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怎樣欣賞書法藝術 / 林啟祥
2008/02/14 00:00
瀏覽10,018
迴響1
推薦12
引用1

什麼是書法? 
  受過中文教育的人,對書法並不陌生,至少是「似曾相識」。記得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小學、中學的時候,大家要修一門課叫「書方」,每週要交幾張用毛筆寫的大楷和小楷,還要臨摹字帖,一般是柳公權的《玄秘塔》,臨得越像越好。但是在目前,常常看到一些華人,見了書法作品就搔首弄髮,不知所措。說熟悉是熟悉,說懂又不太了解,談到欣賞更是茫然。  
  我認為,要欣賞書法,應當克服一些障礙,擯棄一些成見。最重要的,要了解書法不等於寫字。雖兩者有共同的地方(同是視覺符號的應用),但是寫字的目的著重於敘事表意,而書法所追求的是傳達美的感受。一個是理性的操作,一個是感性的抒發。書法源於寫字,但是並不止於寫字。寫字進入了藝術殿堂,就成為書法。
  簡單地說,書法是美麗的書寫,而書法作品是一件用文字組合來表達的視覺藝術品。中國的文字,源自象形,後來演變為繁複的符號,構成多樣多變的兩維(two dimensional)空間的畫面,其構圖的美趣遠遠超越單線進行的拼音文字。因此,雖然許多國家都講究書法,唯有中國的文字寫來最美,最具有藝術創作的空間。請看日本、韓國的書法家,他們最上乘的作品,都用漢字寫出,不用他們本國的文字。
  中國的書法,用筆墨紙為工具,通過人的運作而成。古時候,書法在應用和藝術兩方面佔有同等地位。可是到了今天,毛筆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無必要,甚至是一種累贅。有趣的是,當書法的應用價值在一方面急速下降,書法的藝術價值相對地在另一方面逐步上升。因為如此,書法從小學的必修課程轉變為大學的藝術選修科目。同時,不少孩童在私下學習書法,作為課外的藝術教育,正如學習鋼琴、提琴一樣。中國現在有很多老年大學,供退休的人學習各種技能,作為休閑活動,而書法是最熱門的一個項目。書法可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據統計,歷代的書法家,比一般文人多活十年)。現在,當中國在經濟、政治上佔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世界正在搞中國熱。不少外國人士,包括不懂中文的人,也在學習書法,體會書法的情趣。

文學內涵與美學內涵的區分 
  我們日常讀報、看書,目的在知道裡面的文字內容。收到一封朋友手寫的信,只要筆劃清楚,文字工整易辨,也就滿足了。有時候某人寫的信字跡好看一點,讀來除了信息以外,還有一種快感,這就有了美的成份,也就是書法的來源。甚至有時候,某人寫的字,雖難於辨認,卻有一種磅的氣派。這就說明,信息內容跟視覺美的內容,可以合併,也可以分家。當然,如果一件書法作品同時具有文學與美學的價值,是最理想的。但是應該認清,書法作品以美為主,文學次之。如兩者不能得兼,寧可犧牲文學以成全美的內容。甚至完全不懂中文的人,也可以從美的角度全盤欣賞書法,全盤接受書法藝術。就像不懂意大利文的人,依舊可以由音樂的享受喜愛意大利歌劇。能夠排脫文字內容的羈絆,書法才可以提升為普世性的藝術語言,正如意大利歌劇是全世界都能欣賞的藝術一樣。再說,中國的古典詩詞,常是一般書法家書寫的題材。同一首詩,有人寫來秀氣婉約,有人寫來粗獷蒼勁;一樣的文學內容,不同的視覺感受。視覺的美,是書法的生命,是書法寫真正追求的目標。把文學內容放在次要地位,讀者或許心有不甘。為此,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申辯。第一是王羲之的《奉橘帖》。這是王氏贈送朋友三百顆橘子的時候,夾在籃子裡的便條。第二是張旭的《肚痛貼》,也是一封短信,告訴朋友昨夜肚痛的事。這兩張短箋,一點文學價值都沒有,卻被歷代收藏家視為至寶。可見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不一定並行;可以合,也可以分。

書法的美術特徵
  書法與圖畫同是視覺藝術。一幅好的書法,應該也是好的圖畫。除了顏色以外,圖畫的美學原理,可以完全應用在書法上面。書法著重線條,在線條的應用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也可以說,書法是用線條組合而成的畫。傳統的書法,講究筆法、字法、和章法。
  先講筆法。筆法是最基本的操作,是毛筆和紙張通過水墨互動而成的產物。影響筆法的條件實在太多了,這包括毛筆的粗細、長短、肥瘦、彈性;握筆的角度、高低;筆鋒的隱、露、中、側;落筆收筆的輕重、虛實;運筆轉筆的徐疾、滑澀、提按;毛筆含墨的多寡、燥濕;水墨的濃淡、光澤;紙質的厚薄、粗細、以及吸水性能,等等。這些多樣條件的配合,可以造成千變萬化的筆劃效果,予人以不同的感受。一筆帶過,可以顯出委婉細膩、柔情纏綿、輕佻浮躁、穩定持重、剛毅不拔、奔放豪邁、飄逸瀟灑、狂放不羈,等等不同的心態與情緒。筆法的建立,除了修煉功夫,還有賴於個人的性格、氣質、與情操,且隨年齡而成熟。
  聚筆劃而為字,就是字法。字法講究字形的構造,也就是字體問題。字體有總的體和個人的流派。總的字體是當今通用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個人的流派有柳體、顏體、趙體,等等。一般人習字,往往找個字帖來臨摹,模仿得一模一樣就滿足了。因此,學書法往往停滯在字法階段。其實,一幅書法的好壞,還要看整個畫面的構圖美。好看的字湊在一起,不一定是好的書法。相反的,有時候個別的字不大好看,而整個作品卻很好;這就是章法的作用。學楷書,隸書,可以不管章法,因為都是正正規規的排列。草書或行草就不一樣。因為有不規則的自由,草書不能不講究章法。
  章法以現代的術語來說,是構圖(composition)或佈局,也就是南朝時代美術評論家謝赫(四七九至五○二)所說的「經營位置」。好的書法有如好的圖畫,必須有嚴格而恰到好處的構圖。嚴格的構圖,使整個畫面成為一個互相牽連的有機體;而恰到好處,就要做到一筆不能增損,動一筆而累全局。每一字對於上下左右的字,每一筆對於整個畫面的筆,都有相互關照呼應的密切關係。圖畫的構圖,取決於畫的題材;而書法的構圖,則視書寫文字的先天條件而定。達到章法的完美,多少憑靠一點美術天份,不是臨摹碑帖所能得來的。不過,從欣賞的立場說,只要能夠感受就夠了。

書法的音樂特徵 
  除了美術成份,草書還有音樂的特性。由於一筆連貫,一氣呵成,草書帶有類似音樂的節奏與韻律。雖然音樂是時間的藝術,而書法是視覺的空間藝術,然而一幅書法的空間裡就含有時間的意味。草書所表達的空間旋律與音樂的時間旋律所引起的感受是一樣的。因此有人說,書法是無聲之樂。我常常感到,書法的筆法與提琴的弓法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握筆如握弓,必須又穩重又靈快;握之太緊有礙動作,握之太鬆則不能控制。手指在琴弦上的跳動是機械的動作,由樂譜所指定,可以從修煉得來,而右手的推拉才是演奏者感情的抒發,其輕重快慢,出自個人的感受,不是樂譜所能支配的。因此,揮筆的抒情作用與拉弓的抒情效果是一致的。書法跟歌唱也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一個演唱者必須在歌唱中間呼吸,可是高明的歌唱家能在最適當的地方換氣,像是不停地唱出,不必呼吸的樣子。同樣的,一個書法者必須在某些地方沾墨,但是有經驗的人能在書寫中不著痕跡地沾墨,像是未曾中斷的樣子。(當然,故意顯露痕跡的時候自屬例外。)書法創作與音樂表演還有其他共同的地方。我們常常聽到「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的成語。一位音樂家苦練了十年,只為了三分鐘的演出。而演出的時候,全神貫注在感情的抒發,演奏的技巧早已置之度外,成為身體反射(reflex)的一部份。同樣的,書法家在創作的時候,也貫注在心靈的發揮,所謂筆法、字法、章法也早成為意識(consciousness)之外的反射了。

書法的舞蹈特徵 
  草書予人以多樣的動感。時而「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唐釋亞樓和尚語),時而春風拂柳,時而碧波蕩漾,時而飛瀑流瀉,時而亂石墮崖。唐代草聖懷素《書自敘》云: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初疑輕煙譫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寒猿飲水撼古藤,壯士拔山伸勁鐵。這都顯示草書的各種動態。因之,書法不但是無色之畫,無音之樂,且是無人之舞。據說,唐代另一草聖張旭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書道。草書的氣勢、節奏、韻律,與舞蹈的步伐、跳躍、飛騰、低抑、頓挫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書法家的舞動,是在創作的時候進行。他利用手指,手腕,前臂,上臂,肩膀的揮動,甚至全身的運作,表達出內心的感情。瞬間的揮舞,凝在紙上成為永恒的記憶,讓後人在觀賞時感受當時的律動、神采。草字的動感,給書法注入活力。如果說,楷書是端坐,行書是步行,則草書是飛翔:如天馬行空,自由不拘。

書法與現代藝術的匯合 
  二十世紀世界藝壇出現了新的潮流。在音樂方面,擯棄了旋律,擁抱了節奏,質感。在舞蹈方面,排除了古典芭蕾舞的硬性拘束,發揮自由不羈的揮動。而在美術方面,貶低了敘事、具象的表達,而重視質感、構圖,等直覺的感受。這與東學西漸不無關係。十九世紀中葉由日本流入歐洲的版面,觸發了印象派的興起,反抗西歐經院派的藝術教條。二十世紀禪學思想的輸入,給西方帶來直觀的藝術意念,引起風起雲湧的所謂「現代藝術」(modern art)。
  據說美術大師畢卡索(Picasso)曾經表示:如果我生為中國人,我可能也是個書法家。誠然,書法與現代的抽象畫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書法所講究的「飛白」(即乾筆或快筆的運作時留下的空隙)以及「屋漏痕」也代表一種美趣天成、自然流露(spontancity)的美感,也正是現代藝術所推崇的。抽象畫巨擘保羅克里(Paul Klee)曾告訴人家說:我這幅畫畫得好,是因為我的畫筆在操作中突然分開了。這種有意無意得來的效果,在書法、在現代畫處處可以看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巧合,使中國書法成為一次性的作品,不能重覆。相傳東晉王羲之創作《蘭亭集序》,回家後又寫了幾次,結果都不能如意。懷素也說過: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欲書書不得。
  抽象表現派(abstract expressionist)畫家克萊因(Franz Kline),用黑的顏料大手筆畫在白布上,其氣派、神韻酷肖中國的書法。奇怪的是,克氏極力否認受過中國書法的影響。原來中西藝術各自尋找各的道路,而在二十世紀碰了一個響頭。這件耐人尋味的事,說明了藝術語言的共通性。

無法之法的創作準則 
  懷素《自敘帖》說: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而明末畫僧石濤也提倡「無法之法」的創作方式。究竟什麼是無定則,什麼是無法?其實,所謂「無法」指的是擯棄陳腐的常規,擯棄千遍一律的公式,不為傳統所累,而求創新,而求自我表達。因此「無法」仍是有法。然則,什麼是「無法之法」的好壞標準呢?這問題在美學的園地裡至少討論了幾十年。現在略加申述如下。
  舉個例子,畫人如以像不像作為好壞的標準,倒是簡單的事。但如果把人像分割了(如立體派)那就出了問題。書法亦然。書法若以端正工整為準繩,那就容易論高下。但是如果像草書那樣大小不一,歪歪斜斜又怎麼說?原來像與不像,端正不端正,並非藝術的最高層。蘇軾說過: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形象(form)以上,還有意象(imagery),再高是意境(mood),也就是創作者通過藝術品與觀眾取得了心靈上的共鳴。一件藝術品,無論是一首詩、一幅畫、一支歌、一場戲,以至於一件書法作品,如能震撼讀者、觀眾,使他們得到心靈上一種滿足的感應,久久不能忘懷,就達到了意境的創造,也就是成功的作品。要走到這層次,除了作者的功力,還憑讀者、觀眾自身的修養。事關深奧的美學問題,這裡不加詳述。

我的學書歷程與創作理念 
  我從小喜歡書法,也喜歡美術。年輕時酷愛現代畫,對抽象畫猶感興趣,屢有創作參加畫展。書法方面,在小學跟中學時代受到一般的初步訓練,不是師承,也不是科班出身。我對書法真正的領悟,是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懷素的《自敘帖》。這部書法經典,給我極大的震撼,讓我驚悟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千多年前就達到了現代西方藝術家追究的目標。懷素的狂草,揮灑奔放,豪氣萬千,比起西方的抽象表現畫派,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就有意學習草書,但是談何容易。第一,由於業務關係,沒有時間;第二,草字怎麼寫?不會寫草字,怎能寫草書?於是我就買了一些書法字典、草字字匯之類的書籍,在業務工作累了的時候,多少學習一點。可是真正有時間學書,還是六十歲以後的事。當時接近退休年齡,可以騰出多一點空閑。那時候我也收藏了一些字帖。我最喜歡的是懷素和和于右任。我學懷素的氣勢,也學于氏的簡約。後來也學了蘇軾的豪放,黃庭堅的奇崛,與林散之的乾筆。我的創作,可能是糅合了這許多人的風格。我從來不拘於流派。我只是從每個大師的手筆,攝取我喜歡的東西。甚至任何人的作品,只要有我佩服的地方,我就吸收下來。我也不因襲傳統。比如說,下款的時候,我用公曆,不用干支。這是實際和準确問題,雖然有時候干支寫來好看一點。
  我認為,學草書,第一步要「識草」。因為如果看不懂草字,草書就無從下手,雖有才氣也無用武之地。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苦苦學草,寫個楷書不就行嗎?我的答案是:楷書太拘謹,有一定的寫法,變化不大,寫來人人差不多一樣,不夠發揮個性。隸書亦然。草書的變化幅度極大。除了個人風格的差異,一個字往往有兩三種甚至五六種寫法。這情況給學草的人增添不少麻煩,但也正因如此,草字給書法拓寬了游刃的空間。書家可以從眾多的類型中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個性而又最配合整幅畫面的構圖美的寫法。
  站在觀眾的立場,草書的多樣化使文字的辨識十分困難。常常看到一群人圍觀一幅草書,大聲爭論其中的每一個字,把藝術欣賞拋在腦後。其實這樣受苦是不必要的。上面說過,書法到了今天,審美的成份多於應用。觀者不必為了辯字大傷腦筋。如果須要,可以拿張釋文讀讀就行。所以,書者必須識草,而觀者可以不識草。好像意大利歌劇,演唱著必須懂得原文,而聽眾就不必要。有了這樣的共識,書法的創作和欣賞就容易達到目的。
  有人提倡草書的統一寫法,我認為沒有必要。第一,這會給草書藝術帶來致命的打擊(因限制了字型的選擇);第二,如果為了傳達訊息,用行書就可以,何必動用草書?
  我的草書創作,為的是抒發胸中情懷。第一件作品應該是一幅完整的畫。所以除了筆法,字法,我更注意章法。有的詩詞由於筆劃的先天限制,總不能配得到好的構圖;我就不寫。我也極講究字數的選擇和字行的排列。最好是十個到二十個字;過多過少都影響到位置的經營。字數太多更顯得密密麻麻,限制了構圖的操控。因此,我常常擇取一首詩的某一段,不把全詩寫出。字的排列也極奧妙。例如,一首詩如用三行寫出,或用四行寫出,都有不同的畫面效果。甚至一個字的調動,也足以影響大局。此外,我也利用紙的粗細,筆的乾濕,以及運筆的快慢,達到不同的質感。下筆之前,一定要把佈局與字型計劃完善。下筆之後,物我兩忘,全憑感性的抒發,讓筆在紙上無意識地任意揮動。書成之後,審視再三,常有意外的發現,即所謂「意在筆先,趣在筆後」是也。草書的創作,尤其是狂草之類,七分人為,三分天成。意外的效果,給作品增添天趣,使每件作品具有獨立的個性。這與現代畫的情趣,完全一樣。
  我的學書過程,始於自學,歷經不斷觀察就教,至今仍在探索階段。我用中國傳統的書法工具,佐以現代美學觀念,以期表現圖畫美,音樂美,舞蹈美的書法藝術。

傳統書法與源自書法的藝術 
  有人會問:既然把文字信息放在次要地位,為什麼還要執著於文字呢?為什麼不放棄書法,乾脆畫無形無物的抽象畫呢?筆者以前學過抽象畫,深知抽象畫要達到意境的創造誠非易事,不是胡亂鴉塗所能得到的。況且中國書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累積了很多美的造型。利用中國書法的文化遺產而輔以現代西方的美學觀,未嘗不是合理的藝術追求。現在不少中國的藝術家,正朝這條路探索。有的自我創新,不拘於傳統的成規,但是寫的還是中國字;有的保留書法精神,但是寫的不一定像字。對於這些人,傳統的書法家(尤其是科班出身的)很不以為然,多加以評擊。筆者對這種爭議的立場是:源自書法但是走出書法的藝術是無可厚非的。只要加以聲明,把話說在前頭就不會造成誤解,也就行了。反正藝術第一,傳統第二。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應為藝術服務,而非藝術為傳統服務。

結語 
  中國書法是複雜的綜合藝術,其中包括文學內涵、藝術內涵、音樂內涵、與舞蹈內涵。懂得中文的人,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書法,但不必因為文字內容的辨識,而喪失欣賞美學內涵的機會。相反地,不懂中文的人,也依然能夠從圖畫、音樂、舞蹈的美,去感受書法。更進一步,書法如果要為全世界的人所接受,不妨把文字內容放在次要地位。能夠不依靠文字內容而獨立,書法才能提昇為人類共通的藝術語言。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書法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1樓. 一一
2008/12/20 12:53
向您介紹一位書法家

向您介紹一位畫法家--楊家麟

http://tw.myblog.yahoo.com/minamicyc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