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我最喜歡的唐詩之一。來到山西永濟是一定不可錯過追隨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腳步登上鸛雀樓。
正值仲夏,傍晚的天空如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那樣湛藍透明,四周墨綠的群山在夕陽的照射下,被畫上了一層紅暈。艷麗的晚霞,宛如一條鮮艷的紅綢子掛在天邊,染紅了群山、映紅了四周的村莊。我彷彿喝了一杯高醇度美酒,完全陶醉在這維美的晚霞中。此時,我凝視着籠罩在絢麗晚霞中的鸛雀樓,高高聳立雲端,直剌蒼穹,幾縷雲絲環繞着樓閣的飛檐翹脊輕盈飄蕩,我情不自禁輕聲吟頌着詩仙王之煥《登鸛雀樓》詩篇,登上神往了半個多世紀的鸛雀樓。
山西永濟鸛雀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中國四大名樓,而鸛雀樓則名列首位。由於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由北周蒲州守將宇文護創建,原是一座戍樓。唐宋兩代,鸛雀樓漸失軍事功能,成為登高勝地,雄踞中州達700年之久,氣勢宏偉的巍巍樓閣,大有凌空欲飛之勢。
千里仲夏的黃昏,碧海藍天,萬里無雲,翹望沒入雲端的樓閣,遠處山色空遠。這座歷經700餘年歷史滄桑的樓閣,曾於宋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金戈鐵馬南下,一場大火讓一座歷史名城毀於一旦。眼前這座古色古香的樓閣,幾經毀壞又幾經重修,1997年重建了這座樓閣,讓古樓重新煥發新的生機。新建的鸛雀樓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充分體現了唐代風韻和““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意境。
據說當年鸛雀樓建造在黃河岸邊,經常引來鸛雀在上面棲息。鸛雀是一種水鳥,它形態似鶴,但腿、項稍短,這種鳥生活在江湖池沼旁,喜歡把巢建在高樹之上,也喜歡棲於高樓。由於生活在河灘上的鸛雀成群結隊棲於樓閣上,鸛雀樓由此得名。
要登鸛雀樓需經過一泓鸛影湖,這道碧藍的湖泊為鸛雀樓增添一幅亮麗的風景。步上鸛影湖的石拱橋如一道通往鸛雀樓的天橋。站在石拱橋上俯視橋下清沏澄碧的湖水在微風中泛出的漣漪,就像一湖漾動的碧玉。湖畔垂柳依依,那纖細柔軟的枝條在微風中婆娑起舞,就像少女的一頭秀髮在飄動,令人心醉。
越過石拱橋沿着石階一步步登上鸛雀樓的平台,走進一樓大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書法藝術作品醒目地展現在眼前,讓人讀後感到意氣奮發。書法的展示,表達了對詩人王之渙的崇敬。當我一口氣登上六層,雖然日頭已開始徐徐落下,但天邊的晚霞依然火紅,遠處的千里黃河與天相接得天衣無縫。
漸漸地,金燦燦的陽光變為了橙黃色,開始變得柔和,顯得嫵媚動人。樓外天空湛藍無垠,幾縷潔白雲朵悠悠飄遊,霞光中微見遠處黃河奔流。此刻,披沐霞光的樓閣被略顯墨綠的田園環繞,夕陽下的黃河雖不見點點白帆,但時而有幾隻白鷗鳥掠過,呈現一種白色的動感。遐想在一千多年前也是這樣的黃昏,王之渙登上鸛雀樓,極目滔滔黃河,飄然欲仙,他詩意大發,吟下了震古爍今的絕句,成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千餘年過去了,詩人已去,詩韻猶存。我靜靜地佇立在王之渙銅像旁俯瞰樓閣四周,桑陌縱橫,綠韻環繞,詩情畫意湧上心頭……
站在鸛雀樓上,我懷着崇敬的心牽手這位一詩傳千年的詩仙銅像,彷彿他手中的筆動了起來。凝視這位世稱“絕句之最”的盛唐詩人,看到他正在自如揮筆,彷彿又在仰天長吟。我完全被他那種自信的神情和氣魄征服了,正是這位偉大的詩人31歲時途徑蒲州,作《登鸛雀樓》一詩名動天下。
我喜歡唐詩,王之渙《登鸛雀樓》是我喜歡的唐詩之一,也成了我的最愛。早在中學時代我的心就完全被這首詩征服了。於是我暗暗下了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親自到山西濟州登上鸛雀樓,感受當年詩人的心境和氣魄。如今,我真真切切地登上了鸛雀樓,並站在詩人銅像身邊,看着詩人那登高望遠的握筆自豪神態,欣賞了詩人把高山、大海、落日、黃河、巧妙地組成的宏偉壯麗畫卷,從其炯炯的目光中看到了閃射出智慧的光芒。這時,我彷彿聽到了他的吟哦,我彷彿聽到了他對遠處黃河的讚歎。王之渙這首空前絕後的名篇幾乎震撼了世界。1992年該詩被香港選為十大最受歡迎的唐詩之一,當今日本的漢語課本收錄的五首唐詩中,第一首就是《登鸛雀樓》,可見這首唐詩所展示的強大魅力。
中國遠古的樓閣,是一種強大的文化象徵,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揚政績、或用來鎮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為此,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而這些修建的名樓名閣總是引來了不少文人墨客登高望遠吟詩作賦,或以詩言志,或以詩寄託情感。詩因樓作,樓因詩名。滕王閣因王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名句而出名,岳陽樓因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朽,黃鶴樓因崔灝“日暮鄉關佑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讓人銘記千秋。鸛雀樓立晉望秦,獨立於中州,面對奔流不息的黃河,吸引了歷代多少名流登臨吟詩作賦,留下許多不朽詩篇,而王之渙《登鸛雀樓》卻最富盛名,因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十個字而名留千古。
王之渙是山西太原人,他自小聰穎,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后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他懷才不遇,但崇尚自由,不到三十歲就開始過上了浪漫的漫遊生活。處於一個烽火漫天的時代的王之渙,也是一位邊塞詩人,他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成為邊塞詩魂。他一生寫的詩流傳下來的甚少,今可見者只有六首,但就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當年他登上鸛雀樓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年僅35歲。
正值黃昏,夕陽的紅光中,蒼穹緊貼黃河,上下一片金黃。站在樓閣上,依欄眺望,遠處黃河濁浪排空,猶如一條黃色的蛟龍向南飛去。讀着王之渙的詩,我彷彿逾越了千年。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自古以來就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驕子。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感嘆讓世人震撼。當年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遠眺黃河,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更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
詩歌在古代文人中通常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自己的作品中體現理想抱負,表達個人情感,許多文人都是通過詩歌表達自己對未來的期望或對現狀的不滿。例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他對未來的信心和希望;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了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正是他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和追求;曹操在《龜雖壽》中寫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他雖然年老但仍懷有遠大志向的決心。而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寫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借登高望遠來表達自己不斷追求上進和超越的精神。
夕陽西下,站在鸛雀樓上,依然能感受夕照的溫熱。極目遠眺,眼前的景象壯麗而遼闊,四周連綿起伏的山巒,被殘陽的光波染成了金黃。閣樓周邊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綠意盎然,晚風吹來了絲絲涼意。讀着王之渙流傳千年的古詩,讓我心如黃河涌潮澎湃激蕩。雖然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這首詩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中華民族昂揚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