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
2007/05/24 17:12
瀏覽1,471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薄伽丘
Boccaccio, Giovanni
(1313,法國 巴黎∼1375.12.21,托斯卡尼 切塔爾多〔今義大利境內〕)
薄伽丘,濕壁畫,卡斯塔尼奧(Andrea del Castagno)作;現藏佛羅倫斯Cenacolo di Sant' Apollonia。
Alinari/Art Resource
義大利詩人、學者。他所著《十日談》是一部世俗故事集,最為人所稱道。他與佩脫拉克一起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奠定了基礎;他並把本地語言的文學提高到了古典作品的水平與地位。童年在佛羅倫斯度過。父親是個商人,1328年左右,他被送往那不勒斯學習經商。在這種環境裡,他對商界的貴族氣派以及存在於官廷中的騎士排場與封建制度的豪華有了體驗。他又曾研讀教會法,與宮廷中的學者以及佩脫拉克的朋友與崇拜者過從甚密,從而有機會欣賞佩脫拉克本人的作品。他對菲亞美達(Fiammetta)的愛情成為他在《十日談》以前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約1340年,被其父召回佛羅倫斯,並帶回很多已經完成的作品,如最早的短詩《狄安娜的狩獵》(La caccia di Diana),以及根據中世紀戀愛故事寫成的散文作品《菲洛柯洛》(Il filocolo, 1336?)、短詩《菲洛斯特拉托》(Il filostrato, 1338?)。史詩《苔塞伊達》(Teseida, 1340∼1341)大概開始寫於那不勒斯,到佛羅倫斯後完成。這些早期作品的主題都是騎士精神和騎士愛情,但是由於對現實生活觀察敏銳,並且講究氣魄和辭藻,因而很快就在義大利國內外產生影響,使他筆下的義大利文能與拉丁文學巨著中的文字相比擬。他還使行吟歌者口敘的八行體詩提高到文學水平,成為義大利詩歌的通行體制。英國大詩人喬叟的一些作品曾取材於薄伽丘的詩作。薄伽丘在佛羅倫斯的其後十餘年生活坎坷,然而在創作上已完全成熟。1341∼1342年間完成詩歌散文合集《亞梅托的女神們》(Il ninfale d'Ameto);1342∼1343年,完成寓言詩集《愛情的幻影》;1343∼1344年,完成具有心理洞察力的散文小說《菲亞美達的哀歌》(Elegia di Madonna Fiammetta);也許在1344∼1345年,還完成長詩《菲埃索勒的女神》(Il ninfale fiesolano)。1348∼1353年,寫成他的巨著《十日談》,其中交替出現他對生活的悲劇觀點和喜劇觀點;從風格上說,是義大利古典散文完美的典範,對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影響至深且巨。作品描寫1348年佛羅倫斯瘟疫,10名青年(7女3男)避於鄉郊,每日輪流講故事以資消遣,仿東方的或中世紀的傳統結構,共講100個故事,每天以一首伴以舞蹈的歌結尾,其中有些是薄伽丘所寫的最為出色的抒情詩。全書表現的總的主題是高雅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們既尊重習俗,又對個人行為採取開放的態度。全書的開場白交代發生的瘟疫以及隨之而來的道德和社會混亂,風格肅穆凝重,與第一天的故事的緊湊生動,以及第二第三天描寫驚險故事中的糾葛和詐騙時那種嬉笑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到了第四天所講的淒慘的戀愛故事時,語調又趨陰鬱。第五天又有所改變;它雖並未完全消除肅穆莊重的氣氛,講的戀愛故事開始固然並不順利,結局卻是皆大歡喜。第六天回到了第一天那種歡樂氣氛,為其後三天的歡笑、詐騙和放縱的精彩喜劇場面事先作了舖墊。到了最後的第十天,所有前九天的各個主題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純潔的變為純潔,庸碌平常的變得英勇高大。
19世紀有影響的評論家德•桑克蒂斯把《十日談》稱為但丁的《神曲》之後的《人曲》,把薄伽丘看成替代歐洲中世紀的道德秩序的新道德秩序的先驅。這種看法至今已經難以成立。薄伽丘的全部作品,其題材、形式、趣味基本上是中世紀的,至少其出發點是如此。新的只是薄伽丘用來處理他的種種內容和形式的精神。《十日談》有意表現人們與命運抗爭並學會去征服命運。它指出:要真正成為一個高貴的人,人必須沒有怨恨地、如實地接受生活,首先是要接受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後果,不管這種後果如何與他的預期相反,甚至不管後果如何悲慘。為了求得人世間的幸福,他必須使自己的願望限於人能做得到的,毫不可惜地放棄那些絕對的要求。現代評論界已經闡明:在《十日談》中那些輕佻甚至放蕩至極的篇章背後表現的是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以及對道德價值的大力肯定。因此,今天再不能把薄伽丘看作一個淫猥的嘲弄者或是傷風敗俗的犬儒主義者。
薄伽丘一生中又一大事是與佩脫拉克交往。後者直到晚年才知道有《十日談》這部作品。在他影響之下,薄伽丘轉而用拉丁文寫了一些人文主義的學術著作,其中《異教諸神譜系》(De genealogia deorum gentilium, 1350∼1375)大概就是在初見佩脫拉克那一年開始寫的。此書結構是中世紀的,其精神則是人文主義的。薄伽丘生前對之不斷修改更正。他還曾為一些男女名人,用拉丁文寫他們的傳記若干篇,各編成一集。
薄伽丘在佛羅倫斯結交的圈子作為早期人主義者的核心,有其極大重要性。他推薦他的門客彼拉圖(Leonzio Pilato)到學院(佛羅倫斯大學的前身)任希臘文講師,薄伽丘和佩脫拉克通過他的粗糙的譯文接觸到荷馬的史詩,這是人文主義者研讀希臘經典的開始。拉丁文的經典著作——瓦羅、馬提雅爾、阿普列烏斯、塞內加、奧維德,特別是塔西圖斯的作品——也是薄伽丘注意讚賞的對象。雖然如此,他並沒有忽略義大利文詩歌,尤其重視在他之前不久的前輩,首先是但丁;這是他與佩脫拉克的不同之處。他寫出了《但丁讚》以紀念這位大詩人。
薄伽丘晚境淒涼,有時簡直一貧如洗,不得不以抄寫他自己及他人的著作度日。1373年10月,他開始在佛羅倫斯一教堂講授但丁的《神曲》,至1374年初因病體不支而終止。他的《神曲》評注全文至今尚存。
薄伽丘其人其文幾乎在任何意義上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家。他的人文主義不僅在於向古典學習,努力去重新發現闡釋古代文獻,而且在於努力將近代語文的文學提高到經典文學的水平。沒有薄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學巔峰便是不可理解的。
Boccaccio, Giovanni
(1313,法國 巴黎∼1375.12.21,托斯卡尼 切塔爾多〔今義大利境內〕)
薄伽丘,濕壁畫,卡斯塔尼奧(Andrea del Castagno)作;現藏佛羅倫斯Cenacolo di Sant' Apollonia。
Alinari/Art Resource
義大利詩人、學者。他所著《十日談》是一部世俗故事集,最為人所稱道。他與佩脫拉克一起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奠定了基礎;他並把本地語言的文學提高到了古典作品的水平與地位。童年在佛羅倫斯度過。父親是個商人,1328年左右,他被送往那不勒斯學習經商。在這種環境裡,他對商界的貴族氣派以及存在於官廷中的騎士排場與封建制度的豪華有了體驗。他又曾研讀教會法,與宮廷中的學者以及佩脫拉克的朋友與崇拜者過從甚密,從而有機會欣賞佩脫拉克本人的作品。他對菲亞美達(Fiammetta)的愛情成為他在《十日談》以前的作品的主要內容。約1340年,被其父召回佛羅倫斯,並帶回很多已經完成的作品,如最早的短詩《狄安娜的狩獵》(La caccia di Diana),以及根據中世紀戀愛故事寫成的散文作品《菲洛柯洛》(Il filocolo, 1336?)、短詩《菲洛斯特拉托》(Il filostrato, 1338?)。史詩《苔塞伊達》(Teseida, 1340∼1341)大概開始寫於那不勒斯,到佛羅倫斯後完成。這些早期作品的主題都是騎士精神和騎士愛情,但是由於對現實生活觀察敏銳,並且講究氣魄和辭藻,因而很快就在義大利國內外產生影響,使他筆下的義大利文能與拉丁文學巨著中的文字相比擬。他還使行吟歌者口敘的八行體詩提高到文學水平,成為義大利詩歌的通行體制。英國大詩人喬叟的一些作品曾取材於薄伽丘的詩作。薄伽丘在佛羅倫斯的其後十餘年生活坎坷,然而在創作上已完全成熟。1341∼1342年間完成詩歌散文合集《亞梅托的女神們》(Il ninfale d'Ameto);1342∼1343年,完成寓言詩集《愛情的幻影》;1343∼1344年,完成具有心理洞察力的散文小說《菲亞美達的哀歌》(Elegia di Madonna Fiammetta);也許在1344∼1345年,還完成長詩《菲埃索勒的女神》(Il ninfale fiesolano)。1348∼1353年,寫成他的巨著《十日談》,其中交替出現他對生活的悲劇觀點和喜劇觀點;從風格上說,是義大利古典散文完美的典範,對歐洲文藝復興文學的影響至深且巨。作品描寫1348年佛羅倫斯瘟疫,10名青年(7女3男)避於鄉郊,每日輪流講故事以資消遣,仿東方的或中世紀的傳統結構,共講100個故事,每天以一首伴以舞蹈的歌結尾,其中有些是薄伽丘所寫的最為出色的抒情詩。全書表現的總的主題是高雅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們既尊重習俗,又對個人行為採取開放的態度。全書的開場白交代發生的瘟疫以及隨之而來的道德和社會混亂,風格肅穆凝重,與第一天的故事的緊湊生動,以及第二第三天描寫驚險故事中的糾葛和詐騙時那種嬉笑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到了第四天所講的淒慘的戀愛故事時,語調又趨陰鬱。第五天又有所改變;它雖並未完全消除肅穆莊重的氣氛,講的戀愛故事開始固然並不順利,結局卻是皆大歡喜。第六天回到了第一天那種歡樂氣氛,為其後三天的歡笑、詐騙和放縱的精彩喜劇場面事先作了舖墊。到了最後的第十天,所有前九天的各個主題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不純潔的變為純潔,庸碌平常的變得英勇高大。
19世紀有影響的評論家德•桑克蒂斯把《十日談》稱為但丁的《神曲》之後的《人曲》,把薄伽丘看成替代歐洲中世紀的道德秩序的新道德秩序的先驅。這種看法至今已經難以成立。薄伽丘的全部作品,其題材、形式、趣味基本上是中世紀的,至少其出發點是如此。新的只是薄伽丘用來處理他的種種內容和形式的精神。《十日談》有意表現人們與命運抗爭並學會去征服命運。它指出:要真正成為一個高貴的人,人必須沒有怨恨地、如實地接受生活,首先是要接受自己的所作所為的後果,不管這種後果如何與他的預期相反,甚至不管後果如何悲慘。為了求得人世間的幸福,他必須使自己的願望限於人能做得到的,毫不可惜地放棄那些絕對的要求。現代評論界已經闡明:在《十日談》中那些輕佻甚至放蕩至極的篇章背後表現的是一個精神世界的存在以及對道德價值的大力肯定。因此,今天再不能把薄伽丘看作一個淫猥的嘲弄者或是傷風敗俗的犬儒主義者。
薄伽丘一生中又一大事是與佩脫拉克交往。後者直到晚年才知道有《十日談》這部作品。在他影響之下,薄伽丘轉而用拉丁文寫了一些人文主義的學術著作,其中《異教諸神譜系》(De genealogia deorum gentilium, 1350∼1375)大概就是在初見佩脫拉克那一年開始寫的。此書結構是中世紀的,其精神則是人文主義的。薄伽丘生前對之不斷修改更正。他還曾為一些男女名人,用拉丁文寫他們的傳記若干篇,各編成一集。
薄伽丘在佛羅倫斯結交的圈子作為早期人主義者的核心,有其極大重要性。他推薦他的門客彼拉圖(Leonzio Pilato)到學院(佛羅倫斯大學的前身)任希臘文講師,薄伽丘和佩脫拉克通過他的粗糙的譯文接觸到荷馬的史詩,這是人文主義者研讀希臘經典的開始。拉丁文的經典著作——瓦羅、馬提雅爾、阿普列烏斯、塞內加、奧維德,特別是塔西圖斯的作品——也是薄伽丘注意讚賞的對象。雖然如此,他並沒有忽略義大利文詩歌,尤其重視在他之前不久的前輩,首先是但丁;這是他與佩脫拉克的不同之處。他寫出了《但丁讚》以紀念這位大詩人。
薄伽丘晚境淒涼,有時簡直一貧如洗,不得不以抄寫他自己及他人的著作度日。1373年10月,他開始在佛羅倫斯一教堂講授但丁的《神曲》,至1374年初因病體不支而終止。他的《神曲》評注全文至今尚存。
薄伽丘其人其文幾乎在任何意義上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家。他的人文主義不僅在於向古典學習,努力去重新發現闡釋古代文獻,而且在於努力將近代語文的文學提高到經典文學的水平。沒有薄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學巔峰便是不可理解的。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