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金門古厝:一本從唐宋至今的史書 / 黃靜芬
2011/08/04 00:28
瀏覽1,31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金門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蒼浯等名。考古資料顯示,大約六千年前,金門島上就有先民活動遺跡。唐朝時期,陳淵率十二姓到此牧馬墾田。唐明宗時期,金門隸屬同安縣。一九一五年,金門始設縣治。
  此後,從邊陲荒陌到戍衛之地,從海盜出沒的島嶼到設官駐守的要塞,歷史飄搖,滄海桑田,時光消失,人事湮滅,許多過往再無蹤影。這片土地上,一直不曾改變的,只有那些靜謐得彷彿仍在沉睡的鄉村,只有那些讓今日的我們感到驚嘆驚艷的美麗古厝群。
看金門古厝群,像讀一本從唐宋至今的史書,我讀到的是閩南人在金門這塊土地上的堅毅和柔情。

山後:「十八間王家厝」雕梁畫棟

  走在金門,我沒有絲毫陌生感。
  與金門人交談,說著閩南話。在餐桌落座,吃著閩南風味的菜。參觀紅磚古厝,我疑心自己置身在熟悉的閩南之地——尤其到了山後民俗文化村,走在「十八間王家厝」棋盤似的古宅群中。
  山後民俗文化村座落於金門金沙鎮山後村中堡,雕梁畫棟,古樸精美。該村建於一八七六年,歷時二十多年,於一九○○年完工。全村住宅十六棟,家祠一棟,學堂一棟,俗稱「十八間王家厝」——全部房舍均系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是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構建並分贈給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當初建造時,所用材料皆由大陸漳州和泉州運來,有些甚至遠從江西運來,居內的梁木則來自閩江上遊,籌劃設計全由閩南師傅一手包辦。完工後的建築,紅磚飛檐、水車堵、龍虎壁、正面牆身,皆以浮雕及華美的彩繪裝飾,充份體現了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藝術之美。
  如今,北倚獅山、東臨海洋的「十八間厝」,最精緻氣派的當屬當年的鄉墅「海珠堂」——站在海珠堂前,可觀看旭日東升的壯闊之景。據說當初建造時,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心心念念地希望子孫們能像朝陽一般光芒四射,並將家風發揚光大,讓家族欣欣向榮永遠——海珠堂裡,有匾云:「明玉司馬構建斯堂,北擁西山,峰巒繞舍,面臨大海,波濤到門,日月升恆,朝夕憑欄望之,宛如滄海懸珠。」好一句「滄海懸珠」,頓時讓我生出許多感慨:這古厝群因地制宜,規劃精巧,極具閩南建築特色,集閩南傳統建築藝術之大成,理所當然成為閩南傳統聚落的經典之作。
  我站在一面牆飾前,很久不挪身,不錯眼地看一幅荷花圖:深綠葉,淺粉花,白仙鶴,棕色莖。這面石牆,因這幾筆陶飾,活了一般無比生動,帶給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的悠然意境。
  據說,歷經一百多年歲月侵蝕,「十八間厝」原貌已破舊不堪。如今的壯觀古厝群,是一九七九年經金門縣政府復舊改建。改建後的古厝群,依然不改迷人風采:紅瓦木材蓋頂,明艷脫俗;泉州白石砌牆,密不過髮;交址陶裝飾壁面,精美典雅;斗拱雕琢,富麗堂皇;燕尾翹脊,飛揚天宇;檐頂、柱頭、壁飾皆其精美,各式石雕栩栩如生……
  徜徉古厝群裡,從厝前的鮮花叢到厝後的安靜地,從家居的這間到無人的那間,從仰頭看屋檐到端坐門檻上……將自己,沉浸在古厝璀璨人文裡,流連忘返。
  然後,聞到濃郁咖啡香了——湛藍天宇下,鮮花開放時,紅磚古厝裡,現磨的咖啡醇香味兒隨風飄來,立刻讓人心曠神怡。
  忍不住,循咖啡香而去。古厝裡的「方亭咖啡」,沒有奢華造景:吧台上一個巴掌大小花盆裡插一支黃艷油菜花,中庭牆角擱一口大水缸,水缸上架一條虬結裸露樹根,水缸裡置一個花盆,花盆裡盛開明麗雛菊,竹椅上,隨意放兩個手工縫製靠墊,靠墊藍白花色拙樸古典……
  笑意盈盈的咖啡館主人梁雲卿為我們現煮了咖啡。她說,「方亭咖啡」是她與顏湘芬、方金壽三位金門人一起合辦,在古厝裡開咖啡館,「方亭咖啡」是目前金門的惟一,其目的是希望村民和遊客帶著咖啡在古厝裡走動,或在石階、板凳上無拘無束安坐,從而更好地發現和欣賞古村落之美。
  自然,古厝活化不局限於老屋和民俗,增添流行色彩是發展的必然。在現代與古舊之間,持輕鬆之意,持歡喜之心,品咖啡,賞古跡,絕對是不錯的體驗。
  離開「十八間厝」,正值夕陽西下。我回望古厝群,那壯闊整齊的格局,那指向天宇的飛檐,在春天傍晚一點一點黯淡下去的溫暖光線裡,發散著好看的鮮艷光芒。

瓊林:蔡氏家廟氣勢磅礡

  夜幕四合時分,去金寧鄉盤山村下堡二十八號「湶民山莊」,於燈光旖旎餐廳裡,非常愜意地品嚐了創意無限的、好吃得不得了的豐盛水果餐,然後,驅車去瓊林。
  今日金門,有五個鄉鎮一百六十多個自然村,這些自然村在當地稱為「聚落」。昔日金門的村落聚結,以血緣關係為主,因而金門保留的古代建築,多為古代民宅。金門又屬「路多、樹多、宗祠多」之島,據說金門各姓宗祠計有一百六十二座之多,而金門蔡姓聚落的金湖鎮瓊林裡,則以「七宗八祠」之勝——瓊林以蔡姓一姓,就有大宗蔡氏家廟、十六世藩伯宗祠、前庭房六世宗祠、坑墘六世竹溪公宗祠、新倉下二房六世及十世樂圃公宗祠、大厝房十世伯崖公宗祠、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等七座宗祠,還有連同金門最早的學堂怡榖堂書房在內的閩南式古厝建築群——被稱為金門、也是台灣地區第一。
  瓊林聚落位於金門島中央,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清兩代,此處人才輩出,一里之地,出了進士六人、舉人七人、貢生十五人、武將五人。於是,明熹宗天啟五年,熹宗特頒「御賜裡名瓊林」匾,平林自此改稱「瓊林」。於是,瓊林成為金門人文最豐富的所在。
  古人云:「華景輝瓊林,清風散紫霄。」我想,地名「瓊林」,此地一定擁有堪稱絕代風華的民居建築。果然,瓊林蔡氏家廟為台灣二級古跡,其精美典雅,其氣勢磅礡,讓人嘆為觀止——蔡氏家廟最早建於明嘉靖已丑年(一五二九年),歷經多次修建、損毀、重建,如今展示在來客面前的大宗祖厝現貌,是一九九四年整修竣工的。
  二進合院式建築,由三川門、天井、翼廊、正殿組成,為木構架建築,簡潔簡單;屋面為閩南式燕尾脊,脊上置釉陶制龍隱,屋面全為筒瓜,屋檐有珠帘之滴水;牆面上端以紅磚分割山牆粉刷面,內側自地面砌一塊花崗石條……
  家廟裡,有楹聯六副,分別在中門、右門、左門、正殿祖龕前柱、正殿中柱、正殿前柱。其中,三副是門聯,三副是抱柱聯。這六副楹聯,體現了整齊、對稱、和諧之美。家廟裡,還有「三藩總憲」、「兩世文宗」等「古匾」,可惜這些流傳於明代的「古匾」都是重做的,因為日據時期,這裡曾為日軍司令部,而一九五零年國民黨軍撤退至此地,兵荒馬亂缺柴,便將蔡氏祠堂的珍藏木匾通通拿去燒了,因而現在所見之匾,是蔡氏子孫盡全力恢復的。
  逛完家廟,閒步踱進「樓仔下」民宿。「樓仔下」民宿為二落大厝,因祖廳在後落,因而後落高於前落。民宿設有套房、交誼廳、茶水間、深井、前廳。參觀完民宿,在前廳,與民宿主人蔡瑩潔交談。她笑語嫣然說起民宿前景,說提供給遊人輕鬆自在的家居享受,讓遊人體驗無拘無束的放鬆生活,是金門每個民宿經營者的目的。
我閒閒地喝著蔡瑩潔的茶,吃著金門貢糖、素食口酥。我置身在廳堂四週散放的花草樹木間,看樹綠、草翠、花紅,在燈光下,懷揣一顆閒適心,忘了今夕何夕,將自己,沉浸在瓊林夜晚的安靜裡——這種安靜,是現代文明不曾抵達的古老鄉村的安靜,似乎在幾柱裊裊燈煙中,能聽見屋門推開聲、狗吠聲、雞鳴聲。

珠山:聚落古厝風水講究

  走在金門,常常一扭頭,古厝群的紅磚和飛檐就不由分說進入眼帘。金門實在有太多的古厝群落:山後村、後浦村、水頭村、金門城、古崗村、珠山村、古寧頭、盤山村、溪邊村、瓊林村……看不完呀。
  去珠山,是在夜裡,村落靜悄悄。這種靜悄悄的村落,給我的感覺,安寧而美好。
  珠山聚落位於金門島西南隅的金城鎮,北以龜山為屏,西倚珠山而建,為元至正年間薛氏祖先因避難渡海所發現,自此在此繁衍成族。珠山立莊至今大約有六百五十年歷史,清朝中葉時達到全盛,約有六百村民居住於此。珠山聚落主要的建築有:薛氏大宗家廟、頂三落、大夫第、將軍第等。
  珠山舊名「山仔兜」。當時金門流傳一句話:「有山仔兜厝,無山仔兜富。」這句話,可見山仔兜的富庶程度,那曾經是冠絕金門全島的。而《薛氏族譜》則說:「無廟無宮,鄉裡不興。」那麼,珠山聚落的輝煌格局就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古代建築,歷來講究風水,風水裡,水代表財富,房子一定要「前有水,後有山」。珠山聚落以薛氏大宗家廟與大潭為主軸,四週林木茂密,後有雞庵山,為「四水歸塘穴」富貴之勢。
  大概因為地形因素,夜幕裡,我發現珠山古厝並非全是單一朝向,這些錯落有致的古厝恪守「宮前祖厝後」的禁忌,以宗祠為中心,環繞在緩坡四週,一起面向中間大潭。而薛氏家廟前的廟埕寬敞,自然成為聚落中心。
  廟埕右前方有二棵高大南洋杉,南洋杉後有一個古老石製旗杆座——以前,沒有功名,是不能在屋前豎立旗杆——那麼,這遺存的旗杆座,就為薛家祖上曾經的顯赫,提供了最有力的物證了。
  緩緩踱進家廟,見正廳裡,「開閩進士」、「理學大臣」、「御殿總提督」三塊匾額筆力蒼勁。據說,薛氏家廟裡高掛的這三塊匾額為金門全島僅有,堪稱金門之寶。這三塊匾額,「開閩進士」是為表彰唐朝中宋年代以詩詞首登進士的「薛令正」;「理學大臣」是為表彰明代主張明理復性、功在儒學的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薛瑄」;「御殿總提督」是為表彰明朝投筆從戎、掃蕩倭寇、官至御殿總提督的「薛仕輝」。想來這三塊匾額,既是家族的歷史記載之見證,又是今人用來彰顯先祖的名貴和榮耀之說明。
  薛氏家廟自一七六八年創建以後,歷經歲月風雨,如今展現在來客面前的,是二○○一年重修後的樣貌: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材料為磚牆、人字砌石牆,正門上的立體門神為金門僅見,水車堵上的交趾陶精緻細膩……
  從家廟走出,進入大夫第。大夫第是清朝年間所建,為雙落雙護龍的閩南式古厝,精緻富麗,宅側建有書房和花園,相當氣派。如今,大夫第已是金門著名民宿「慢漫民宿」的經營地。
  民宿,在台灣是指利用自宅空閒房間,提供旅行者鄉野體驗的住宿處所。在遊客日漸增多的今天,金門至今缺乏充足的高檔酒店,但星散於各村落的民宿,以「緩慢悠閒,不與人爭」的氣質,很好地吸引了喜歡「慢漫生活」的遊人。
  古厝裡的牆面塗抹「向日葵黃」、「托斯卡尼橘」的明麗色彩,狹窄的房間裡安裝獨立的現代衛浴,樓頂閣樓舒適大床依次排放,屋頂圓木梁柱粗大粗獷,圓頂蚊帳、木質燈罩、一個可愛的綠色公仔舒適躺在潔白床單上……我真想在「慢漫生活」住一宿,遠離紅塵,幸福地體驗一下珠山的悠閒和安靜。

水頭:黃氏酋堂瑰麗之美

  於金門安靜的清晨裡醒來。拉開窗帘,窗外空闊草地上,有鳥兒啁啾、踱步、飛翔。
  去金湖鎮鎮小徑一百二十六號「金門花園」喝咖啡。咖啡館主人洪篤欽曾經擁有多種身份:唱片公司企劃、古典音樂誰誌主編、台北愛樂電台節目製作人……因而他的咖啡館裡,咖啡香、花茶香、書籍香、音樂香、鮮花香、草木香……多種香味融匯一起,形成藝文空間的浪漫氛圍,自然是再正常不過。
  品嚐了洪篤欽現煮的幾款咖啡後,隨洪篤欽到一零二八古厝民宿參觀——民宿主人,自然是洪篤欽。
  洪篤欽說,因為想要慢生活,便在紅磚民居裡開起民宿。他說:「我有兩個小房子。」這兩個小房子,指的是小徑十號和二十八號古厝,十號叫「絳雲樓」,二十八號叫「迷碟鄉」,格局皆是一落二櫸頭,中央是客廳,左右櫸頭兩廂是客房區。
  「絳雲樓」和「迷碟鄉」裡,古典音樂悠悠流淌,廳堂CD架上,古厝音樂CD片整齊排列,書架上,中國古典文獻整齊排列——踏進古厝,處處流淌的濃郁古典氛圍,彷彿輕柔軟風撲面,立刻將我緊緊包裹。
  軟風熏得遊人醉,然而,我的遊覽時間有限呀,我只能以過客的匆忙表情匆忙欣賞,然後戀戀不捨離開一零二八古厝民宿,前往水頭村,繼續目不暇接欣賞金門風情萬種的紅磚古厝。
  據說在金門,從前關於水頭村的街頭巷尾傳說,總是誰誰誰衣錦還鄉蓋大厝、辦學堂,因此金門有「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之俗語流傳。水頭村的黃氏酋堂別業就是俗稱「黃百萬」的富商、擁有十八艘「三支桅」商船隊的黃俊於清朝乾隆年間興建,作為黃氏子弟課讀之學堂。
  水頭村在金門島西南,是濱海村落,黃氏酋堂位於前水頭五十五號。我來到黃氏酋堂時,是正午時分。春天的燦爛陽光從天宇筆直射下來,明亮、微熱,讓人從頭至踵立刻溫暖起來。
  黃氏酋堂前有橢圓形水池,池中栽植荷花,池水波光粼粼。據說黃氏酋堂宅地前建水池,此圓池建築是金門惟一。我走上水池的弧形石橋,不由自主停步,看石橋由三塊並排的花崗石板建築,石板架在突出水面的方形石墩上,看堂前水池被石橋巧妙地分為日、月形,一個曰「日池」,一個曰「月池」,靜靜感受徐徐春風帶來的清涼清爽。  閩南建築裡,所謂「別業」,指的是在正屋之外建造的第宅園林,也稱作「別莊」。曾經是金門首富的黃俊,擁有再多財物,也無力挽回老妻蔡氏的生命,其妻香消玉殞於乙酋年。黃俊感念夫妻情深,為寄托綿綿相思和深深懷念,便於一七六六年興建於取「酋」字為堂名的「酋堂別業」為私塾,「酋堂」也兼有「書通二酋」以此勉勵子孫之意。
  黃氏酋堂屬於金門二級古跡。酋堂為二進格局,有土牆環繞。進門,門楣處嵌有泉州白石鑴刻的「酋堂」二字石匾。進門後左轉,過一道寬闊牆門,是三開間的前廳。前廳側面山牆的山尖部份,有一圓形氣窗及泥塑懸魚,造型十分優美。穿過前廳,便是正廳。正廳中央供奉黃俊塑像:扎辮、藍袍、方面大耳,面色紅潤,手持書卷——商賈世家,仍將知書達理牢記心裡,當使後人感佩。屋子天井裡,有水井一口,四週以花崗石欄杆圍成四方形,據說此四方形,是為了提醒子孫「方正行事,規矩做人」以及蘊藏飲用「四方水」發達四方之寓意。水井旁有一座圓形花崗石砌成的洗衣台,雖經百年滄桑,仍為黃氏後人使用著。
  如今,黄氏酋堂的朗朗書聲已經消失,曾經的繁榮景象已經消逝,只留下建築的瑰麗之美,讓來客讚嘆不絕。
  腹中饑腸響如鼓的時候,來到「金水食堂」——水頭因南有金水溪流過,又名「金水」——「金水食堂」位於得月樓旁的洋樓裡,食堂提供給食客的,是金門最地道的傳統料理。
  坐在洋樓二樓闊大陽台上,大快朵頤著金門最道地的蚵仔煎、高梁醉雞,用快樂的味蕾快樂地體驗金門的古早味。同時,從陽台上極目水頭村的閩南民居,其紅磚、石牆、俊翹的燕尾屋脊、圓柔的馬背屋脊,在藍天白雲下,顯得異常精緻、美麗,讓人恍如時空倒置,回到幾百年前金門的古樸純淨之中。
(完稿於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星期五)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不分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