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常惠教授追思會──(許常惠的生平、思想、創作、貢獻)
2006/05/15 14:18
瀏覽1,256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趙 琴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
許老師辭世匆匆已屆週年,此刻的我正在趕寫文建會將出版的《許常惠傳》一書,身心整個投入許
老師多彩多姿的一生中,追懷他亂世中的藝術生命,也沉浸在多少的難忘往事中!我想將當乍得告
老師去世時,為主持“追思音樂會”所寫下的講稿,提供給週年紀念集,再一次回到那令人不捨的
一刻,也寄上深深的懷念!
趙琴:
許老師走了,走得突然,但走得安祥。
我們這個世界被他帶走不少溫暖!歡笑!
朋友們一談起許老師,除了難過、哀傷,有人掉淚,有人痛哭。今天在這兒,聚集了他摯愛的妻小
、家人、愛他的朋友、學生…我們捨不得您走,老師,想必您也不想離開我們!
致慧師母的淚已經流盡,只盼著奇蹟出現;但是那晚的酒宴,老師帶著幾分醉意,像往常一樣的將
歡樂散播給週遭的友人,只是這一晚的您,臉色蒼白,師母較平日提早了一小時來接您,就在到家
獨自下車的剎那,您重重的跌下,醫生說,您是腦瘤迸裂昏眩傾跌撞及後腦而昏迷,在腦內蜘網膜
下腔出血,合併開放性顱骨骨折,近三週的「盡人事、待奇蹟」的盼望後,您還是在廿一世紀的第
一天闔眼長逝,匆匆上路,告別了近半世紀來深受您影響的台灣樂界!
在萬般不捨下,今天我們聚集在此,為您送行,也追念您一生為台灣近代音樂史所寫下的不凡的一
頁。
民國四十八年,二十九歲自巴黎學成歸國的許老師,任教於師大音樂系,是我們班的導師,在共同
走過的這一段台灣音樂的拓荒路上,親眼目睹了他對台灣近代音樂的影響,他總是成為核心的引領
著風潮,全方位涵蓋了音樂創作、教學、田野調查、國際組織交流、音樂著作權等面向。
許常惠老師是一位作曲家、音樂學者,他曾說:「現代音樂的創作和傳統音樂的研究,是我的主要
兩項事業」。但是為了維持生活的職業,他教了四十多年的書。
民國十八年出生於彰化和美一個詩人和醫生的家庭,12歲隨家人赴日本定居,開始接觸西洋音樂,
並學小提琴。二次大戰期間曾被迫在軍工廠做工,並中斷學習。戰後回到台灣,曾就讀台中一中,
於民國四十二年畢業於師大音樂系,並在民國四十三年赴法國深造,在巴黎五年的留學生涯,隨夏
野教授學音樂史,隨岳禮教授學作曲。
返台後,將新音樂思潮帶回,掀起了蓬勃的創作風,並且悠遊於創作、教學間網羅優秀學子發起組
織「新音樂」音樂會,創立製樂小集、現代音樂研究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
致力於以中國傳統音樂為泉源的現代音樂創作。他的作品包括獨唱歌曲、獨奏曲(含中西樂器)、
室內樂、管弦樂及歌劇、舞劇。
今天許老師的學生們在這兒將共同唱奏懷念的樂章。
作品十七號《盲》作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分為盲、迷失、盲、呼喊、盲、掙札、盲等七段,連
續演奏。它的主旋律得自行走於老師住家附近,台北街頭夜裡盲人按摩師的笛聲,他每晚總是吹奏
著同一旋律,非常淒涼,於是就以這調子作為循環動機,創作了為長笛的無伴奏作品,最早即由許
老師任教於國立藝專的學生樊曼儂吹奏,民國五十九年收錄在中廣公司我所製作的「音樂風」唱片
「許常惠作品」第一集中,下面將由樊老師的高足黃貞瑛演出,樊老師的清吹將在明晚中廣音樂網
零點的「音樂風」節目〈許常惠作品系列專輯〉中播出。
音樂:《盲》 長笛獨奏
趙琴:
十年前在漢城舉行的亞洲曲盟第十五屆論壇上,許老師發表了我的回憶之一:「以傳統音樂做為創
作現代音樂的泉源」一文,談到除了直接受教於巴黎大學的夏野及岳禮維,使他感染法國文化的優
良精神外,亦深受德布西及巴爾托克這兩位法國及匈牙利作曲家對他創作風格的影響,特別是巴爾
托克在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上的作法,引發他的共鳴,更是他借鏡的楷模。還有王光祈所說:「最
能促成國樂產生者,殆莫過於整理中國樂史」的看法,使他越發覺得對西洋音樂了解愈深,越感到
研究中國音樂的需要。
在巴黎,除了寫作《昨自海上來》及《那一顆星在東方》等室內樂詩及自度曲,許老師即採用民俗
音樂作為創作語法,寫下了《鄉愁三調》等室內樂作品,在巴黎的五年,浸淫於正處於浪頭高峰的
西方現代樂派中,回到台灣,立刻投入台灣現代音樂運動,展現強烈的「現代」與「西化」傾向,
但也更多的思考「中國音樂往那裡去?」一九六七年所寫的壎獨奏的《童年的回憶》,是以古老而
具泥土氣息的音色,吹出對彰化童年的鄉愁;無伴奏小提琴《前奏曲》中,有台灣民謠「思想枝」
的寂寞思念;還有鋼琴與國樂協奏曲《百家春》,有台灣民間流傳的北管古調;琵琶獨奏的《錦瑟
》、管弦樂曲《嫦娥奔月》中,在許多創作的實踐中,印證了他以傳統音樂做為創作現代音樂的實
踐。
現在請聽許老師任教國立藝專時的學生劉富美,演奏為兒童所寫的中國民歌鋼琴曲《搖藍歌》及早
期作品賦格三章《有一天在夜李娜家》的第三樂章《展技曲》
音樂:劉富美獨奏
趙琴:
在回到台灣推動現代音樂創作的同時,許老師已經開始了台灣民族音樂的田野工作,只是當時的目
的,是為了獲取創作素材。許老師以巴爾托克為師,緊接著呂炳川,從一九六六年起,與史惟亮陸
續發起「民歌採集運動」、「民族音樂調查隊」等,被公認為是許老師畢生最大的貢獻。轟轟烈烈
的台灣民歌挖掘工作,發現了大量漢族及原住民歌,有陳達的恆春調說唱、陳冠華的福佬音樂、賴
碧霞的客家民歌、卓清雲的客家說唱、陳慶松的客家八音…在文化變遷快速的台灣社會,不但即時
搶救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使台灣的田野采風工作,自此奠定了基礎。
從一九七八年起,許老師忙於「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業務;一九八一年起,主持師大音研所音
樂學組;一九八六年起,負責籌劃兩年一度的國際民族音樂學會議。一九九○年的文建會「民族音
樂中心」籌備,一九九一年擔任「中國民族音樂學會」首任理事長。四十年來,他從未間斷田野採
集,在台灣全省山地及平地,做全面的民間音樂調查、採集、整理、研究,許老師的工作,這時已
經完全轉移到民族音樂上,他率先進行了台灣南管音樂的調查、採擷,以一種個人的人格魅力,從
事社會運動的方式,透過組織、政府、教學和媒体,推動著台灣的民族音樂運動。台灣的許多民間
藝人,都是許老師的好朋友,現在南管樂界的鹿港雅正齋、聚英社、台南台聲社、台北閩南樂府及
華聲社要聯合演奏,為他們敬愛的許老師送行。
音樂:南管演奏
趙琴:
許老師曾說,為了維持生活,他教了四十多年的書,前二十年教理論與作曲(在師大、藝專及文大
的音樂科系),後二十多年則是教音樂史與民族音樂學,(在師大、東吳、藝術學院的音研所),
雖是無心插柳,卻是桃李滿門。許老師待人處事的溫謙作風,他那結合了中國文人、台灣仕紳與法
國藝術家的浪漫情懷,想必在座的各位許多朋友,都曾親身濡沐。以酒會友的生活哲學與感情世界
中流露的率性真摯,那些以許老師為中心的迷人夜晚,想必是每一位曾參與其間者,永難忘懷的人
間愉快。
現在師大音樂系弦樂團要演奏許老師的作品26號,絃樂二章的第二章,讓我們在平和的樂聲中,一
起懷想我們的許老師。
音樂:
師大音樂系弦樂團
趙琴:
現在請許震毅牧師傳達信息:「詩篇中的音樂與人生」
信息:
許震毅牧師
趙琴:
許常惠老師是一位天生的藝術家,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他自然率真、瀟洒風流的台灣典型藝術家
風範,下面我們要播出一段許老師令人難忘的聲影,讓我們一起追憶、懷想!
影帶:
難忘的聲影
趙琴:
和幾位同年代生活嚴謹、英年早逝的音樂家相比,許老師煙酒、粉黛,百無禁忌,活得舒暢快意。
當酒酣耳熱之際,許老師最喜歡唱歌,他最愛唱的是法國的香頌-《秋葉》,近年來,則偏愛《一
隻鳥兒哮啾啾》及《六月田水》,歌聲裡有的是濃濃的台灣鄉間樸實情懷,在我們今天為許老師送
行的此刻,再一次原音再現的來聆聽他親切的歌聲中所蘊含的熱情和純真。
原音再現:
六月田水
趙琴:
許常惠老師在世的貢獻,還有他在國際及兩岸文化交流上的半世紀耕耘,推動亞洲曲盟的成立,讓
亞洲人從東方的文化精髓,尋找靈感。也發起成立亞太民族音樂學學會,回歸各民族音樂的根再出
發。更將台灣本土音樂,推向國際舞台。上週在香港中文大學出席兩岸三地國際學術研討會-《中
國音樂在新世紀的定位》,全體近百位與會者一致起立,為許老師默哀,有人掉淚,有人痛哭,並
紛紛致電,因為朋友們對他有太多的不捨。真誠的友誼是超越時空,不分東西,我們又何嚐不能跨
越生死的界線,在精神上融合為一,此刻且送許老師先行,讓我們將來在另一世界中重逢。
現在為各位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悼信------
介紹世界各地友人致電
現在我也為各位宣讀總統的褒揚令----
宣讀總統褒揚令
趙琴:
許常惠寫於一九五二年的作品十三號《葬花吟》,是根據清朝曹雪芹《葬花吟》的詩譜成,用朗誦
體裁,將採集的佛樂及古詩吟腔、崑曲及法國近代歌樂因素組合譜寫,是黛玉葬花也葬她自己感情
的安魂曲,也是許老師以傳統做為創作現代音樂泉源的例証,我想由國立實驗合唱團及師大音樂系
合唱團這些許老師認悉的樂友們,在此為許老師獻唱他心愛的作品是他感心的,請許老師寬心的安
息。
音樂:
葬花吟
趙琴:清代詩人袁枚說的好:
臘盡春歸又見梅,三才萬象總輪迴
人人有死何須諱,都是當初死過來
一個人能活在眾人的心裡,才算得是真活。許老師做到了,我們該收起悲傷,誠心的為他祝福。
請許震毅牧師祝禱
祝禱:
許震毅牧師
起 靈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
許老師辭世匆匆已屆週年,此刻的我正在趕寫文建會將出版的《許常惠傳》一書,身心整個投入許
老師多彩多姿的一生中,追懷他亂世中的藝術生命,也沉浸在多少的難忘往事中!我想將當乍得告
老師去世時,為主持“追思音樂會”所寫下的講稿,提供給週年紀念集,再一次回到那令人不捨的
一刻,也寄上深深的懷念!
趙琴:
許老師走了,走得突然,但走得安祥。
我們這個世界被他帶走不少溫暖!歡笑!
朋友們一談起許老師,除了難過、哀傷,有人掉淚,有人痛哭。今天在這兒,聚集了他摯愛的妻小
、家人、愛他的朋友、學生…我們捨不得您走,老師,想必您也不想離開我們!
致慧師母的淚已經流盡,只盼著奇蹟出現;但是那晚的酒宴,老師帶著幾分醉意,像往常一樣的將
歡樂散播給週遭的友人,只是這一晚的您,臉色蒼白,師母較平日提早了一小時來接您,就在到家
獨自下車的剎那,您重重的跌下,醫生說,您是腦瘤迸裂昏眩傾跌撞及後腦而昏迷,在腦內蜘網膜
下腔出血,合併開放性顱骨骨折,近三週的「盡人事、待奇蹟」的盼望後,您還是在廿一世紀的第
一天闔眼長逝,匆匆上路,告別了近半世紀來深受您影響的台灣樂界!
在萬般不捨下,今天我們聚集在此,為您送行,也追念您一生為台灣近代音樂史所寫下的不凡的一
頁。
民國四十八年,二十九歲自巴黎學成歸國的許老師,任教於師大音樂系,是我們班的導師,在共同
走過的這一段台灣音樂的拓荒路上,親眼目睹了他對台灣近代音樂的影響,他總是成為核心的引領
著風潮,全方位涵蓋了音樂創作、教學、田野調查、國際組織交流、音樂著作權等面向。
許常惠老師是一位作曲家、音樂學者,他曾說:「現代音樂的創作和傳統音樂的研究,是我的主要
兩項事業」。但是為了維持生活的職業,他教了四十多年的書。
民國十八年出生於彰化和美一個詩人和醫生的家庭,12歲隨家人赴日本定居,開始接觸西洋音樂,
並學小提琴。二次大戰期間曾被迫在軍工廠做工,並中斷學習。戰後回到台灣,曾就讀台中一中,
於民國四十二年畢業於師大音樂系,並在民國四十三年赴法國深造,在巴黎五年的留學生涯,隨夏
野教授學音樂史,隨岳禮教授學作曲。
返台後,將新音樂思潮帶回,掀起了蓬勃的創作風,並且悠遊於創作、教學間網羅優秀學子發起組
織「新音樂」音樂會,創立製樂小集、現代音樂研究會、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
致力於以中國傳統音樂為泉源的現代音樂創作。他的作品包括獨唱歌曲、獨奏曲(含中西樂器)、
室內樂、管弦樂及歌劇、舞劇。
今天許老師的學生們在這兒將共同唱奏懷念的樂章。
作品十七號《盲》作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分為盲、迷失、盲、呼喊、盲、掙札、盲等七段,連
續演奏。它的主旋律得自行走於老師住家附近,台北街頭夜裡盲人按摩師的笛聲,他每晚總是吹奏
著同一旋律,非常淒涼,於是就以這調子作為循環動機,創作了為長笛的無伴奏作品,最早即由許
老師任教於國立藝專的學生樊曼儂吹奏,民國五十九年收錄在中廣公司我所製作的「音樂風」唱片
「許常惠作品」第一集中,下面將由樊老師的高足黃貞瑛演出,樊老師的清吹將在明晚中廣音樂網
零點的「音樂風」節目〈許常惠作品系列專輯〉中播出。
音樂:《盲》 長笛獨奏
趙琴:
十年前在漢城舉行的亞洲曲盟第十五屆論壇上,許老師發表了我的回憶之一:「以傳統音樂做為創
作現代音樂的泉源」一文,談到除了直接受教於巴黎大學的夏野及岳禮維,使他感染法國文化的優
良精神外,亦深受德布西及巴爾托克這兩位法國及匈牙利作曲家對他創作風格的影響,特別是巴爾
托克在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上的作法,引發他的共鳴,更是他借鏡的楷模。還有王光祈所說:「最
能促成國樂產生者,殆莫過於整理中國樂史」的看法,使他越發覺得對西洋音樂了解愈深,越感到
研究中國音樂的需要。
在巴黎,除了寫作《昨自海上來》及《那一顆星在東方》等室內樂詩及自度曲,許老師即採用民俗
音樂作為創作語法,寫下了《鄉愁三調》等室內樂作品,在巴黎的五年,浸淫於正處於浪頭高峰的
西方現代樂派中,回到台灣,立刻投入台灣現代音樂運動,展現強烈的「現代」與「西化」傾向,
但也更多的思考「中國音樂往那裡去?」一九六七年所寫的壎獨奏的《童年的回憶》,是以古老而
具泥土氣息的音色,吹出對彰化童年的鄉愁;無伴奏小提琴《前奏曲》中,有台灣民謠「思想枝」
的寂寞思念;還有鋼琴與國樂協奏曲《百家春》,有台灣民間流傳的北管古調;琵琶獨奏的《錦瑟
》、管弦樂曲《嫦娥奔月》中,在許多創作的實踐中,印證了他以傳統音樂做為創作現代音樂的實
踐。
現在請聽許老師任教國立藝專時的學生劉富美,演奏為兒童所寫的中國民歌鋼琴曲《搖藍歌》及早
期作品賦格三章《有一天在夜李娜家》的第三樂章《展技曲》
音樂:劉富美獨奏
趙琴:
在回到台灣推動現代音樂創作的同時,許老師已經開始了台灣民族音樂的田野工作,只是當時的目
的,是為了獲取創作素材。許老師以巴爾托克為師,緊接著呂炳川,從一九六六年起,與史惟亮陸
續發起「民歌採集運動」、「民族音樂調查隊」等,被公認為是許老師畢生最大的貢獻。轟轟烈烈
的台灣民歌挖掘工作,發現了大量漢族及原住民歌,有陳達的恆春調說唱、陳冠華的福佬音樂、賴
碧霞的客家民歌、卓清雲的客家說唱、陳慶松的客家八音…在文化變遷快速的台灣社會,不但即時
搶救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使台灣的田野采風工作,自此奠定了基礎。
從一九七八年起,許老師忙於「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業務;一九八一年起,主持師大音研所音
樂學組;一九八六年起,負責籌劃兩年一度的國際民族音樂學會議。一九九○年的文建會「民族音
樂中心」籌備,一九九一年擔任「中國民族音樂學會」首任理事長。四十年來,他從未間斷田野採
集,在台灣全省山地及平地,做全面的民間音樂調查、採集、整理、研究,許老師的工作,這時已
經完全轉移到民族音樂上,他率先進行了台灣南管音樂的調查、採擷,以一種個人的人格魅力,從
事社會運動的方式,透過組織、政府、教學和媒体,推動著台灣的民族音樂運動。台灣的許多民間
藝人,都是許老師的好朋友,現在南管樂界的鹿港雅正齋、聚英社、台南台聲社、台北閩南樂府及
華聲社要聯合演奏,為他們敬愛的許老師送行。
音樂:南管演奏
趙琴:
許老師曾說,為了維持生活,他教了四十多年的書,前二十年教理論與作曲(在師大、藝專及文大
的音樂科系),後二十多年則是教音樂史與民族音樂學,(在師大、東吳、藝術學院的音研所),
雖是無心插柳,卻是桃李滿門。許老師待人處事的溫謙作風,他那結合了中國文人、台灣仕紳與法
國藝術家的浪漫情懷,想必在座的各位許多朋友,都曾親身濡沐。以酒會友的生活哲學與感情世界
中流露的率性真摯,那些以許老師為中心的迷人夜晚,想必是每一位曾參與其間者,永難忘懷的人
間愉快。
現在師大音樂系弦樂團要演奏許老師的作品26號,絃樂二章的第二章,讓我們在平和的樂聲中,一
起懷想我們的許老師。
音樂:
師大音樂系弦樂團
趙琴:
現在請許震毅牧師傳達信息:「詩篇中的音樂與人生」
信息:
許震毅牧師
趙琴:
許常惠老師是一位天生的藝術家,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他自然率真、瀟洒風流的台灣典型藝術家
風範,下面我們要播出一段許老師令人難忘的聲影,讓我們一起追憶、懷想!
影帶:
難忘的聲影
趙琴:
和幾位同年代生活嚴謹、英年早逝的音樂家相比,許老師煙酒、粉黛,百無禁忌,活得舒暢快意。
當酒酣耳熱之際,許老師最喜歡唱歌,他最愛唱的是法國的香頌-《秋葉》,近年來,則偏愛《一
隻鳥兒哮啾啾》及《六月田水》,歌聲裡有的是濃濃的台灣鄉間樸實情懷,在我們今天為許老師送
行的此刻,再一次原音再現的來聆聽他親切的歌聲中所蘊含的熱情和純真。
原音再現:
六月田水
趙琴:
許常惠老師在世的貢獻,還有他在國際及兩岸文化交流上的半世紀耕耘,推動亞洲曲盟的成立,讓
亞洲人從東方的文化精髓,尋找靈感。也發起成立亞太民族音樂學學會,回歸各民族音樂的根再出
發。更將台灣本土音樂,推向國際舞台。上週在香港中文大學出席兩岸三地國際學術研討會-《中
國音樂在新世紀的定位》,全體近百位與會者一致起立,為許老師默哀,有人掉淚,有人痛哭,並
紛紛致電,因為朋友們對他有太多的不捨。真誠的友誼是超越時空,不分東西,我們又何嚐不能跨
越生死的界線,在精神上融合為一,此刻且送許老師先行,讓我們將來在另一世界中重逢。
現在為各位介紹來自世界各地的悼信------
介紹世界各地友人致電
現在我也為各位宣讀總統的褒揚令----
宣讀總統褒揚令
趙琴:
許常惠寫於一九五二年的作品十三號《葬花吟》,是根據清朝曹雪芹《葬花吟》的詩譜成,用朗誦
體裁,將採集的佛樂及古詩吟腔、崑曲及法國近代歌樂因素組合譜寫,是黛玉葬花也葬她自己感情
的安魂曲,也是許老師以傳統做為創作現代音樂泉源的例証,我想由國立實驗合唱團及師大音樂系
合唱團這些許老師認悉的樂友們,在此為許老師獻唱他心愛的作品是他感心的,請許老師寬心的安
息。
音樂:
葬花吟
趙琴:清代詩人袁枚說的好:
臘盡春歸又見梅,三才萬象總輪迴
人人有死何須諱,都是當初死過來
一個人能活在眾人的心裡,才算得是真活。許老師做到了,我們該收起悲傷,誠心的為他祝福。
請許震毅牧師祝禱
祝禱:
許震毅牧師
起 靈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