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康丁斯基
2007/07/15 02:15
瀏覽3,65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康丁斯基
Kandinsky, Wassily


(1866.12.16,俄國 莫斯科∼1944.12.13,法國 塞納河畔納伊)
亦譯康定斯基;俄語全名Vasily Vasilyevich Kandinsky。

  出生在俄國的藝術家,現代純抽象繪畫創始人之一。他成功地舉行了幾次前衛派畫展後,創立了很有影響的慕尼黑「藍騎士」(Der Blaue Reiter)藝術團體(1911∼1914),並開始完全抽象的繪畫。他的繪畫形式經歷了由液體和有機形狀到幾何形狀,最後到象形文字形狀(如《溫和的熱情》〔Tempered Elan,1944〕)的發展過程。




早年
  康丁斯基的母親是莫斯科人,曾祖母輩有一位是蒙古公主,他父親是與中國接壤的西伯利亞小城恰克圖人。康丁斯基生長在具有部分歐洲和部分亞洲文化傳統的家庭。這是一個殷實、有教養、好旅遊的家庭。自幼他就熟悉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高加索和克里米亞半島。他父母於1871年定居敖得薩。他在那裡讀完中學,並成為業餘鋼琴手和大提琴手,同時還是業餘畫家。據他後來回憶,那時他已經產生了一種早期對抽象的激情,一種具有青春活力的信念,認為每一種色彩都有自己神祕的生命。



  1886年康丁斯基開始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法律與經濟。但是當他注視著這座城市栩栩如生的建築藝術和聖像收藏品時,他仍然對色彩有著一種不尋常的情感。他曾經說,從聖像中能夠發現他自己的藝術的根源。1889年學校派他去北方森林地區的沃洛格達(Vologda)省進行種族史調查,回來之後,他對俄羅斯民間繪畫中往往是豔麗及非寫實的風格產生了持久的興趣。同年他在聖彼得堡愛爾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見到了林布蘭特的作品,又在去巴黎的旅行中擴大了藝術視野。他繼續努力學習其專業,於1893年獲得了相當於博士的學位。



  根據他本人回憶,在這段時間裡他失去了大部分早期對社會科學的興趣。但是,他感到藝術「對一個俄國人是奢侈的禁區」。在大學執教一段時間後,他終於接受莫斯科一家出版社攝影部主任的職務。1896年康丁斯基30歲生日前夕面臨著對自己前途的選擇,因為愛沙尼亞多爾帕特(Dorpat,後稱塔爾圖〔Tartu〕)大學聘請他為法理學教授,當時這一地區正處在俄羅斯化的過程中。他懷著自稱「時乎不再來」的心情毅然拒聘而登上赴德國的的列車,立志成為一個畫家。

慕尼黑時期
  這時他已經具有後來當教師成功的那種氣派。他身材高大,衣著考究,帶著夾鼻眼鏡,習慣於挺胸昂首,似乎在俯視宇宙。據熟人講,他集外交官、科學家和蒙古王公於一身。然而此時他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藝術學生,進入了慕尼黑由阿茨貝(Anton Azbe)開辦的私立美術學校。師從阿茨貝學習兩年之後,獨立工作一年,又入慕尼黑學院在施圖克(Franz von Stuck)的班上進修,於1900年獲該學院畢業文憑。以後幾年中他成為一位與現代藝術潮流相一致並取得一定成就的有能力的專業畫家。他的繪畫藝術由19世紀寫實主義起步,接受印象主義、「新藝術」(在德國稱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的鞭抽般線條和裝飾性外觀、新印象主義(即彩點主義)的彩點技法、以及中歐表現主義與法國野獸派強烈的非寫實色彩的影響。另外他的作品常透露出莫斯科聖像畫和沃洛格達的民間美術的痕跡。有時他還沉迷於使用他的亞洲祖先們喜愛的色彩強烈的圖案。他和前衛派一起舉行畫展,並且在當時歐洲到處興起的非學院派大型畫展中展出。舉辦這種畫展的有慕尼黑方陣(Munich Phalanx)派(1902年他成為該組織主席)、柏林分離派(Berlin Sezession)、巴黎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和獨立沙龍,以及自稱為橋社(Die Brucke)的德勒斯登藝術團體等。1903年他在莫斯科舉辦首次個人作品展,翌年在波蘭又舉辦兩次個人展。1903年至1908年間他到各地旅行,北起荷蘭,南至突尼西亞,又從巴黎返回俄羅斯。曾在突尼西亞的凱魯萬(Kairouan)、義大利的拉帕洛(Rapallo)、德勒斯登、巴黎近郊塞夫爾(Sevres)和柏林各逗留數月。



  1909年康丁斯基與自1902年就成為他的情婦的德國畫家明特(Gabriele Munter)在巴伐利亞南部小鎮穆爾瑙(Murnau)購屋定居。他部分時間在穆爾瑙工作,部分時間在慕尼黑工作,開始走創造有明顯個人藝術特色的道路,最終作出了歷史性的突破,創作出純抽象繪畫作品。他受到各種流派的影響,並逐漸將它們融為一體。值得注意的是,他要取消主題的創作衝動並不僅僅甚或主要是基於美學上的考慮。沒有哪位畫家可與康丁斯基這樣既非美學家又非「為藝術而藝術」的倡導者相比擬。他還不是一位天生下來就可以不加思索要表現什麼就能將油料色彩揮灑自如的畫家。他所需要的是將色彩、線條、造型從描繪可辨認的物體煩瑣任務中解放出來,發展成為一種視覺「語言」——抽象的音樂「語言」——來表現普遍的觀念和呼喚深厚的情感。



  他這種設想當然不是全新的。繪畫與音樂的相似之處一直是常見的;不少思想家想把色彩、線條和形狀的想像的表現意義編纂成典;不止一部相當古老的草圖可以爭得第一幅抽象畫的美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康丁斯基在向造型藝術挑戰中並非孤軍作戰。到1909年立體派畫出了現實的理性化的支解了的景象,使普通的觀看者困惑不解。在1910和1914年間,抽象藝術先行者中有許多傑出的畫家。透過對他們的作品及其創作年代的認真考察,因而證明康丁斯基並不像他常被認為的那樣,稱得起是抽象繪畫的「奠基人」,至少不能稱他為唯一的奠基人。但是儘管這一歷史事實得到公認,康丁斯基仍不愧為抽象藝術最重要的開拓者。



  普遍公認的關於康丁斯基在藝術史上地位優先的說法主要是根據他1910年的一幅通常稱為「第一幅抽象水彩畫」的無標題作品。但是在1950年代對這幅作品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人們認為它可能創作於更晚一些時候,可以看作是畫家對1913年《構圖7號》(Composition VII)的習作。而無論如何也應該將它看作是康丁斯基藝術生涯中純屬偶然之事——是許多找不到根據的這類事情之一。在《藍色的山》(Blue Mountain,1908)中可以看到康丁斯基已經開始向非寫實方向發展,畫中形象是圖解式的,色彩是非自然化的,在總體效果上是一種夢幻景色。《帶尖塔的風景》(Landscape with Steeple,1909)也具有同樣趨勢,同時開始了可能被稱作構圖上的爆炸性變革。到了1910年《第14即興曲》(Improvisation XIV),正如這個音樂性的標題所提示,已經完全抽象化了。就1911年的《環繞》(Encircled)而言,那肯定已經產生了這樣一種繪畫,雖然並不僅僅是裝飾性的,但在其描繪可辨認的物品上已經沒有可以辨認的出發點了。他以後又創作了《關於黑色拱形》(With the Black Arch)、《黑色線條》(Black Lines)、《秋》(Autumn)等重要作品。這些創作於1912至1914年間的作品以一種信筆、潑墨和戲劇性風格促進了50年代紐約抽象表現主義,大多數藝術史學家認為這就是康丁斯基藝術成就的顛峰。



  康丁斯基是慕尼黑前衛派運動積極的鼓吹者,於1909年協助創立了「新美術家協會」(Neue Kunstlervereinigung)。由於該協會內部有分歧,他和德國畫家馬爾克(Franz Marc)於1911年共同創建了一個非正式的對立組織「藍騎士」,其名稱來自康丁斯基1903年一幅作品的標題。


俄國插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康丁斯基與明特斷絕關係,取道瑞士、義大利、 巴爾幹半島回到俄國。他早年與表妹的婚姻因長期分離已於1910年解除。1917年他與相識了1年的莫斯科婦女安德烈耶夫斯卡亞(Nina Andreevskaya)結婚。雖然他已年過五旬,新婚之妻比他年輕很多,但是他們的婚姻十分美滿。他在莫斯科定居,打算重新適應俄國的生活。他這種意願也受到新蘇維埃政府的鼓勵。政府希望贏得前衛派藝術家們的好感,使之為其服務。1918年康丁斯基任莫斯科美術學院教授和公共教育人民委員會藝術部委員。他的自傳《回憶錄》(Ruckblicke)被譯成俄文由莫斯科市當局出版。1919年他創立藝術文化研究所,出任莫斯科繪畫博物館館長,並協助在全國組建了22座博物館。1920年他成為莫斯科大學教授,國家並為他舉辦個人作品展。1921年他創立了俄羅斯藝術科學院。但是這時蘇維埃政府不再提倡前衛派藝術而轉為倡導社會寫實主義。康丁斯基於同年年底攜妻離開莫斯科去柏林。



  在俄國期間,儘管有戰爭,有俄國革命,有自己的公務,康丁斯基還找時間作畫。此時他的藝術風格開始發生突飛式的變化。他在慕尼黑的創作截止到1914年還偶爾畫一幅風景。可是在莫斯科這幾年創作的油畫和水彩畫完全是抽象作品。這些作品說明他放棄了早期自發的、抒情的、有活力的風格,而熱衷於一種更加審慎、更具理性和更講究結構的風格。這種變化可以從《白色線條》(White Line)和《藍色弓形》(Blue Segment)等作品中看出。

包豪斯時期
  這時康丁斯基已經成為國際馳名的畫家。可是他一貫對教書有興趣。最初在剛從大學畢業獲得學位後就當法律和經濟學講師,然後在慕尼黑自辦的繪畫學校當校長,其後數年為莫斯科大學教授。1922年初在威瑪久負盛名的包豪斯建築與實用美術學院請他任教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項工作。起初這裡的教學工作與他本人的藝術創作是脫節的,因為包豪斯學院不是培養傳統意義上的「畫家」的。他給學生講造型的基本原理,講著色,並領導一個壁畫工場的工作。直到1925年學院從威瑪遷至德紹(Dessau),他才教授一個「自主」的非實用性繪畫班。雖然工作單調瑣碎,但是他覺得在包豪斯的生活愉快而有收穫。他在這裡的生活形成了一種研究、技藝、與某種程度的美學清教主義相結合的氣候,與他1914年以前在慕尼黑的強烈的浪漫主義情調相比較有一點廣義上的古典主義派頭。



  康丁斯基的創作順應這種氣候,繼續朝著向幾何的抽象化方向發展,但帶有活力和一種細部密集於畫面空間的味道,這令人想起他早期的一揮而就的描繪物體形態的技法。在這些年裡他對藝術理論的探討很有興趣,於1926年出版了第二部重要論著《從點和線到面》(Punkt und Linie zu Flache)。他在第一部論著《論藝術中的精神因素》(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中特別強調色彩的想像的表現力,例如將黃色比作進攻性的,看作是塵世上的號角聲;將藍色比作天空裡的管風琴聲。在第二部論著中以同樣的精神分析了繪畫中抽象成分的想像性效能,例如將水平線解釋為冷,將垂直線解釋為熱。


巴黎時期
  康丁斯基雖然於1928年入籍成為德國公民,但是到1933年由於納粹關閉包豪斯學院,他只好移居巴黎。他在德國最後一幅傑作是嚴肅的《在褐色中發展》(Development in Brown)。其標題可能暗示穿褐色上衣的納粹突擊隊,他們將他的抽象藝術視為「頹廢」。他在巴黎郊區的塞納河畔納伊(Neuilly-sur-Seine)的公寓中度過了他最後的11年。1939年成為法國公民。



  他對最後階段的繪畫自開始願意稱之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這些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他慕尼黑時期的有機整體風格與包豪斯時期幾何圖形風格的綜合。他至少於1910年起就追求的視覺語言變成了看起來很像是由象形文字和圖畫文字書寫的可以辨認的信息符號匯集物;其中許多符號像水中的小蟲,有時有一隻象徵性的手或一張月亮似的人臉。其代表作有︰《紫的優勢》(Violet Dominant)、《主曲線》(Dominant Curve)、《十五》、《溫和》(Moderation)和 《溫和的熱情》。在創作這些作品的同時他還寫了一些文章,強調他所斷言的現代科學實證主義的失敗和必須覺察到他所謂的「實際物體的象徵性質」。



  康丁斯基於1944年去世。他對20世紀藝術的影響是深遠的,常常透過許多更易於理解的畫家們的作品發生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武俠奇幻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