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1/01/29 桃園市>大溪區>月眉山觀音寺/大溪吊橋/鳳飛飛故居/中正公園/大溪神社/大溪和平路老街/月眉古道
2021/02/24 19:28
瀏覽2,35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凱文與老婆今天要來個<大溪老街>的巡禮,對大溪的歷史文化做一個深入的探討。探訪中間,我們也去了『木藝博物館』,詳見凱文另一篇文章(點選連結),本篇將以大溪老街市中心為主軸。


【台4線】開車過來,經過「武嶺橋」,就準備往左邊的「月眉休閒農業區/李騰芳古宅」走,我們車子要停在「月眉停車場」

「月眉停車場」到了,這裡的停車位非常多,目前停車免收停車費。

停好車,我們沿著「河濱步道」走,旁邊是「大漢溪」

前方是剛剛開車經過的「武嶺橋」,橋下的「大漢溪」溪水稀少,岩石裸露,很難想像過去「石門水庫」還沒蓋好前,「大漢溪」未被截流時,溪水豐沛,還可以行船,一路航行到「淡水河」口。

沿著「河濱步道」的木棧道走,沿途樹蔭多,走起來很輕鬆。

來到「武嶺橋」邊的「月眉山觀音寺」,這是大溪人的信仰中心之一。

就在旁邊,有看到一個「月眉港埠」的牌子。這裡從18世紀起,「大漢溪」河運鼎盛,商船多達250~300艘,河運航線由此(大嵙崁港)順流而下,至三峽(三角湧),再到台北(大稻埕),直到淡水港(滬尾港),港務繁忙,造就「月眉地區」的繁榮。在「月眉山觀音寺」這裡就有幾顆當時所使用,防止商船漂流的大石頭-「繫船石(纜樁)」。當時的「崁津歸帆」,還曾被選為『大溪八景』之一。

這一顆石頭就是當時的纜樁之一,藉以刻訴當時船運的榮景及後來的落寞,這些纜樁,都是多年後鎮民於河道上拾回的,集中立於「月眉山觀音寺」下面。

「波臥橋飛」,在「月眉山觀音寺」的牆面上,刻有這面原本的「大溪橋」及溪水豐沛的情景,氣勢非凡。

來到了「月眉山觀音寺」的正面。「月眉山觀音寺」建立於17世紀中葉(清・乾隆年間),因靠近大溪河邊「月眉灣」,而命名為「月眉山觀音寺」

繼續往下一個景點走,我們由「武嶺橋」下經過,這裡有多張大木椅,可以在這裡休息一下,吹吹風。

「武嶺橋」下的牆壁上,被利用來介紹大溪小鎮上的景點,我們今天要走的,就是地圖上的下半部這幾個景點。

我們走了一小段河岸邊的木棧道,就回到路面上了。這一條路,目前已不開放車輛通行,它原本是經過「大溪橋」進入大溪鎮上及北橫的唯一道路,1980年代後,才漸漸被新建的「武嶺橋」取代。

馬路旁邊,有一條往「普濟堂(關聖帝君廟)」的步道,後來因新建另一條石板路後,此步道已被取代,目前看起來已荒煙蔓草,有些可惜。

我們從「月眉停車場」走過來,也走了一小段的木棧步道,晚一點我們要走左前方的石板路往「大溪(和平路)老街」,不過,我們現在要先往前走,參觀「大溪橋」

先經過「大慶洞」隧道,過去因為路寬限制,僅容一輛車通過,來往車輛必須互相禮讓,彼此才能順利通過。

「大慶洞」旁邊有一土地公廟,保佑來往車輛行人的安全。多年前,凱文在老婆還沒騙到手的時候,跑大溪跑得很勤。記得有一次當兵的時候,大雨來襲,凱文到老婆(當時的女朋友)大溪家,當要搭車離開大溪趕搭火車時,來到這裡,不巧遇到坍方,車輛無法通行,而這又是當時大溪往西部對外聯絡的唯一道路,時間一分一秒過,凱文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幸賴工程人員努力疏通,凱文才順利趕上最後一班火車,最後一刻回到高雄部隊報到。如今回首「大慶洞」,竟已是35年前的事了。土地公當年應該有保佑,凱文今天特地拜謝了土地公。

土地公旁邊,有一涼亭,可以眺望遠山、俯視溪谷。

通過「大慶洞」,看到了可以直上「大溪老街」的景觀電梯,不過,目前維修中(或許是疫情的關係),暫停使用。

往前接近「大溪橋」,這裡很貼心地,有好幾張椅子,可以悠閒地坐下來欣賞風景。

來到了「大溪橋」的橋頭,目前僅開放行人通行。「大溪橋」曾經修建過多次,最近的一次,是於2001年改建成為長330公尺,有13根橋墩的現代鋼筋混凝土橋,不過橋樑兩側以鋼索懸吊,兩端橋頭入口為復古的拱門造型,讓整座橋樑外型呈現復古吊橋型式,又富有巴洛克風味。

今天來,沒多少遊客,不似假日來時全橋面滿滿是人,橋面兩側人行步道設計花台牌樓,頗有看頭,如果晚上來,還可以欣賞吊橋上的燦爛燈光。

「大溪橋」上遠望,左右兩側,分別是「武嶺橋」「崁津大橋」。三座大橋,乃先有「大溪橋」,後來才有「武嶺橋」,取代了「大溪橋」的功能。最後完工通車的是「崁津大橋」,則是直通北橫及石門水庫的外環道。

這裡有個「通議第」走馬路的由來介紹。「通議第」其實是【林本源家族】於1824年(道光4年)在大溪蓋的豪宅。它是一座石頭城牆,築牆屯墾,面積廣達3.7甲,也做為防禦之用。1895年,日軍接收台灣,砲轟大嵙崁(大溪舊名),「通議第」遭到毀損,並轉變成日軍駐地。1919年,部分土地轉成「大嵙崁公學校」的校舍。據稱,立牌這裡有一條隧道的入口,可以直通「大嵙崁溪(即大漢溪)」。

回到「大慶洞」,洞內有在地彩繪,頗有可觀。大溪曾經獲選為『十大觀光小城』

彩繪融合當地景點、文化及農產等特色。這張看到的,就包含:『大溪和平老街』、大溪陀螺、『大溪武德殿』、大溪竹筍等農產品。

走出「大慶洞」,我們繼續往剛剛有看到過的石板路,從這裡爬上「普濟堂」

石板路頗有古道風味,緩緩爬升,沿路繁花盛開。

小喘一下,爬上了「普濟堂」「普濟堂」創立於《明治35年(西元1902年)》,主祀關聖帝君,是大溪人的重要信仰中心之一。每年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時,會有當地三十幾個社頭在當天為關聖帝君祝壽,以大溪普濟堂主持的慶典與繞境最為熱鬧,俗稱「大溪大拜拜《六月廿四》」。近年來,社團與陣頭持續增加,以致繞境時間過長,目前已有十多個社頭改在六月廿三提前繞境,長達兩天的繞境盛會,使得大溪彷彿成為一座不夜城。

故總統蔣經國先生,還曾致贈「普濟堂」關聖帝君青銅神像喔。

「普濟堂」旁邊有一「修德禪寺」,創建於《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乃供奉「阿彌陀佛」。大型的「阿彌陀佛」金身雕像,乃是於《昭和13年(西元1938年)》自日本迎回供奉,因為雕刻是出自日本匠師,因此佛像臉型五官,都比較像日本人。除了表情嚴肅,所雕的佛身衣服,也具有日本和服的特色,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再旁邊,還有一間不小的土地公廟,來朝拜的人也不少。

接著要從「普濟堂」旁邊的小路,尋訪國寶級的歌手-鳳飛飛的故居。鳳飛飛是大溪的女兒,生於此,也安眠於此,《桃園市政府》訂定鳳飛飛的生日(8/20),為桃園市的『鳳飛飛日』

一開始,就可以看到一面『人像音符牆』,引領遊客尋訪鳳飛飛的家。

鳳飛飛的家在「草店尾仔」『迷宮巷』中,不是很好找。

繞過好幾條小巷子,難怪這裡被大溪人稱為『迷宮巷』

終於到了鳳飛飛的故居,這是一間有小閣樓、庭院的平房。鳳飛飛本名林秋鸞,不知林家人是否還住在這裡?

鳳飛飛的家門口有一口井,據傳,鳳飛飛小時候喜歡站在井上唱歌,從小就十足男孩子性格,也許這就是她後來都喜歡穿褲裝的原因。

這就是鳳飛飛家門口的井,目前看起來已經被封起來了。

待了一下子,就沿著『迷宮巷』往外走了。

走出『迷宮巷』,從「福仁宮」旁邊的巷子出來,回到「和平路老街」上了。

平日的「和平路老街」,人潮並不多,車子還可以開進來。

「和平路老街」走到底,看到一間特別的店,特別不在店裡賣甚麼,而是這裡是過去「老街渡船頭售票亭」的舊址所在,歷史價值非凡。旁邊的石板路,可以接到我們剛剛從下面爬上「普濟堂」的路。而從這裡也的確可以俯望「大漢溪」,可以想像古時候從這裡買了船票,沿著階梯路往下行,到溪邊搭船的情景。

沿著「普濟路」往前走,首先看到的,是「黃氏家廟」「黃氏家廟」又稱「江夏堂」,創建於《清・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黃姓也是最早入閩八姓之一,黃姓子孫繁衍成了大溪第一大姓。

再往前走,便到了「大溪中正公園」。這是一個充滿綠意、很有歷史意義的百年公園,也是眺望大溪橋、賞夕陽的熱門據點,裡面有:大溪神社、復興亭、忠魂碑、相撲場,…處處皆故事,且待我們一一發掘。

「大溪中正公園」建於《明治39年(西元1909年)》,原稱「崁津公園」,公園的形狀,就像是一座台灣島,曾經被『台灣日日新報』票選為「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國民政府來台後,公園改稱「大溪中正公園」

公園的展望非常好,左可觀「大溪橋」,右可望「武嶺橋」,有一對老夫婦倚坐臨溪,看來非常悠哉。

公園的地圖,是不是看起來很像台灣島呢?

我們沿著「崖線步道」走一小段,公園內綠意盎然。

果然是超過百年的公園,樹木都滿高大的,樹蔭很多、很滿。

走到了「景觀電梯」,看到與我們剛剛在下面看到的告示一樣,暫停使用。

來到了「超然亭」,階梯上去還有兩層樓,上去看看。

爬到「超然亭」樓上,視野非常好,直接看到的,就是「大溪橋」

走下「超然亭」,似乎看到了「大溪神社」的遺址。其實,這些是大溪區公所重新建造的參拜道,參道左右側各設有五座石燈籠,以重現當年神社的情景。

「大溪神社」於《昭和8年(西元1933年)》啟用,祀奉日本開國祖神『天昭(照之誤)皇大神』等。光復後,神社被破壞並拆除,並於1965年,在拜殿原址上建立「超然亭」

就在「超然亭」下面,也看到了幾座石碑。

其中一個石碑,同時刻了「奉納中田正X」「反共抗俄」的字樣,似乎是同時賦有日、中的情操與使命,在同一顆石碑上,有違和感,卻也道出歷史的衝突。

離開神社,來到小池塘,過了小橋。池塘內的生態,還滿豐富的。

來到了遠看狀似斗笠的「復興亭」

「復興亭」的基地,原為「大基公」所在。西元1930年,許多日本軍警因鎮壓泰雅族人而殉職,便立了「忠魂碑,以紀念殉職的日本軍警。光復後,這種紀念戰死日軍的忠魂碑,當然要被拆除。改建後,反共復國大業正興,此亭遂順勢改名為「復興亭」

公園裡有健身器具,也能吸引民眾來此健身。

來到了公園內的「獅子之鐘」「獅子之鐘」乃於1983年7月啟用,由《大溪國際獅子社》捐贈建立,是過去很多遊客到公園必拍的景點。

公園中心位置,有一廁所,蓋得很漂亮,即使不使用,也可遠觀欣賞。

來到了過去的「相撲場」所改建的表演場。這是一座原木搭建的唐代涼亭,風格古樸的建築構想,出自於在地木工師傅,實心檜木打造的梁柱,未見任何鋼釘,顯見大溪木藝之精湛。

這裡既然命名為『中正公園』,公園裡矗立一尊蔣公的銅像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永懷領袖」也訴說著歷史的故事與時空的演進。

公園旁邊有一間咖啡廳,提供飲食,其建築風格,倒是與公園內的幾座涼亭風格相近。

走出公園,可以很容易就看到這棟位於三叉路口、建築風格突出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往前走,這裡有個「停二停車場」,這個基地,原本是「大溪國中」的校址,是凱文的老婆的母校,於1985年遷校。「大溪國中」在1975年時,曾因先總統蔣公辭世,改校名為「武嶺國中」,1992年才又恢復原名「大溪國中」。時代的演進,現在應該不會再發生這種原因改校名的事情了。

往前走,所看到的是「大溪區多目標體育館」,難得小鎮能有這樣的大型體育館。這裡過去曾經做為全運會的比賽運動場地。

再往前走,看到的是創立於西元1897年的「大溪國小」,創校已超過120年了。

回到「和平路老街」,街上依舊沒有太多遊客。

老街上,多個商號融合巴洛克式建築與閩南傳統裝飾圖案,包括希臘山頭、羅馬柱子和中式的魚、蝙蝠等祈求吉慶的圖案混合,形成一種大溪專有的老街建築特色。

來到大溪,凱文與老婆念念不忘滷的黑豆干,順道買了一些回家享用。

接著,來到位於「和平路老街」上的「月眉古道」的入口,而要到「月眉古道」,需先經過照片中這一小段的「月眉通路」「月眉古道」乃是「李騰芳古宅」的李氏家族於《道光年間(19世紀)》所開闢,以便連通『月眉地區』『大溪老街(和平路)』,見凱文另一篇遊記(點選連結)。

走出「月眉通路」的小隧道後,還沒看到「月眉古道」,卻先看到鳳飛飛故居的說明牌。

原來這裡是「后尾巷」,從先前我們走過的「迷宮巷」,也可以通到這裡。換句話說,如果要到鳳飛飛的家,也可以從這裡走過去。

走一段斜坡路,路況還不錯,繼續往下走。

「月眉古道」到了。由大溪市中心這一頭,從【台3線】下面穿過去,會走到對面的「月眉農業區」

除了木製扶手外,其他全是水泥階梯及水泥牆壁,雖走在古道上,身邊所見卻並不古。

古道階梯目測約有200~300階,滿陡的,從這裡穿過【台3線】,隧道內還算乾淨。

在古道的頭尾兩端,左右兩邊各有一塊「月眉古道」的石牌。

走出「月眉古道」了,由上往下輕鬆走,大約走了5分鐘就結束了,就算由下往上爬,應該也10分鐘就可以走完。

由古道下到這裡的三叉路口,繼續往左走。

走了一段長長的石板路,又來到三岔路,從這裡可以轉到「李騰芳古宅」,我們直接經過「月眉休閒農業區」回月眉停車場。

沿路上,正值農田休耕季,長了很茂密的草花,色彩鮮艷,也很可觀,讓農田在休耕時期,多了一些利用價值,也可做為春耕的肥料。就在美美的花田邊,結束我們今天的行程。

凱文與老婆今天走訪<桃園市・大溪鎮>市中心的『和平路老街』,也一併走訪了大漢溪河濱步道、月眉山觀音寺、大溪吊橋、鳳飛飛故居、大溪中正公園、大溪神社、月眉古道等景點。凱文因為老婆以前住在大溪,而對大溪有某種層度的了解,但是卻也發覺大溪還有很多景點、歷史遺跡是凱文還沒去過,而值得去探索的。未來還有機會的話,再過來發掘其他的景點及步道。



交通:開車可從【國3】下<大溪交流道>,沿著【台4線】往<大溪>方向走,約10分鐘可達大溪老街。

搭車:可搭『台灣好行』,小烏來線(假日行駛)/東眼山線/大溪快線,於「新街尾(和平老街) 站」或「大溪站」下車。

停車:大溪鎮上附近停車場非常多,停車無虞。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國內旅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