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禁忌
2019/04/30 09:48
瀏覽1,050
迴響0
推薦7
引用0
叔叔是位名律師,曾任國會議員的他常常以自身的經驗提醒我不要對病人發脾氣。他說年輕時,少不經事,總是自以為為當事人好而疾言厲色,不了解沒幾個人是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不值得求好心切大動肝火而發脾氣。
臨床診療上,我確實有罵人的哲學;
尤其是不聽醫囑的病人,那是楚河漢界的最後通牒。
特別是飲食禁忌,我把它當成病人是否真心想要改變慣性去除病根的指標,或者只是逛逛診所,找醫師聊聊天增加醫學知識的遊戲,這類病人到學校課堂聽聽演講比較有收穫,根本不應占用有限的門診時間(為了維持醫療品質,每日只能限掛三名初診)。畢竟,就算是熟練上百禁方的經方家,要真正治癒痼疾,也要曠日廢神,治療過程的點點滴滴更是需要醫師與病人之間互相信任配合,而不是一次的脈診檢查與幾個秘方就能出現奇蹟。
甚至於對正常人沒甚麼作用的半片蘋果或半口牛奶,在病情關鍵處它確實會發揮蝴蝶效應而影響治療的效果或病情的改善。這樣的病例屢見不鮮,必須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才會注意。就像楊桃汁會引起慢性腎炎的病患急性腎衰竭,過去也不被認同,現在卻被腎臟科普遍接受其嚴重性而告知病患謹慎小心,半口都不能喝到;其他如葡萄柚、柑橘類對臨床的影響都是經細心的醫師一個個病歷收集才發現;要無關痛癢的說說風涼話很容易,但不是負責任的醫師應有的心態。
更何況當舌診或脈診呈現變化時,患者不慎誤食的絕對不會只是半片蘋果或半口牛奶,人性總是只記得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否則也不會當場被罵而啞口無言,事後才到處告狀,求爺爺告奶奶,好像希望有不用忌口而能痊癒的特權。
偏偏我就診前早已透過三道手續(電話預約告知、現場掛號告知與本人親口告知)告知初診病患本人醫術淺薄,若不遵守飲食禁忌,請勿前來求診,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醫術的極限與飲食禁忌的影響,絕非討價還價可以改變,否則不須自設藩籬擋自己的路。
挨我罵都是抱怨治療沒有改善卻不遵守飲食禁忌又謊稱已經忌口而被捉包的病患,四者齊備才會挨罵。
還是小朋友最天真,都知道禁忌食物會在舌診或脈診中現形,而不敢欺瞞醫師。
禁忌食物的追蹤是需要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若不是透過飲食紀錄的過濾與四診合參常常會忽略而喪失治療的契機,那才真是上醫治未病與習性。其實,因人的習性而偶而嗜吃是可以理解的,但那種半口而已怎麼可能會怎樣的懷疑心態,才是醫病信任的大忌,這樣的病患確實不值得為他的病情沒有起色而發脾氣;但我自認發脾氣的對象都是聽得進逆耳忠言的社會棟樑,若病情有轉變當是眾人之福。否則,沉默是金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比較輕鬆,誰不喜歡和和氣氣?只要兩手一攤何其簡單,又沒規定醫師所有病都要會治?況且是現代醫療治不好的疑難雜症。
但我面對有機會改善或治癒的病患沒有起色或陷入膠著的病情就是笑不出來,也無法勉強擠出笑臉,因為在我的哲學-醫師是為病患解決問題的,常常為了疑難雜症夜半苦思,若是找了半天卻發現是不遵守醫囑造成治療進度的影響,你說嘔不嘔?
辭嚴厲色於禁不起責備的人則往往流於失言,可以藉由責備改變僵持的病情卻擔心失言則難免錯失治療契機延誤病情而失人,兩難之間我寧可選擇失言,因此在就診前再三告知飲食禁忌。
你只要遵守醫囑,經方的作用必定立即可見,經方家的處方用藥有一定的原則與治療策略,根本不用問醫師甚麼時候會痊癒。其實當你把醫囑與飲食禁忌當成習慣而心理不再反抗時,就是病根斷了的時候,那時候不用吃藥也不須看醫師,偶而無心犯規也不會太嚴重,只需遵守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養生哲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你一定比醫師健康又長命(因為你不用看病,不會有病氣的交感共振與累積)。
那種和諧的真氣,絕對與那些挨罵病患的臭臉與病氣有天壤之別(醫療人員就像一面鏡子投射病人的樣子回給病患),當然令人如沐春風,此時我為你高興都來不及,任誰都樂得多與你交談相處,而無須上山向神木採氣,這是超乎貧賤富貴的內在境界,是身為萬物之靈特有的涵養,卻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能達到的平等真諦,特別以此相互共勉之。
至於那些只想做做檢查,看看新鮮的讀者,或是逛逛診所,找醫師聊聊天增加醫學知識的病患,還是另行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健康教主,把有限的機會讓給那些真正需要幫助又下定決心想要改變慣性的疑難雜症病患。
畢竟,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也希望能健康平安在六十歲退休,而不要像經方家張步桃老師與倪海廈醫師一樣,因致力於臨床診治累積病氣而累死於杏壇,非醫家之福也非病家所樂見,徒生遺憾。
臨床診療上,我確實有罵人的哲學;
尤其是不聽醫囑的病人,那是楚河漢界的最後通牒。
特別是飲食禁忌,我把它當成病人是否真心想要改變慣性去除病根的指標,或者只是逛逛診所,找醫師聊聊天增加醫學知識的遊戲,這類病人到學校課堂聽聽演講比較有收穫,根本不應占用有限的門診時間(為了維持醫療品質,每日只能限掛三名初診)。畢竟,就算是熟練上百禁方的經方家,要真正治癒痼疾,也要曠日廢神,治療過程的點點滴滴更是需要醫師與病人之間互相信任配合,而不是一次的脈診檢查與幾個秘方就能出現奇蹟。
甚至於對正常人沒甚麼作用的半片蘋果或半口牛奶,在病情關鍵處它確實會發揮蝴蝶效應而影響治療的效果或病情的改善。這樣的病例屢見不鮮,必須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才會注意。就像楊桃汁會引起慢性腎炎的病患急性腎衰竭,過去也不被認同,現在卻被腎臟科普遍接受其嚴重性而告知病患謹慎小心,半口都不能喝到;其他如葡萄柚、柑橘類對臨床的影響都是經細心的醫師一個個病歷收集才發現;要無關痛癢的說說風涼話很容易,但不是負責任的醫師應有的心態。
更何況當舌診或脈診呈現變化時,患者不慎誤食的絕對不會只是半片蘋果或半口牛奶,人性總是只記得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否則也不會當場被罵而啞口無言,事後才到處告狀,求爺爺告奶奶,好像希望有不用忌口而能痊癒的特權。
偏偏我就診前早已透過三道手續(電話預約告知、現場掛號告知與本人親口告知)告知初診病患本人醫術淺薄,若不遵守飲食禁忌,請勿前來求診,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醫術的極限與飲食禁忌的影響,絕非討價還價可以改變,否則不須自設藩籬擋自己的路。
挨我罵都是抱怨治療沒有改善卻不遵守飲食禁忌又謊稱已經忌口而被捉包的病患,四者齊備才會挨罵。
還是小朋友最天真,都知道禁忌食物會在舌診或脈診中現形,而不敢欺瞞醫師。
禁忌食物的追蹤是需要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若不是透過飲食紀錄的過濾與四診合參常常會忽略而喪失治療的契機,那才真是上醫治未病與習性。其實,因人的習性而偶而嗜吃是可以理解的,但那種半口而已怎麼可能會怎樣的懷疑心態,才是醫病信任的大忌,這樣的病患確實不值得為他的病情沒有起色而發脾氣;但我自認發脾氣的對象都是聽得進逆耳忠言的社會棟樑,若病情有轉變當是眾人之福。否則,沉默是金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比較輕鬆,誰不喜歡和和氣氣?只要兩手一攤何其簡單,又沒規定醫師所有病都要會治?況且是現代醫療治不好的疑難雜症。
但我面對有機會改善或治癒的病患沒有起色或陷入膠著的病情就是笑不出來,也無法勉強擠出笑臉,因為在我的哲學-醫師是為病患解決問題的,常常為了疑難雜症夜半苦思,若是找了半天卻發現是不遵守醫囑造成治療進度的影響,你說嘔不嘔?
辭嚴厲色於禁不起責備的人則往往流於失言,可以藉由責備改變僵持的病情卻擔心失言則難免錯失治療契機延誤病情而失人,兩難之間我寧可選擇失言,因此在就診前再三告知飲食禁忌。
你只要遵守醫囑,經方的作用必定立即可見,經方家的處方用藥有一定的原則與治療策略,根本不用問醫師甚麼時候會痊癒。其實當你把醫囑與飲食禁忌當成習慣而心理不再反抗時,就是病根斷了的時候,那時候不用吃藥也不須看醫師,偶而無心犯規也不會太嚴重,只需遵守內經上古天真論的養生哲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你一定比醫師健康又長命(因為你不用看病,不會有病氣的交感共振與累積)。
那種和諧的真氣,絕對與那些挨罵病患的臭臉與病氣有天壤之別(醫療人員就像一面鏡子投射病人的樣子回給病患),當然令人如沐春風,此時我為你高興都來不及,任誰都樂得多與你交談相處,而無須上山向神木採氣,這是超乎貧賤富貴的內在境界,是身為萬物之靈特有的涵養,卻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能達到的平等真諦,特別以此相互共勉之。
至於那些只想做做檢查,看看新鮮的讀者,或是逛逛診所,找醫師聊聊天增加醫學知識的病患,還是另行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健康教主,把有限的機會讓給那些真正需要幫助又下定決心想要改變慣性的疑難雜症病患。
畢竟,人的時間精力有限,我也希望能健康平安在六十歲退休,而不要像經方家張步桃老師與倪海廈醫師一樣,因致力於臨床診治累積病氣而累死於杏壇,非醫家之福也非病家所樂見,徒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