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媒體鏡頭,人們目睹習近平九三閱兵時神采奕奕,與外國領袖們興高采烈談話,還以73歲之齡遠赴西藏、新疆考察,沿途民眾夾道歡迎、巨幅畫像陳列會場,規格等同毛時代,「眾星捧月」態勢更加彰顯。這些事實戳穿了縈繞不去的網路「聽床謠言」,不但「習核心」大權在握,而且中共政權穩固。

政治八卦多網路謠言

蘇聯時期西方流行「克里姆林宮學」或「紅牆政治學」,泛指西方國家媒體、學界,因資訊封閉無從了解共產國家內部情勢,只能依據少數公開資訊及所蒐集的秘密情報與輿論傳言,綜合研判其內部情勢。過去這門「學問」門檻極高,僅限於特定官員、學者、記者或情報圈,但隨著蘇聯瓦解、中共改革及網路發展、資訊爆炸,發生很大的變化。

「聽床」(比喻躲在床下偷聽秘密)成為大陸體制外華文輿論的流行語,「聽床師」成為境外對中共政治秘辛爆料者的綽號。胡溫時期大陸媒體環境相對寬鬆、爭鳴氣息濃,加上高層政治「九龍治水」、手下各為其主,海外輿論成為黨內博弈的延伸,網路上政治八卦雖多,但不至於太離奇,甚至有「謠言是領先的預言」之說。

習近平時代「定於一尊」,高官找人放話反向影響內部的操作,基本不存在。習時代的人事、宣傳、政策打破許多延續20多年的慣例或默契,外界愈來愈難透過公開資料或依既有邏輯預測,加上近10年大陸嚴厲整肅網路和反體制力量,這股勢力轉進海外後,與大陸聯繫逐漸減少,海外對大陸政治的爆料,就愈來愈離奇、吸睛、戲劇性,因而被戲稱「聽床」。

近年圍繞大陸政治的「聽床」腳本看似眼花繚亂,但不外兩個命題:一,有關最高權力地位的猜測;二,有關大陸是否對台動武的猜測,這兩個猜測之間又相互關聯,進而衍生兩類「結論」:大陸政局不穩、非要打,或大陸政局不穩、無暇打。無論「聽床」推演的腳本如何,「前提」始終不變,就是大陸政局不穩。

「聽床」是很好的談資,但畢竟不是情資,「聽床」談資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感,及對中共體制及大陸內部對時局不滿者的情緒,訊息在同溫層內傳遞迅速、相互鼓勵,既有的認知一再強化,更深信所謂元老干政、軍方逼宮、親信內鬥、清洗重臣、經濟崩潰等訊息為真,認定習核心體制遭到挑戰,中共政權不穩。

認知錯亂恐誤判情勢

更關鍵的是,社群網路時代的「流量變現」,「聽床」有市場、有流量、有誘因。過去的「爆料者」,背後或許有特定利益或政治靠山,為背後的力量服務,現在的「聽床師」語不驚人死不休,則是為流量、為自己的「口袋」服務,對事實和真相愈加不在乎。

把「聽床」視為談資,滿足人性的窺探欲,影響還有限。但若把「聽床」當情資,決策層或戰略圈的大腦也被「聽床師」攻陷,喪失對真實情勢的掌握和判斷,那就非常危險,值得憂慮。這個問題在台灣,顯得格外突出。

兩岸同文同種,五花八門的「聽床」謠言在台灣傳播,沒有任何成本與障礙,對兩岸政治關心、感興趣的普通民眾,很容易被「聽床師」吸引,影響其既有兩岸或大陸認知,逐漸成長為台灣民意的一部分,反過來會影響政黨與政府的政策判斷。更要害的是,由於「聽床」核心命題包括「打台灣」,這也讓台灣社會乃至菁英層對這類訊息格外敏感,若政治菁英迷信「聽床」,造成的情勢誤判、決策失誤,風險不容小覷。

兩岸關係淵源深厚,冷戰時代台灣擁有向國際社會傳遞大陸政經社會情勢的獨特優勢,如今不但失去優勢,反而因政治對抗而阻斷訊息交流,形成「資訊鐵幕」,讓「聽床師」有翻雲覆雨的空間,反而搞亂應有的理性判斷,某些人口中的「認知作戰」也會如迴旋鏢,讓自己迷失在真假難辨的認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