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拜占庭帝國
2012/01/18 00:13
瀏覽53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拜占庭帝國
Byzantine Empire


「拜占庭」一詞,源於古代希臘在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的一個殖民地名稱。它是地中海和黑海、歐洲和小亞細亞之間的交通要衝,西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建「新羅馬」於此,易名為君士坦丁堡。6世紀上半葉以前,羅馬帝國東部諸省通稱「東羅馬」,7世紀以後,帝國東部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上已與早期羅馬帝國大大不同。史稱「拜占庭帝國」。拜占庭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文明對歐、亞兩洲一些「蠻族」的影響很大,外族的影響、干擾、入侵亦始終貫穿於拜占庭的全部歷史。10世紀以後,拜占庭日益衰落,在外族的打擊下終於滅亡。
  西元867年以前的拜占庭帝國 晚期的羅馬帝國混雜著統一與差異的因素,各地的經濟發展就有很大差別。戴克里先(Diocletian,285~305年在位)援引羅馬先例實行4帝共治後,君士坦丁(324~337年在位)又實行皇位繼承的世襲原則,全國設4大行政區,軍政分治,承認了基督教,又進行貨幣改革,建設新首都,帝國漸趨穩定。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去,帝國由他的兩個兒子東西分治,帝國從此分裂。
  5世紀時的帝國東西兩部狀況已不相同。西部貴族勢力雄厚,皇權衰落,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Romulus Augustulus)於476年為蠻族所廢,領土分裂為一些蠻族國家,西羅馬帝國遂亡。東部人口稠密,商業繁榮,其貴族勢力比西部貴族遠為弱小,不得不依附於皇帝。造成東部皇權的鞏固和擴大,能充分利用其豐富的黃金和人力資源,輔以種種外交手段,竭力維持同蠻族的和平關係,國家的統一得以維持。但在5~6世紀期間,由於東方教會支持基督一性論,引起與羅馬教會的基督二性論(神性和人性)之間在教義上的長期論爭。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位)掌權後,正式接受基督教會正統的教義,恢復羅馬教會與東方教會(除埃及外)的交往,鎮壓了首都的「尼卡」(Nika)起義,穩定了帝國政權,並於529年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的編纂工作。查士丁尼的對外政策:在東面,向波斯的薩珊(Sasan)王朝納貢求和,調整貿易關係,拜占庭商人從中國走私蠶絲,建立製絲業,擺脫了對波斯生絲貿易的依賴;在西面,查士丁尼出兵北非,消滅汪達爾王國,收復義大利,消滅東哥德王國,還遠征西班牙,但其統治並不穩定,游牧民族時時進犯,特別是6世紀40年代廣泛流行的鼠疫對帝國的危害極為深遠。到6世紀末,東羅馬已處在5世紀西羅馬滅亡時的同樣境地,內亂不已,外患頻仍,但基督教文化卻成了維護拜占庭的有力工具。
  希拉克略(Heraclius,610~641年在位)即位後,實行軍政合一制度,給予他的將領以所占領地區(後稱「軍管區」)的軍政大權,給士兵授予土地,同時在教會支持下同波斯進行聖戰,622年收復了波斯侵占的小亞細亞,並於627年徹底打敗了波斯人和阿瓦爾人(Avar)。但與此同時,穆罕默德創建的伊斯蘭國家已在阿拉伯半島崛起,並向外擴張。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敘利亞、埃及,消滅波斯的薩珊王朝,並多次圍攻君士坦丁堡,對拜占庭造成巨大威脅。
  利奧三世(Loe III,717~741年在位)和君士坦丁五世(741~775年在位)屢次遏制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亞人的進犯。拜占庭確立了軍管區制度、士兵的財產制度,服軍役成了世襲;並在巴爾幹授給蠻族以土地,於是農業和商業開始恢復發展,農業技術比同時期的西歐遠為先進。717~867年是破壞聖像運動的時期︰崇拜聖像者和反對崇拜聖像者的爭論由來已久,但由於利奧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都下令禁止崇拜偶像,旨在對教會寺院展開鬥爭,加強代表上帝的皇帝的作用,從而形成破壞聖像運動,與羅馬教會的崇拜聖像傳統相對抗。羅馬教宗(教皇)於800年為丕平三世(Pippin III)之子查理曼加冕為羅馬皇帝後,東西方教會之間的衝突愈加激烈,867年各自把對方的總主教開除教籍。
  從867年起到1453年亡於鄂圖曼帝國 巴西爾一世(Basil I,867~886年在位)至巴西爾二世(976~1025年在位)的馬其頓王朝,是拜占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拜占庭軍力復興,對阿拉伯人的長期戰爭轉為攻勢︰961年收復克里特島,消滅了橫行於愛琴海150年的阿拉伯海軍,恢復了拜占庭在東地中海的優勢;到975年,幾乎整個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大部都畫入了拜占庭的版圖。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也為拜占庭所吞併。在巴爾幹和希臘,拜占庭則開展傳教活動,斯拉夫人和保加利亞人皈依了基督教,從而納入了拜占庭的軌道。989年俄羅斯正式接受基督教,自此俄國教會隸屬於君士坦丁堡總主教。拜占庭經過20年戰爭,1018年兼併了保加利亞王國,一些斯拉夫人公國也成為拜占庭的附庸。馬其頓王朝努力恢復希臘的文化傳統,重建君士坦丁堡大學;基本行政單位是軍管區,到10世紀已有30多個,各軍管區的總督握有軍政大權,直接對皇帝負責。馬其頓王朝晚期的土地兼併加劇,連年征戰的高稅使農民破產,拜占庭經濟進一步惡化,也就大大削弱了拜占庭的軍事力量。
  巴西爾二世1025年死後,拜占庭進入衰落時期,原已腐敗的統治階級內部分裂,地方的軍事貴族和君士坦丁堡的官僚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1054年,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分裂是東西方關係的轉折點,對後來的歷史至關重要。拜占庭的衰微已抵擋不住敵人的三面進攻︰北面的佩切涅格人(Pecheneg)越過多瑙河不斷騷擾色雷斯和馬其頓;東面的塞爾柱土耳其人1071年占領了亞美尼亞,勢力達到小亞細亞中部;西面的諾曼人1071年占領了拜占庭在義大利最後一個據點,切斷了它同義大利的最後聯繫,從此造成拜占庭的希臘世界和西部的拉丁世界不僅在地理和政治上而且在宗教和文化上的永久分離。拜占庭已從一個統治世界的國家降到一個偏於希臘一角並為其生存而苦鬥的小國。
  亞歷克賽一世(Alexius I,1081~1118年在位)的康尼努斯(Comnenus)王朝開始後,於1091年消滅了佩切涅格人。西方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期間(1096~1099),拜占庭為之提供嚮導、護送、給養以換取十字軍從塞爾柱土耳其人手中奪得的失地;但十字軍獲勝後,只歸還了尼西亞(Nicaea)而將安條克占為己有,建立了安條克公國,以後又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埃澤薩(Edessa)伯國、的黎波里(Tripoli)伯國。亞歷克賽採取頒田方法為其提供勞力和軍役,這種體制有利於軍事貴族和國家,但也加速了帝國的封建分裂而削弱中央集權的政府。此後,拜占庭一度收復巴爾幹西北部,征服了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又引起西方敵意。1176年,拜占庭被塞爾柱土耳其人打敗,轉而與熱那亞結盟,侵犯了威尼斯的商業利益,於是威尼斯處心積慮將拜占庭置於西方控制之下。拜占庭實行親拉丁人的政策受到國內人民的不滿,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先後離異。拜占庭分裂日深,西方認識到征服君士坦丁堡的時機已經到來,這不僅有利於商業還有利於十字軍和教會的未來。教宗英諾森三世乘機發動了旨在征服拜占庭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由威尼斯提供艦隊。1204年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1204~1261),並在其他地方建一些拉丁公國,但遭到拜占庭國內——特別是尼西亞的拉斯卡里斯王朝(Lascaris)——的有力反抗。尼西亞的邁克爾八世(Michael VIII)終於在1261年趕走拉丁人,恢復了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復國後,領土大為縮小,像是一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城邦國家,國內分裂更深。邁克爾八世(1261~1282年在位)的帕里奧洛加斯(Palaeologus)王朝著力修復同西方的關係,而東面的土耳其人又在小亞細亞西部崛起,其首領奧斯曼一世(Osman I)擊潰拜占庭的雇傭軍後,即竄犯拜占庭的歐洲領土。皇室內部紛爭時有發生。有帖撒羅尼卡(Thessalonica)又爆發了「狂熱派」的革命,一度掌握政權。國內統治極度不穩,財政枯竭,甚至連皇冠上的珠寶都抵押給威尼斯。1373年拜占庭皇帝向土耳其稱臣納貢,為其提供軍援。到14世紀末,除南部希臘外,拜占庭在歐洲的其他領土均落於土耳其手中。土耳其人1393年圍攻君士坦丁堡,多年不克,迄至1402年由於蒙古人在安卡拉大敗土耳其人而解圍。但土耳其人1422年再次侵入,1430年占領帖撒羅尼卡。拜占庭皇帝指望取得西方援助,於1439年建議召開東西方教會聯合的佛羅倫斯會議,並向西方屈服,又引起人民不滿。1453年4月土耳其人對君士坦丁堡發動最後的攻勢,5月29日城破。此後,希臘南部的莫里亞(Morea)公國於1460年投降,希臘人最後一塊領地——小亞細亞東北部的特拉布宗(Trebizond)帝國也於1461年投降。至此,鄂圖曼帝國完全取代了拜占庭帝國。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