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非受過正科美術訓練,但業餘畫畫之餘,也常看畫冊、逛逛各國美術或博物館。這次到丹麥國立藝術館,很驚異發覺丹麥的繪畫主題,很坦蕩蕩面對生老病死。
一來可能與丹麥 19 世紀上層社會曾受到德國浪漫主義影響,認為『自然與精神為同一體的同一哲學』,所以大自然的一切,包括人類的生活都可以入畫(註1 )。
二來追溯改變繪畫主題,歷史上重視的是主流法國巴比松畫派,從貴族畫轉到風景與農民畫的寫實主義(Realism),如曾經來台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米勒(後續有梵谷也是),他們關懷與表達的是農民困苦生活的一面。
因此,專業美術的書寫著,丹麥的寫實主義,雖沒有法國寫實主義批判的意味,只是想表達人生百態(註2 ),但我個人覺得「無意批判並不表示無愛」,非主流的丹麥畫更是道出小老百姓的悲傷,我覺得有如中國道家看破紅塵、但又入世,赤裸裸的畫出,除了生以外的老、病、死,還有窮人、盲人與社會不公等同情弱勢的畫作。
尤其是上帝解救苦難等,人們苦難的表情跟挪威畫家孟克畫風好類似。 想必北歐的社會背景類似,畫家的繪畫風格與主題是相互影響,導致後來孟克以表現派的風格來表達心中鬱悶與對死亡的恐懼。
因此,我穿插丹麥畫與挪威孟克/法國畫,讓大家比較與感受北歐之人文藝術。
我個人覺得丹麥繪畫,除了北方冷色調帶給人的寧靜感之外,比法國寫實主義的關懷,在本質上並不遜色,反而更廣泛而深達下層社會。
參考書目
註1 :許智偉 2003 丹麥史: 航向新世紀的童話王國
註2 :潘磻 2004 巴比松與寫實主義繪畫
孟克圖:維奇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vard_Munch
主題1:病人
對照孟克的作品:生病的小孩(1885-87)
主題2:窮人
主題3:盲人
主題4:苦難與拯救
左邊局部放大 (注意面部表情的線條)
對照孟克的最知名的作品「吶喊」(scream, 1893)
主題5: 死亡
對照孟克的作品death of marat(1907)
主題6: 送終與葬禮
對照孟克的送終 (1985)
對照法國寫實主義先鋒Gustave Courbet(1849-1850)大型葬禮的畫作
8月另外加的後話:雖然我這趟旅行沒有到挪威,也本來計畫明年要去瑞典、芬蘭與挪威。是因為丹麥給我們留下太好的印象,故也對其他北歐國家產生好奇,與想親眼看到孟克的畫。
不過,令人難過的大屠殺卻意外地在7月底挪威首都奧斯路發生,不禁讓人想到,生命就是一場無常,而充滿痛苦。以北歐安慰人心的藝術,對無辜犧牲者獻上最高的哀悼之意。
- 1樓. 恩旺2011/07/17 00:09北歐繪畫
除了孟克外,對北歐的繪畫是很陌生的,希望能多介紹些,讓我們開開眼界。謝謝!謝謝光臨與鼓勵,激勵我我重新整理照片,並加上孟克的作品對照,更清楚呈現主題。其他照片和北歐繪畫歷史還在整理與研讀中,敬請期待。 花樣百出 於 2011/08/05 10:4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