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鄭樵《通志》對文獻學的貢獻
2007/02/06 16:44
瀏覽1,711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鄭樵《通志》對文獻學的貢獻


林祖泉




  鄭樵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文獻學家。他的《通志》與唐杜佑的《通典》、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合稱為「三通」,是古代知識分子必讀之書,有「士不讀三通,是為不通」之說。由此可見,《通志》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鄭樵(1104~1162年)字漁仲,別號溪西遺民,自稱「莆陽田家子」,史稱夾漈先生。宋興化軍興化縣(今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人。他隱居「山林三十年,著書千餘卷」。把自己的著作分為:經旨之學、禮樂之學、文字之學、天文地理之學、蟲魚草木之學、方書之學、討論之學、圖譜之學和亡書之學九大類。《通志》是鄭樵貫通一生學問的代表作,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這部書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堪稱文獻學巨著。
  《通志》的內容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唐宋;二是略(志),總共200卷。《通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後人最加推崇的內容,就是《通志》的「二十略」。
  鄭樵在文獻學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通志》二十略中的《校讎略》、《藝文略》、《圖譜略》和《金石略》。《圖譜略》、《金石略》擴大了歷史文獻資料的範圍。《藝文略》通錄了古、今、存、佚的文獻,創立了新的圖書分類法。《校讎略》是《圖譜略》、《金石略》、《藝文略》的說明書,集中而又系統地反映了鄭樵的文獻學思想。
  《校讎略》是《通志》二十略中最富有創造性的一部分。它的文字不長,但內容十分豐富。對文獻資料的搜訪、典藏、整理、使用等問題的看法,都包括在內。在我國學術史上,將校讎之學寫成專著,是從《校讎略》開始的,鄭樵的發軔之功,不可抹殺。
  北宋自開國以後,在起初的十餘年內,盡收了荊南高氏、後蜀孟氏、南唐李氏等的圖籍35萬卷。其後又不斷地詔求亡書,遣使購募,商借抄寫。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到淳化元年(990年)「獻圖籍於闕下者,不可勝記;諸道購得者數倍。」這就為後來編撰《崇文總目》、《秘書總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是靖康之變,金兵攻陷汴京,「宣和館閣之儲,為部6705,為卷73877,當然靡遺」。「士大夫家所藏,亦悉為烏有」。宋高宗建都臨安之後,也倣傚北宋時各種求書的方法,四處購求圖書。雖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四庫書藏日益增多,但比北宋盛時,相差甚遠。因此,鄭樵認為當時國家圖書館不能盡藏天下的圖書文獻,一方面是患在求之不夠熱忱,另一方面是患在求而未得其道。於是他在認真總結歷代文獻散亡原因的同時,指出了搜訪圖書文獻的必要性,並系統地指出了求書八法、四點注意事項和設置專官的意見,作為補充藏書的指導和工作方法,從而保證了文獻資料的典藏和補充,推動了文獻學的不斷發展。
  所謂求書八法,簡略地說,一曰「即類以求」:哪一類學科的書籍,訪求於哪一類專門家,如樂律之書,訪求於官府樂工和民間樂人。二曰「旁類以求」:有些書,可以到與之有點關聯的人那兒尋求,例如《周易》一類的書,往往可在陰陽五行家手中見到。三曰「因地以求」:例如有關人物傳記的書,可到傳主的重要活動地區去找;有關某地風土人情的書,可到當地去找。四曰「因家以求」:到著者的後裔家中,訪求世上已失傳的該作者的書。五曰「求之公」:訪諸官府的藏書機構。六曰「求之私」:訪求於民間的藏書家。七曰「因人以求」:某人從某地辭官歸來,去訪問他是否有收藏珍貴圖籍。八曰:「因代以求」:當代人寫的書,當代就要及時搜求。四點注意事項是:一為書有名亡而實不亡的;二為有亡書出於後世的;三為有亡書出於民間的;四為有闕書備於後世的。根據這些方法和注意事項,鄭樵舉出許多具體圖書作為例子,這使人覺得如能千方百計地廣為徵求,任何圖書都是可以到手的。要是能有專人負責,四處搜訪,那麼收效就更大了。無怪乎鄭樵以後的公私藏書家,都把這些方法奉為圭臬,進行搜訪奇書秘籍來充實所藏。實際上,這些方法到現在還有其現實意義的。因為任何館藏文獻要達到一定的要求,除掌握藏書質量的標準作為搜求的指導外,必須對求書的方法加以研究,並貫徹到實踐中去,才能收到真正的實效。
  《藝文略》是《通志》二十略中具有創造性的又一表現。鄭樵主張圖書分類和編目的最大作用,是要做到「辨章學術,考竟源流」。為了實踐自己的主張,他撰寫了《藝文略》。
  圖書分類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在鄭樵之前,歷代學者只是就圖書的編排組織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編製了一些圖書分類目錄,卻很少觸及到圖書分類的理論和原則問題。鄭樵在總結前人關於圖書編纂方法的基礎上,系統地提出了圖書分類的理論和原則,同時,還大膽地改革了圖書分類法。可以說,中國的圖書分類法至鄭樵是一大進步。
  因為鄭樵生活在學術文化相當繁榮的南宋時代。他的家鄉福建藏書尤為豐富。良好的環境,為他的著述和研究前人關於圖書分類的成果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在總序中辛辣地批判了那種不分學術  鄭樵不僅在圖書分類的理論上有重大造詣,而且在圖書分類的實踐中也敢於大膽創新,另立體系。他在《藝文略》中給我們編製了一個別開生面、精詳周細的圖書分類體系。這種分類法,既不倣傚《七略》的六分,也不同於四部的四分,而是「總十二類、百家,四百二十二種。」十二類是:經類第一,禮類第二,樂類第三,小學第四,史類第五,諸子類第六,天文類第七,五行類第八,藝術類第九,醫方類第十,類書類第十一,文類第十二。
  在十二類的基礎上,按照圖書的多寡,鄭樵進一步把它們再細分為家(二級類目),種(三級類目)。它的分佈是這樣的:「經一類分為九家、八十九種;禮一類分為七家、五十四種;樂一類分為一家、十一種;小學一類分為一家、八種;史一類分為十三家、九十一種;諸子一類分為十一家、四十八種;天文一類分為三家、十五種;五行一類分為三十家,三十種;藝術一類分為一家、十七種;醫方一類分為一家、二十六種;類書一類分為一家、二種;文一類分為二十二家、二十二種。」
  從上述可以看出,鄭樵編製此分類法非常認真細緻。在此之前,我國曾編製了不少圖書分類法,有代表性的就是《七略》的六分,《中經簿》的五分,《七志》的九分,《崇文總目》的四分等等。但是鄭樵並沒有照搬套用,而是根據自己圖書分類工作的實踐,結合當時學術發展水平,獨創了十二大類的三級分類體系。
  我國現存最早的目錄書《漢書·藝文略》,收錄了各種圖書三十八種,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而鄭樵的《藝文略》廣收古今典籍一萬零九百一十二種,十萬一千零九百七十二卷。鄭樵想包括古今,備錄無遺。雖然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但他收錄圖書文獻的廣泛程度已大大超過了前人。
  鄭樵的《圖譜略》和《金石略》與《校讎略》、《藝文略》一起,奠定了他在我國文獻學史上的不朽地位。在古代文獻中,重視圖譜、金石的史料價值,提出廣泛收集圖譜、金石的主張,並把圖譜、金石提到與圖書文獻同等的地位,應該說鄭樵是歷史上的第一人。他之所以作《圖譜略》,是因為他認為「圖成經,書成緯,一經一緯,錯綜而成文。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他之所以作《金石略》,是因為他認為「金石之動,寒暑不變,以此稽古,庶不失真。」
  一般說來,歷代學者都比較重視圖書資料,對圖譜、金石的史料價值卻認識不足,所以在史書的編寫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書不重圖的傾向,沒有給圖譜、金石以應有的地位。為此鄭樵極力主張不但要記書籍,而且還要記圖譜。書與圖各有其作用,兩者不可偏廢。他認為「若無核實之法,何以得書之情。」如要「核實」,就不能局限或輕信妄從文獻記載,而要注意實際知識與圖譜實物的研究,用他形象化的說法,那就是「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他批評劉向、劉歆作《七略》,收書不收圖,班固據此編為《漢書·藝文志》。讚揚王儉撰《七志》,以一志專錄圖譜。譏諷後之學者離譜治學,「雖平日胸中有千章萬卷,及置之行事之間,則茫茫然不知所向。」他進一步指出,「天下之事,不務行而務說,不用圖譜可也。若欲成天下之事業,未有無圖譜而可行於世者。」因此,在他自己編撰的《藝文略》中,如經類的易、書、詩、春秋、爾雅各家,禮類的周官、喪服、會禮各家,史類的職官、地理各家等,都收了圖,而易、書、詩、春秋、喪服各家都錄了譜。
  在《金石略》裡,鄭樵專采三皇五帝的泉幣,三王的鼎彝,秦人的石鼓,漢魏的豐碑,上自蒼頡石室之文,下逮唐人之書,各列其人而名其地。他指出:「方冊者,古人之言語;款識者,古人之面貌。方冊所載,經數千萬傳,款識所勒,猶存其舊。」鄭樵認為金石文物可以考辨核實史事,具有圖書資料不可替代的價值。
  正由於鄭樵的不懈努力,圖譜、金石之學在宋代以後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金石學,蔚為大觀,從而擴大了文獻資料的範圍,在文獻學中又增添了新的分支。近代著名學者姚名達說:「自古提倡圖畫表譜,意識最清,出力最大,固未有逾於鄭樵者。」這是一句很中肯的評價,確實反映了鄭樵大力提倡圖譜、金石之學的成就。
  總之,鄭樵在文獻學上有廣泛的研究和精深的造詣,《通志》在文獻學上的價值是明顯的,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如鄭寅的《七錄》,是在鄭樵分類體系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焦竑的《國史經籍志》的一些子目大體是根據鄭樵的分類體系的。又如章學誠的《校讎通義》更是直接受到鄭樵《校讎略》的啟發、影響而寫成的。
(責任編輯 滕元明)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