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法國畫家大衛的《馬拉之死》是一副什麼畫
2007/07/04 17:47
瀏覽9,82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法國畫家大衛的《馬拉之死》是一副什麼畫
懸賞分:0 - 提問時間2007-1-27 13:25
提問者:狂妄獨魂 - 試用期 一級
其他回答 共 7 條
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

達維特 (法)(1748年-1825年)

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法國大革命期間,他撰寫過很多抨擊封建專制的文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馬拉為躲避反動分子的迫害,長期在地窖裡工作,因此,染上了嚴重的濕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藥液的浴缸裡堅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刺身亡,終年50歲。

達維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畫《馬拉之死》即表現的是馬拉剛剛被刺的慘狀:被刺的傷口清晰可見,鮮血已染紅了浴巾和浴缸裡的藥液,握著鵝毛筆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隻手緊緊地握著兇手遞給他的字條,女刺客夏綠蒂·科爾代是利用馬拉對她的同情趁其不備下的毒手,我們還可以看到丟在地上的帶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邊立有一個木台,看來,這就是馬拉辦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剛寫完的一張便條:「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5個孩子的母親,他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畫家有意將畫面的上半部處理的單純、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觀寫實表現,同時,加強死者身體的下垂感和這一令人震驚憤慨的事件給人們帶來的壓抑、憋悶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紀念碑一般,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凝重、莊嚴的氣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畫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獻給馬拉·達維特。」有如石碑上的銘文。這簡潔、嚴謹、明晰、理智的表現手法以及這深入、具體、真實再現細節的刻畫,反映了達維特對馬拉的無比敬重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期間,古典主義的盛行以及人們渴望尋求一種時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義精神。 由柳洪平創建。

參考資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4743.htm
回答者:nornet - 助理 三級 1-27 13:27

油畫!!!
回答者:紫城禾風 - 試用期 一級 1-27 13:28

肖像性歷史畫
《馬拉之死》是大衛的另一幅名畫,它因馬拉的特殊身份和簡潔有力的形式而為人們所熟知。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法國大革命已經爆發了4年,在一輪又一輪的政治鬥爭中,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而成為該派的主席,負責處理眾多日常事物。他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見的女士借口商談事宜,進入馬拉的浴室,並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使這位革命領導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死去。

大衛本來就對革命報以同情,又與馬拉有些私交,就在暗殺發生的前幾天,他還曾訪問馬拉,親眼見到過他在浴缸中辦公的情景:「浴缸旁邊有一隻木箱,上面放著墨水瓶和紙,在浴缸外的手卻在書寫關於人民福利的計劃。」死亡的消息傳出,大衛便開始著手創作這幅作品,他認為將死者生前為公眾操勞的生活情景展現出來對人們是有益的。畫面以它的單純、簡潔打動人心。除了安詳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綠色的桌布、黃色的木箱,再沒有太多累贅的圖像。構圖壓得很低,上方的黑色佔去了大片面積,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息。馬拉如同過度疲勞而靜靜睡去一樣,手中還握著鵝毛筆以及一份正待簽署的申請書,上面寫著:「1793年7月13日,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夠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 其中,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正是兇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細節也值得注意,那裡擺放著墨水瓶、鵝毛筆、幾張紙幣和一封便條,便條上寫著:「請把這五個法郎的紙幣給一位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論現實中的樣子是否如此,這一切顯然都是經過畫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圖通過道德和人格的感召來襯托謀殺的罪惡。作為紀念,畫家在木箱下部題了兩行字:「獻給馬拉,大衛。」

既然這是一張以表現死亡為主題的畫,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如何刻畫了死亡本身吧。畫家如同現場的目擊人,記錄下謀殺剛剛發生過後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仍然會帶給人時間已凝固的印象。在寧靜、肅穆的氣氛中,馬拉鎖骨下的一道傷口以及掉在浴缸邊的匕首提示人們這是一次暗殺。血仍在滴,染紅了池中的水。在虛空而沉重的黑色背景映襯下,一束光線照到遇難者身上,馬拉的頭倒向一邊,胳膊無力地垂著,那樣子很像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一件雕塑《哀悼基督》,儘管已經失去生命的知覺,可他的形體仍具有一種高貴的美。畫家有意將馬拉的死表現得如同基督教的聖人一樣,從而使他的死富於不同尋常的含義,他的犧牲是為了善,是為了普通人的福利。

畫作完成以後,大衛將《馬拉之死》遞交給1793年11月14日召開的國民大會。作為一張畫,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能夠博得眾多人同情的革命領導人形象,不過在現實中,人們對馬拉的所作所為則頗有爭議。他的言論過激,煽動性強,革命的狂熱往往代替了理性的分析。雅各賓派對舊式貴族和反對派採取的暴力和恐怖措施,與馬拉的倡導不無關係。政治,不是一種能用好與壞、善與惡來簡單概括的東西,尤其當身陷鬥爭的漩渦中,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表達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立場,便會導致不同的看待問題的方式。好在不管怎樣,《馬拉之死》並沒有因為雅各賓派的倒台而過時,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為一次祭奠、一種理想。
回答者:六月霜飛雁 - 同進士出身 六級 1-27 13:28

油畫~~~~達維特畫於1793年
畫的尺寸是162x165cm
現在收藏在比利時皇家博物館哦~
回答者:hydre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7 13:30

馬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

達維特 (法)(1748年-1825年)

馬拉(Jean-Paul Marat, 1743–1793),雅各賓黨領導人之一,法國大革命期間,他撰寫過很多抨擊封建專制的文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馬拉為躲避反動分子的迫害,長期在地窖裡工作,因此,染上了嚴重的濕病。為了減輕病痛,同時,不影響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帶有藥液的浴缸裡堅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馬拉被刺身亡,終年50歲。

達維特(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25)的油畫《馬拉之死》即表現的是馬拉剛剛被刺的慘狀:被刺的傷口清晰可見,鮮血已染紅了浴巾和浴缸裡的藥液,握著鵝毛筆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隻手緊緊地握著兇手遞給他的字條,女刺客夏綠蒂·科爾代是利用馬拉對她的同情趁其不備下的毒手,我們還可以看到丟在地上的帶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邊立有一個木台,看來,這就是馬拉辦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剛寫完的一張便條:「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5個孩子的母親,他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畫家有意將畫面的上半部處理的單純、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觀寫實表現,同時,加強死者身體的下垂感和這一令人震驚憤慨的事件給人們帶來的壓抑、憋悶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紀念碑一般,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凝重、莊嚴的氣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畫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獻給馬拉·達維特。」有如石碑上的銘文。這簡潔、嚴謹、明晰、理智的表現手法以及這深入、具體、真實再現細節的刻畫,反映了達維特對馬拉的無比敬重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期間,古典主義的盛行以及人們渴望尋求一種時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義精神。 由柳洪平創建。
油畫!!!
肖像性歷史畫
《馬拉之死》是大衛的另一幅名畫,它因馬拉的特殊身份和簡潔有力的形式而為人們所熟知。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法國大革命已經爆發了4年,在一輪又一輪的政治鬥爭中,雅各賓派掌握了政權。馬拉(Marat,1743-1793年)是雅各賓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而成為該派的主席,負責處理眾多日常事物。他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見的女士借口商談事宜,進入馬拉的浴室,並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使這位革命領導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死去。

大衛本來就對革命報以同情,又與馬拉有些私交,就在暗殺發生的前幾天,他還曾訪問馬拉,親眼見到過他在浴缸中辦公的情景:「浴缸旁邊有一隻木箱,上面放著墨水瓶和紙,在浴缸外的手卻在書寫關於人民福利的計劃。」死亡的消息傳出,大衛便開始著手創作這幅作品,他認為將死者生前為公眾操勞的生活情景展現出來對人們是有益的。畫面以它的單純、簡潔打動人心。除了安詳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綠色的桌布、黃色的木箱,再沒有太多累贅的圖像。構圖壓得很低,上方的黑色佔去了大片面積,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息。馬拉如同過度疲勞而靜靜睡去一樣,手中還握著鵝毛筆以及一份正待簽署的申請書,上面寫著:「1793年7月13日,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夠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 其中,瑪麗·安娜·夏洛蒂·科黛正是兇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細節也值得注意,那裡擺放著墨水瓶、鵝毛筆、幾張紙幣和一封便條,便條上寫著:「請把這五個法郎的紙幣給一位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論現實中的樣子是否如此,這一切顯然都是經過畫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圖通過道德和人格的感召來襯托謀殺的罪惡。作為紀念,畫家在木箱下部題了兩行字:「獻給馬拉,大衛。」

既然這是一張以表現死亡為主題的畫,還是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如何刻畫了死亡本身吧。畫家如同現場的目擊人,記錄下謀殺剛剛發生過後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仍然會帶給人時間已凝固的印象。在寧靜、肅穆的氣氛中,馬拉鎖骨下的一道傷口以及掉在浴缸邊的匕首提示人們這是一次暗殺。血仍在滴,染紅了池中的水。在虛空而沉重的黑色背景映襯下,一束光線照到遇難者身上,馬拉的頭倒向一邊,胳膊無力地垂著,那樣子很像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一件雕塑《哀悼基督》,儘管已經失去生命的知覺,可他的形體仍具有一種高貴的美。畫家有意將馬拉的死表現得如同基督教的聖人一樣,從而使他的死富於不同尋常的含義,他的犧牲是為了善,是為了普通人的福利。

畫作完成以後,大衛將《馬拉之死》遞交給1793年11月14日召開的國民大會。作為一張畫,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能夠博得眾多人同情的革命領導人形象,不過在現實中,人們對馬拉的所作所為則頗有爭議。他的言論過激,煽動性強,革命的狂熱往往代替了理性的分析。雅各賓派對舊式貴族和反對派採取的暴力和恐怖措施,與馬拉的倡導不無關係。政治,不是一種能用好與壞、善與惡來簡單概括的東西,尤其當身陷鬥爭的漩渦中,公正而恰如其分的表達更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同的立場,便會導致不同的看待問題的方式。好在不管怎樣,《馬拉之死》並沒有因為雅各賓派的倒台而過時,它超越了人物和事件本身,成為一次祭奠、一種理想。
油畫~~~~達維特畫於1793年
畫的尺寸是162x165cm
現在收藏在比利時皇家博物館哦~
回答者:456791238 - 試用期 一級 1-27 13:38

油畫
回答者:藍宇就是我 - 助理 二級 1-27 14:20

浪漫主義的代表之作,油畫
回答者:woainiyett - 魔法學徒 一級 2-5 13:25
全站分類:創作 武俠奇幻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