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6世界各國GDP排名,看世界局勢及台灣正確的方向
一、前言
世界各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代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也像徵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各個國家的GDP多寡至為重要,國家的整體實力強勁與否都與GDP關係密切,和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息息相關。下面是排行榜123網公佈的2016世界各國GDP排名:
排名 |
國家 |
2015年 |
2016年 |
1 |
美國 |
18,124.73 |
18,959.22 |
2 |
中國 |
11,211.93 |
11,968.41 |
3 |
日本 |
4,210.36 |
4,348.05 |
4 |
德國 |
3,413.48 |
3,513.63 |
5 |
英國 |
2,853.36 |
2,981.53 |
6 |
法國 |
2,469.53 |
2,526.32 |
7 |
印度 |
2,308.02 |
2,510.60 |
8 |
巴西 |
1,903.93 |
1,927.67 |
9 |
意大利 |
1,842.84 |
1,880.88 |
10 |
加拿大 |
1,615.47 |
1,684.29 |
11 |
南韓 |
1435.08 |
1509.63 |
22 |
台灣 |
527.77 |
566.31 |
二、各國GDP 走勢分析
1.美國經濟面臨走下坡風險
首先,美國總統選舉產生了新總統,政治的不確定勢必給經濟增長帶來風險。第二,加息意味著美國融資成本上升,企業負擔加重,加之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依然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將繼續走強,進一步打壓美國出口。第三,美聯儲加息產生外溢效應,加劇全球資本回流美國,全球金融風險上升。美國原油禁令解除也意味著全球原油供給將進一步增加,加大國際油價下行壓力,對全球油氣產業發展造成新衝擊。
2.英國退出歐盟是最大風險
2016年,對於英國經濟來說,最大變數無疑是“退歐”公投。當然,英國經濟也將面臨房地產市場不穩、恐怖主義威脅、資產泡沫及經常賬項目赤字等問題。但經濟學家認為,這些與“退歐”公投相比,根本不算甚麼。
3、日韓前景不同
有分析認為,日本已陷入經濟遲滯,而以現在的情況看,無論是首相安倍晉三還是央行行長黑田東彥都無力挽救日本經濟。CEBR預測,未來日本恐怕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經濟增長最差的國家,且極有可能在2030年之後的10年中,被英國和德國取代目前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台灣蔡政府媚日毫無好處,日本國力也是在走下坡。
韓國處境與台灣最類似,但韓國的經濟實力比台灣強大很多,台灣最需要做的就是學韓國拚經濟。
4、中國供給側改革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成為關鍵詞。 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經濟形勢、穩增長重點、結構性改革戰術任務、重要改革領域、惠民生要點和開放戰略做了明確部署,強調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太陽能板及風電都產能過剩。
三、台灣和韓國經濟發展的不同
(一)台灣和韓國國民收入的差距逐年擴大
台灣和韓國的經濟總量逐年擴大,1970年台灣GDP為310億美元,與韓國的604億美元相差297億美元;到2013年,台灣GDP(4718億美元)與韓國(11076億美元)相差6358億美元。 1970年,台灣的人均GDP高於韓國,分別為2128.6美元和1921.1美元;到1988年,韓國超過台灣,此後,差距逐漸拉大,2003年為2365.9美元;2013年則高達2261.5美元。
(二)台灣對外貿易依存度高於韓國
到20世紀80年代,台灣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計算機相關產品和集成電路為主的電子配件的出口。伴隨著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電子信息產品出口迅速增長,取代紡織品及其相關產品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商品。韓國則大力推進重化工業出口產業化。由20世紀70年代的鋼鐵、石化、造船等大型裝配產業轉變為如今的機械、汽車、電腦、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業。韓國的經濟成長來源相對於台灣而言較為平衡,台灣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國內政治環境會影響台灣的貿易發展。
(三)台灣和韓國產業結構變化
台灣和韓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結構得到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比重大幅度下降,工業比重先上升後下降,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並逐漸處於優勢地位。但是,韓國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工業比重比較平穩。而台灣在1987年以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工業比重逐漸下降。台灣過度依賴服務業,工業產業外移,導致島內經濟實業發展空心化。
(四)中國大陸貿易對台灣和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近年來台灣貿易總額與韓國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1995年台灣貿易總額比韓國低550億美元。到2013年,韓國貿易總額超出台灣4330億美元。另外,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額和韓國相比,差距從1995年160億美元擴大到2013年906億美元。大陸對韓國的GDP增長貢獻要大於台灣,台灣沒有充分利用大陸的發展機遇。
四、台灣要虛心地向南韓學習
(一)修正台灣的產業政策
台灣的經濟與南韓相比的差異在於南韓各項工業均衡發展,現代汽車、造船甚至造飛機潛艇及核電廠的重工業都有,重工業就像機器人的四肢軀幹,再加上南韓的三星電子構成機器人的五官是一個功能健全的機器人,台灣因為假環保一昧排斥重工業,只重視電子產業,造成台鐵花170億買日本火車箱,台電花幾百億買發電設備,國防部花千億買武器,如同無驅幹的機器人,電子產業只能耳聰目明無法移動軀幹,所以經濟無法像韓日向高科技轉型,也無外銷競爭力。
(二) 提升實質國家競爭力
海島或半島型的中小國家如台灣、南韓及日本經濟要好轉,一定要大量外銷維持貿易順差,南韓出口暢旺已經連續22個月貿易順差,出超總額甚至第一次超越日本,主要是靠南韓汽車與資訊科技業出口強勁。台灣現在應該知道發展汽車等重工業的重要性,南韓與台灣都曾淪為日本殖民地,也曾同為亞洲四小龍,為何今日南韓成為新興國家的楷模而台灣成為負面失敗教材,經濟日報社論認為近年來我國經濟成長不及許多競爭對手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有大量產業外移或被外國取代,而我國卻未能發展出夠多的新興產業來補充。早期被取代的原因主要是工資和成本的差距,但近年韓國和中國大陸企業已不是靠低工資和匯率,而是這些企業真的比我國更拚命發展新技術和新產品,簡單的說就是台灣產品喪失了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再誤以為自由化和FTA就能救經濟。若我們的技術競爭力輸人家,公平自由競爭的結果也只是出局的結果,所以提升實質的競爭力是政府及企業亟待加強的工作。
(三) 台灣救經濟短、中期施政方向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都進入了經濟重建和恢復發展的時期。台灣和韓國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借助全球製造業轉移的機會,及時調整髮展戰略,推出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從而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成功轉型,在較短的時間裡實現了經濟赶超式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的衝擊及新興市場崛起的背景下,台灣和韓國開始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80年代以後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再一次升級。目前,台灣的主導產業是半導體和液晶面板,韓國的主導產業是汽車、電子產品和半導體。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