地支】圖,或許是魏家期許天方地圓吧。

大夥兒跟著導覽員進入堂內,這是傳統的三合院建築。

「成美公堂」為二進式格局,首先看到的,是第一進、位處整體建築中心的「公媽廳」,並沒有尖尖的屋脊,符合非官邸、非宮廟之建築傳統。門上有「成美公堂」四字的匾額。

「公媽廳」的左右兩側,分別是「垂裕廳」及「繼善廳」。

旁邊則有「崇禮門」及「重義門」兩個側門,門上對聯都有「成」、「美」的抬頭。

四周的牆壁及窗戶設計都不馬虎。

老宅注重風水,常設有小水池,這裡就有個蓮花水盆植栽。

接著來到第二進的「神明廳」,庭院中有一口水井,目前已不在使用中,水井上蓋著木條架子。

眾人好奇地拿起木條架子,往下俯望,水井還真的有水喔!俯望時,手機可得拿好,不小心掉下去的話,恐怕是悲劇一場,小朋友及隨身寵物也要顧好,免生意外。

我們往兩邊的各廳房看看。

首先看的這一間,是一間中藥房。魏家的祖先以前是開中藥房的,因此這裡還保留了一間藥房。

這間中藥房是位在「右內護龍第一間」,是魏家第五大房所使用的。

中藥房內擺設著藥材及搗藥、製藥的工具。

櫃台裡,陳列著種類繁多的中藥材,與我們對中藥房的認知無甚差異。

魏家的遷台始祖魏成秀,1826年攜眷渡海來台,1840年開設藥鋪,其子傳承藥術,開始把脈問診。其後歷代皆有人行醫,乃將此展示間命名為「醫典室」。

往另一間展示間移動,這間是「垂裕廳」,原為魏家收取田租、水租之帳房。

展示間內,就擺放了不少早期的田租、水租之帳簿。

旁邊看到了這一扇特別的窗戶,名為「女婿窗」。早年民間透過媒妁之言,男方來談親,傳統上女性只能藏於窗後偷窺,以決定是否接受對方的窗戶,因此稱為「女婿窗」,「成美公堂」也保留了這扇窗。

又看到了從「幸福大廳」就有看到的這個特別的字。

這個字是「成美公堂」獨創的組合字,讀音為「ㄎㄧㄤˇ」,其實是「孔孟好字」的組合字,以學好孔孟之道為教育核心,表達崇尚儒學與禮義之精神;也有長期關心地方教育,將成人之美的理念,讓向上、向善的力量散播、香火延續的美意。「ㄎㄧㄤˇ」的讀音如同閩南語「很棒」,應也有自許之意。

在庭院的水井旁的牆壁上,也有此大大的組合字。

側面有一間「明倫亭」,連接著有好幾間的小房間。

這一間裡面保留了早年的大灶及各種炊食用具。

還有這個年輕人應該都沒有看過的老式菜櫥。農業時代,大部分的家庭都沒有冰箱、櫥櫃,菜櫥便是貯存食物以及碗筷、餐盤的重要家具。

這裡還擺了一桌豐盛的傳統菜餚,許多遊客都坐下來作勢嘗嘗看呢!

這裡有一間傳統的會客廳,也常做為「媒妁聯姻間」。

這裡有一間「婚嫁禮儀室」,展示了各種結婚相關器具。

裡面擺放了許多的傳統化妝工具、盒裝及手工器皿。

還有傳統結婚時使用的花籃、囍字餅模、喜餅漆盒等。

還擺了一張新娘床。

旁邊則有另一張也算是古董級的「八腳眠床」,凱文的丈母娘家也有一張這樣的床,可是傳家寶喔!

這裡有一小間「家族耆老-魏馬良房」。魏馬良女士,16歲嫁給魏家第三代。魏女士身體硬朗,據傳曾練過鳳陽神功,曾以逾古稀之年,飛簷走壁,饒富傳奇事蹟。1993年辭世,享壽110歲,為彰化縣當時的最老人瑞。

這裡保留了魏女士的照片及當時使用過的化妝台。

還有魏家照顧小孩使用的搖椅、浴盆、嬰兒桌椅等。

接著來到很有趣的這一間「成美周睟禮讚」,這裡是專門給小朋友辦滿周歲『抓周』活動用的場地,有開放給ㄧ般遊客來報名參加。

這一間其實是「六藝學堂」,強調的是對孩童由小而大【酒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教導。

傳統禮俗中,「抓周」又稱「度睟」,為幼兒滿一周歲時所舉辦的儀式。在幼兒面前擺上各式物品以供抓取,藉此推斷幼兒成年後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或愛好領域。「抓周」儀式除彰顯ㄧ般民眾對於傳統禮俗的重視,滿周歲也意味著寶寶即將邁入學步的人生階段。

「成美周睟禮讚」有ㄧ定的程序,在這裡要先更換客家藍衫,再洗淨手腳,最後進行抓周,結束後還會留下腳印當紀念。

抓周的時候,依照小朋友翻到的不同牆片,可以推斷幼兒成年後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或愛好領域。抓到湯匙的,以後可能當廚師;抓到笛子的,以後可能當音樂家或藝術家;抓到魯班尺的,以後可能當工程師、設計師;抓到算盤的,以後可以從事商賈或金融業。不過,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抓周的由來。

相傳抓周典故起於「孫權選太子」。三國時期,孫權的太子因病去世,諸子內鬥,孫權苦無對策,大臣於是獻策,看皇孫之福德,乃端一滿載各式物品之玉盤,令皇孫抓取,唯有孫皓抓取了簡冊與綬帶,餘皆取珠寶、瑪瑙把玩。後來東吳王朝果真由孫皓接位,也驗證了當初抓周的預測,抓周遂成為試兒濫觴。

往前來到這間,看到「常民洗浴體驗房」。古代人不像現代人幸福,在那個沒有自來水、沒有熱水器設備的年代,有「三日ㄧ洗頭、五日一沐浴」之說法。

這裡就陳列了各種洗浴的用具,包含:洗澡桶、舀水盆、木水瓢、提水桶等。

這裡還擺設了大自然的洗淨材料「無患子」,是很天然的清潔材料。事實上,無患子目前已經被廣泛運用在洗滌、沐浴、洗髮等原料中。

接著來到這間「繡藝房」,裡面陳列了不少傳統閩客婦女的衣飾。

閩南婦女的服裝較為鮮豔、裝飾複雜,多為絲綢柔軟的布料;客家婦女的服飾則較為單純樸素,常採結實牢固材質。

還有針線包等材料。

接著來到這一區,皆與農家生活有關,首先看到的,是這一座古老的磨臼機。小時候家裡過年前要做年糕、湯圓等,都要去找有磨臼機的人家磨米壓臼。時代變了,現在有不少家庭都已經有磨豆機或果菜機了。

這一間陳列了許多早期的農耕用具。

這一間除了農耕用具外,還有許多的農作收穫。

接著來到這間「和德紀念堂」。魏和德先生乃頂新集團的創辦人,原本經營藥材行,後來轉為開設製油工廠,進而擴大規模成立頂新集團。

魏和德先生的人生哲學為「顧好本業,專業才能長長久久,細水長流,…」。

魏和德先生在工作之餘,常勤練書法,無師自通,每逢春節,常以書寫春聯餽贈鄰居親友為樂,紀念堂裡就擺放了文房四寶。

看完了各廂房,來到戶外,仿佛瞬間來到葡萄牙著名的彩虹漂浮傘街。

這裡有各式各樣的彩虹花傘高掛頭上,點綴在廊道間,美不勝收。

離開了「成美公堂」,回到落羽松步道。

步道上有可愛的小白兔,向遊客們撒嬌打招呼。

經過一棵「垂枝茉莉」,花朵紅白交間,小巧可愛。

再回到「下池」,不同時間、不同的陽光照射角度,呈現出不同的美。

往前來到「創辦人伉儷銅像」,這是創辦人魏和德先生與妻子謝如雪女士的紀念銅像。

後方有「飲水思源碑」,石碑前則有一座古老的榨油石輪,是頂新集團創始之初工廠使用生產麻油的工具。期許後世子孫飲水思源、食甘知苦,莫忘來時路。

旁邊這間則是「創辦人紀念亭」,不過,裡面還滿陽春的,並未陳列多少物品。

我們在「幸福大廳」抵用了門票消費後,準備離開「成美文化園」了。又經過一棵日本黑松,這棵黑松號稱是「送客松」。

往停車場移動,經過只有一小部分區域開放的「東園區」。

這是餐廳「松柏軒」,不論團體或個人都可以安排於此用餐。

餐廳有團體和菜及個人套餐可以選擇,餐廳內的視野不錯,可以邊用餐邊欣賞戶外的「和園」風景。

往停車場的通道,也有漂亮的植栽。

這裡名為「百日紅步道」,種了不少的日本進口原株、各色繽紛的「百日紅」,宛如迎賓步道。

這一區其實是「如雪園」,是為了紀念魏家母親謝如雪女士而設。

我們在「成美文化園」待了3小時,約下午5點離開、北返。我們今天中部一日遊,早上到「華山文化園區」,小爬了一下「華山步道」,體驗悠閒多於驚險的「小天梯」與「情人橋」,漫步於古坑咖啡之鄉。下午逛了「成美文化園」,是一趟美藝之旅,感佩頂新魏家對傳承的美意及對園區維護的用心。

相關連結:華山文化園區之遊(點選連結)

※※※

【成美文化園】:官網(點選連結)

《每日開園時間》:09:00~17:00(最後入園16:00),可預約專人付費導覽服務,費用500元(人數上限40人)。

《園區地址》:彰化縣永靖鄉中山路二段60號(位於永靖國小正對面)

《交通》:

<自行開車>:

<南下>:

國道1號前往埔心方向,循台76線快速公路,於22號員林出口下交流道,右轉行駛台1線往田尾方向,直行約3公里後抵達園區。

國道3號於222號中興系統下交流道,接台76快速道路,於22號員林出口下交流道,左轉行駛台1線往田尾方向,直行約3公里後抵達園區。

<北上>:

國道1號前往北斗方向,於220號北斗出口下交流道,右轉循150縣道斗苑路行約2公里,再左轉接台1線往永靖方向,約16分鐘抵達園區。

<大眾運輸>:

高鐵轉乘公車:至彰化高鐵站轉乘高鐵快捷公車,搭乘7號往員林轉運站班車,在永靖站下車。

台鐵轉乘公車:搭乘台鐵至員林火車站,步行約8分鐘前往員林轉運站,搭乘7號高鐵快捷公車往田中火車站班車,在永靖站下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2022/03/11 09:19
I love this place
One of the best postings of yours. Cheers ~~

This is also one of my own favorite posts. Thans for your loving.

Kevin(黃坤山)2022/03/11 20:4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