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這個世上,怎麼少得了朋友呢?在交友這件事上,東西方的哲人們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交友,要與同道中人交往,此道是光明磊落的正道,而非歪門邪道、旁門左道。宋朝理學家程顥說:好正道則正人至,好邪道則邪人至。法國作家羅蘭說:要把同道的人當作朋友,而不必把同利的人當作朋友。
同道中人,貴在心靈上的契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千古流傳。春秋時,楚國琴師伯牙精於彈琴,據說他彈琴連吃草的馬兒也會抬頭傾聽。而當時最懂伯牙琴技之妙趣的,莫過於一個叫鍾子期的樵夫。伯牙用琴表現高山情懷,鐘子期聽後說:“善哉,峨眉兮若泰山。”伯牙用琴聲表現流水情調,鍾子期聽後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因病逝世,世上再無知音,伯牙悲痛欲絕地摔破了琴,扯斷了弦,發誓終生不再彈琴。
同道中人,友誼之花方能長青,“道不同不相為謀”。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裡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想據為己有,見管寧面有不悅之色才扔了金子。又一次,二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認真讀書,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細節見人品,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分席而坐,不再以華歆為友,二人之間的友誼之花就此凋零。
同道中人,是世間真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明代學者蘇峻在《雞鳴偶記》中對真假朋友作了區分,他指出,道義互相砥礪,有過失互相規勸,這樣的朋友為“畏友”;無論在日常生活,還是危急關頭,都能生死相依,這樣的朋友可稱“密友”;而以甜言蜜語來迎合人,以吃喝玩樂論交情的朋友是“昵友”;遇到利益相互爭奪, 遇到災禍相互傾軋的人是“賊友”。由此可見,交友的最高境界還是志同道合,攜手同行。在人生旅途中,真正的朋友相互扶持,相互幫助,在朋友的激勵下,我們的腳步會邁得更加沉穩,更加堅實。
同道中人,跨越世俗差距的門坎,友誼刻骨銘心。歌德與席勒是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歌德出身富裕,一生過著貴族生活,比他小十歲的席勒則出身貧寒,一生坎坷。因共同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兩個不同階層的人成為了親密友愛的忘年之交,結伴前行。席勒寫《威廉.退爾》的劇本,歌德便將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全部提供給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寫作,也得到了席勒的鼎力相助。席勒英年早逝後,歌德無比悲痛地寫道:“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同時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古往今來,有一種友誼叫“同道中人”,沉醉其中,詩意盎然。它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它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的惆悵;它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傷;它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喜悅;它是“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思念;它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