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蠟梅的繁殖及栽培養護
2025/04/28 21:13
瀏覽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蠟梅是我國特有的珍貴花木,又名雪裏花,屬蠟梅科植物,落葉灌木。原產於中部秦嶺、武當山一帶。先花後葉,花期11月~翌年3月,長達4個月,7~8月成熟。蠟梅花色多樣,花姿百態,有的白裏透紅,有的潔白典雅,有的粉色如霞,粉嫩的花蕊散發著一陣陣清香,沁人心脾。自古以來,蠟梅和松、竹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

延伸閱讀:臘梅種子怎么種植?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蠟梅的繁殖及栽培養護要點吧~

蠟梅的繁殖

蠟梅繁殖通常有嫁接繁殖,分株繁殖,播種繁殖和扡插繁殖。

1、嫁接繁殖

使用最多的繁殖法,嫁接以切接為主。選春季3月~4月,用狗芽蠟梅做砧木。先選取健壯的枝條,將枝條的頂部剪掉。接穗部分削成斜面,刀在斜面部分劃個口。然後將砧木的一端和接穗重合,用膠帶綁住。後期加強肥水管理,不久就可成活。

2、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也是常用的方法,成活率高且簡單。選春季葉芽剛發出時進行。先從母株上剝取分芽,晾幹後栽入土中,注意控制好間距,30~50厘米放一個,及時澆水保濕,等待成活。

3、播種繁殖

每年7、8月進行,先將種子放在60℃溫水裏浸泡兩天,等種皮變軟後放在沙床中,表面覆蓋一層土壤澆透水。後期注意保濕,定期施肥。

4、扡插繁殖

蠟梅也可用扡插法繁殖。春季選多年生枝條做插條,剪成五六個分枝,保證每個分枝上都有一個葉芽,插入備好的基質中。插後澆透水,大約半個月重新發芽。

延伸閱讀:臘梅幾月份扡插能活

蠟梅的栽培養護

1、栽培養護

土壤

蠟梅種植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中。

溫度光照

蠟梅喜充足的陽光,亦耐半陰。怕風,較耐寒,生長適宜溫度為16~23℃,越冬溫度不宜低於-15℃,花期遇-10℃低溫,花朵受凍害。比較耐高溫,40℃的環境下也能生長。

澆水

蠟梅耐旱怕澇,澆水堅持“不幹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生長旺季每天澆水,高溫季節多澆水,雨天及時排水。如水分過高,土壤潮濕,植株生長不良,影響花芽分化。

施肥

蠟梅屬喜肥花卉,適時施肥能促進花芽分化,多開花,花朵大、花多且香濃。施肥以磷、鉀為主,氮肥少施,避免枝葉徒長。磷、鉀、氮比例為2:1:0.5。一般6~9月,20天左右施1次液肥。7~8月蠟梅花芽形成期,15~20天施1次稀薄淡肥,肥與水配比1:5,有助於花芽分化。入冬後不再施肥。

修剪

蠟梅發枝力強,素有“蠟梅不缺枝”的諺語,通過適期修剪使其萌發更多的強壯花枝條,使其多開花。一般宜在花謝後發葉之前適時修剪,以增加通風透光為主。夏季進行一次以短截徒長枝為主的修剪,主要是控制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利於開多花、開好花。冬季進行一次輕剪,剪除病蟲枝、交叉枝等,以整形為主。

新枝長到2對~3對葉片後,進行摘心,促使萌發短壯花枝,使株形勻稱優美。

2、病蟲害及防治

蠟梅病蟲害較少,常見的有炭疽病、葉斑病、蚜蟲等。

炭疽病

病害多發生在葉尖和葉緣處,病斑近橢圓形,淡紅色至灰白色,邊緣紅褐色或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點,病斑易破裂。病原是一種盤長孢菌真菌。

葉斑病

葉面病斑初為圓形,褐色,隨後逐漸擴大為不規則形,病斑中央變淺褐色或灰白色,深色,後期病斑中央散生小黑點。高溫高濕易發病。葉斑病是真菌的一種盾黴菌侵染所致。

黑斑病

被侵害的葉片,病斑近圓形或相互融合,呈不規則形,初為褐色,後中央逐漸褪為近白色,邊緣仍為褐色。病斑兩面著生稀散的暗褐色黴叢,以表面為多。病原菌為洋蠟梅鏈格孢子菌真菌,病菌在病落葉上越冬。

蠟梅病害防治方法

加強日常養護管理,清除病落葉,集中銷毀,減少侵染源,危害嚴重時可施用殺真菌類藥物防治。

延伸閱讀:

臘梅花有哪些養殖方法?

臘梅的栽培與養護方法有什么?

如何種植臘梅比較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