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鄭風》中的「淫奔」之詩
朱熹作《詩集傳》,極力提出所謂淫詩之說,若細加統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為淫奔之詩的共有三十首,其中,以《鄭風》比例最高,有十五篇,其篇目是:
一、《將仲子》:莆田鄭氏曰:此淫奔者之辭。
二、《遵大路》:淫婦為人所棄,故於其去也,攬其 而留之……亦男女相悅之詞。
三、《有女同車》:此疑亦淫奔之詩。
四、《山有扶蘇》:淫女戲其所私者。
五、《蘀兮》:此淫女之詞。
六、《狡童》:此亦淫女見絕而戲其人之詞。
七、《褰裳》:淫女語其所私者。
八、《豐》:婦人所期之男子,已俟乎巷,而婦人以有異志不從,既而悔之,而作是詩也。
九、《東門之墠》:識其所與淫者之居也。
十、《風雨》:淫奔之女,言當此之時,見其所期之人而心悅也。
十一、《子衿》:此亦淫奔之詩。
十二、《揚之水》:淫女謂其所私者。
十三、《出其東門》:人見淫奔之女,而作此詩。
十四、《野有蔓草》:男女相遇於野田草露之間。
十五、《溱洧》:此淫奔者自敘之辭。
朱子於《詩集傳》鄭風末章注云:「鄭,衛之樂,皆為淫……衛為男悅女之間,而鄭皆為女惑男之語;衛人多刺譏懲創之意,而鄭幾於蕩然無復羞愧悔悟之萌;則是鄭聲之淫有甚於衛矣。」正式提出「鄭風淫」之說,認為「《鄭》皆女惑男之語」。
《溱洧》這首詩被視為典型的淫奔之詩,在此,我們通過對這首詩進行分析,看看其中的「淫奔」之意何在?
溱與洧,
方渙渙兮。
士與女,
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
洧之外,
洵籲且樂。
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
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
瀏其清矣。
士與女,
殷其盈兮。
女曰「觀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
洧之外,
洵籲且樂。
維士與女,
伊其相謔,
贈之以勺藥。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冰化雪消,春風駘蕩的上已時節,人們從蟄伏般的生活狀態中蘇醒過來,到野外,到水濱,去歡迎春天的光臨。「方秉蕑兮」描寫春日河畔的男男女女,人手一束嫩綠的蘭草。隨後幾句,詩人將鏡頭轉向一對青年男女,「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詩人記錄下他們甜蜜的呢喃私語。「洧之外,洵籲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描寫青年男女在春水河畔,沐浴著春光,調笑戲謔,互贈芍藥,表達純真的愛情。
《溱洧》這首詩讚美少男少女純真無邪的愛情。詩意明朗、歡快、清新,是發自內心的抒情之作,是純正無邪的,活潑而富有情致的,即使言及男女私情,亦是人最具體真實之情,不足稱之為「淫」。
除《溱洧》外,《鄭風》中另外十四首被列為「淫詩」的作品,或男歌,或女唱;或在郊野路旁,或於房室之中;或表現男女歡會的戲鬧,或發泄失戀的愁怨;或表現孤男隻女的你思我戀,或表現情人互為體貼的情感;但它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每一篇都充滿著清新高亢的格調,洋溢著健康質樸的情感。
故《鄭風》總體實則是昵而不褻,謔而不虐,樂而不淫,洋溢著健康的審美情趣。看來,宋代學者剌《鄭風》為淫奔之作,這種評價並不是很客觀,主要是受道學思想的影響。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鄭風》中的詩並不像道學儒士說的那樣淫,進一步論證了孔子所說的「鄭聲淫」並不是指《鄭風》中的鄭詩。
四、《孔子詩論》中的評論
近年來新發現的上博楚簡《孔子詩論》,為學術界進一步研究孔子《詩》學思想提供了新的契機,為現代學者更準確地理解《詩經》提供了新的資料。
《詩論》第三簡評《國風》是:「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其言文,其聲善。」「納物」是博覽風物,「溥觀人俗」是普觀民情風俗。「大斂材」指的是廣泛地收集材料,「其言文,其聲善。」指的是跟《雅》、《頌》相比,《國風》確實更有文采,音樂也更有活力。
很明顯,《詩論》的作者對《國風》的評價是相當高的,並沒有將其貶斥為淫作。(註五)
五、對「思無邪」的理解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朱熹對於孔子的「思無邪」自有一套說法。其於《論語集注》「思無邪」下注:「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於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朱熹認為「無邪」乃是要讀《詩》者無邪,非《詩》之本身皆無邪,從而推衍出「善可為法,惡可為伐」,聖人存淫奔之詩,乃是要「讀者有所恥而以為戒耳。」
而孔子的詩學觀是重人性的完善,他重視人的理性修養,但孔子不否定人的感性慾求,他只是反對感性的過份泛濫。在情與理的關係上,他主張以理節情。《詩經》中很多反映老百姓愛情的詩和對社會憤激不滿的作品,在孔子看來都是普通民眾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並未逾越「無邪」的柵欄。
孔子把「思無邪」提升為對《詩經》的總體評價,事實上是把《詩經》中所包含的意義關從《詩經》的世界轉換到自己的世界。「思無邪」與「鄭聲淫」只是一種表面的矛盾,實際上是和諧統一的。孔子從自己的文化立場出發,將《詩經》中所具有的原始詩性與禮樂精神置於其新的「仁」的學說之下,從而形成了先秦儒家闡釋《詩經》的獨特視角。(註六)
(原載《新世紀學刊》第八期)
注釋:
(註一)張向召《詩經‧鄭風研究》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
(註二)《詩經‧鄭風之探析》網址tieba.baidu.com
(註三)《詩經‧鄭風之探析》網址tieba.baidu.com
(註四)《鄭風釋義》中國國學網
(註五)李嬋《孔子與詩三百》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網絡出版時間:2006年8月8日
(註六)董嘩李妍妍《「思無邪」的雙重語境考慮》
《時代文學》(雙月版)2006年02期
參考書目:
(1)蕭兵《孔子詩論的文化推繹》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2) 正松周曉琳主編《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3)楊義主編彭亞非選注譯評《論語選評》岳麓書社出版發行2006年5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