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捫心自問,有多久沒跳脫都市圈了?
早起掛著疲憊的眼神,重複著每天制式流程,換衣刷牙,而漱口杯在左,牙刷在右,對鏡梳理調皮翹起的頭髮。準時的騎車上班,預期心理車潮,塞車與喇叭聲此起彼伏。魚貫而入的進公司,打卡八小時面對繁忙公務,下班後面對老闆們沒開完的會議,通宵應酬,無疑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都市日常。
也許該給自己放個假。我靠著窗心底思索著。
盛夏午後雷陣雨,遠方山巒拖著厚重的雲霧,似厚實的灰棉被覆蓋著,而驟降的溫度讓玻璃窗泛起一層白霧,我隔著窗沿縫隙,盯著雨水激起翻騰的水窪,此刻思緒失神游移。
想起上個星期與C同事去內灣看螢火,那時也下著小雨,我們撐傘越過溪流,小心翼翼走過泥濘山道,層狀攀附的藤蔓與偌大的岩石,旅途終點是雨過天晴的山景,內灣山邊的霧氣為景色添了一種說不清的朦朧美。景色初露的那一刻,爬山的疲累瞬間就煙消雲散了。
下班回到家,打開電腦,此刻心底盤算好這個星期也去山間旅行,一來想撇開制式的森林遊樂區,二來打算半日遊的行程。抱持著小旅行無負擔的想法,一個新竹山上的老街吸引了我的目光。北埔,一個集結於客庄文化的小鎮,從市區到老街不過二十分鐘的路程。
停好車,沿著中正路到長春街前便會看到農會招牌,木質看板結合農產小物頗具巧思的設計。直銷站賣的大多是蔬菜和冷凍品,而另一邊則是結合超商,販售品樣且種類較多,像是客家擂茶、仙草以及生活用品應有盡有。
從中正路沿著道路往埔心街,便抵達了坐落於大湖溪旁的北埔國小。六月初的木棉飄落街道,國小圍牆旁的大王椰子樹,一整排的陳列在人行道上。走入國小便可見客家穀倉坐落於走廊,後方紅磚圍牆往外看去便是大湖溪岸,眺望是幾棟居民房,遠方則是重重山巒,但未見溪水,近處有附近農家的菜園。鄉下常見的景色,也許對於附近的居民不過是日常,但對於長年窩居市中心的都市人來說,這一抹綠,無疑是增添在鋼鐵叢林中的一道曙光。
近中午暑氣正盛,順著原路返回到中正路,與北埔街的交叉路口便有一家書房坐落。方才途經時,我便有幾次回頭駐足,偌大的玻璃窗邊擺放許多書籍,室內環境清幽且遊客不多,點一杯咖啡後我便悄然坐在角落邊。後方書架陳列著不同題材的書籍,從國外與本地書籍皆有。老闆也是喜歡看書的人,沖泡好咖啡後便悠悠的靠窗讀書,陽光透過落地窗映在吧檯木質紋理上,搭配淡淡的拿鐵氣氛,一刻間沉浸在文青氛圍。而我拿了一本關於北埔歷史相簿,訴說有關於在地仕紳姜家與北埔的歷史。
一個人、一本書、一杯咖啡,將上午的一個小時存放在這文藝薰陶的藍鵲書房中。
書房的隔壁是北埔青空間,網上爬文得知,該書房以前一邊是診所另一邊是藥局,且為同一主人擁有。北埔青空間的主人很好客,原先我站在店外觀望,怕生的不敢進入,受主人邀請進到這滿是書籍的空間。該空間的主人—林永祥老師是嘉義人,來自土地的建築作者之一。我在這個小小不過五六坪的空間待了一下午,與主人暢談有關於文創與土地的連結,話題不限廣度,分享自我對於在地感受和觀點,以及書籍空間和在地的結合。
「現在的說書人、過去的作者、讀者,三者讓書籍變得立體,我認為書籍不單只是流於買賣轉讓的涵義。」永祥老師樂意分享他的觀點。這也是他舉辦「一個人的書展」的初衷,藉由作者的分享讓觀眾開啟與作者內心的對話,除讀者受益以外,也讓作者重拾過去的記憶和理念。甚至是讀者也可以成為說書人,分享從書中獲得的啟發。
二樓作為展示空間,除了展覽畫作以外,側邊大片的玻璃鏡說是一間瑜珈教室。如遇活動時,轉變為一個人的書展分享空間,因此是結合展覽、教室、說書三位一體的文藝空間。包含場地租借,青空間的使用皆為免費,歡迎讓喜愛文學的每位客人來善用這個空間。
在告別青空間後,我前往整個北埔信仰文化中心,北埔慈天宮。街道被下午來時的遊客擠得水洩不通,道路兩旁攤位陳列著玲瑯滿目的客家美食,傳統市場熱鬧的氛圍。在參拜完慈天宮後,我順著小巷往山的方向走去,圍牆邊隱約看到廟宇五彩斑斕的屋簷,再往上走便是觀音坐落的秀巒公園。
簡單的走上階梯,上方有一個涼亭,供遊客休憩賞風景。一側是山景,另一側便可以眺望整個北埔小鎮。午時熱鬧的廟宇,以及悠悠傳來街頭藝人演奏的薩克斯風,彷彿訴說著屬於小鎮的午後故事。在五月末尾的北埔,山頂上仍有微風吹拂,坐在涼亭靜靜地聽著隱幽,身體感受著午後溫煦的暖陽。休憩結束從步道往下,接回中興路幾步路就可以走到老街,恰好順手帶了冰豆花當作下午的點心。
北埔,一個充滿文藝與歷史的城鎮,從市區前往不過二十分鐘路程。在地客家文化,以及充滿文藝氛圍的空間,許是茫茫鋼鐵叢林之中,偶然瞥見的美麗人文花園。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