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廬老人的叮嚀:
「初信」
初學佛首在「信」字,信為道源功德母。信為求道源頭,無此字則無根本,有根本才生善事。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按此我方為初信。初信有二,一是誠心信,一是假心信。誠心信是無任何疑惑,沒有假意;假信則是看面子,信得猶豫,似信非信。信什麼?先信佛法僧三寶。現在是佛後,釋迦牟尼佛已涅槃,尚有法在,法由僧來宣講。初學佛皈依三寶,由僧代表三寶,佛像是有相,經典亦是有相,不可分別,視其為真佛、真法、真僧,即「有相三寶」。皈依前吾等皆邪知邪見,皈依後即依靠三寶,如歸家,不再亂跑。
「依聖言不謬」,佛經所言皆聖言,應尊重佛所說而遵行,初步即能改邪歸正。再說皈依三寶,由僧代表為我們皈依,若是全城只有一僧,而且是犯戒僧,除他沒第二個代表,也須皈依。若有兩位,我們可以選擇。萬事都是活著看。今天我在講經,代表的是菩薩,講畢即非代表,舉此例,勸大家勿分別。此處重點在「依聖言不謬」,根據聖言行,即不錯。
「解後信」
若不認識字,別人教學什麼,即學什麼,學錯亦無可奈何,今不識字已少。既然皈依三寶,得看經典,比初信進步,是了解以後的信。解後信是了解個三、四分,我現在仍是解後信。解後信即能「略明權實」,權是方便語,經文實在話不懂,方便語即引導我們了解。唯有聖人懂得權實。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如此,則西方極樂世界「金銀琉璃」等皆是現象,是否即虛妄?與金剛經所言矛盾?明白佛理才能懂得。咱夠不上程度,只依聖言量。略明權實,就不必有相三寶,沒三寶地處,亦知三寶在何處,程度已進步。無相三寶即破無明,此處無明非根本無明,是指見思惑。小說上有描述濟顛僧,確有其人,他吃狗肉喝燒酒,出家人為何如此?他是無相三寶的程度。建寺廟,他叫大家到井中取木料,木料皆從井出,一般人則無此本事。鳩摩羅什譯經,有女子圍繞,流言四起,大師說他無相,指一把針,人皆不敢食,大師說他不著相,旋即吞下一把針,能做到如此,才可說大話。所以說解的人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這是佛法不可思議處。程度一般高、平等時,則可思議。
「行後信」
解後實行,信力即增加至五分、六分,我還夠不上。行後信即實行幹。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漸覺有味道,有半點開悟,心即歡喜,放不下,就是「法悅實修」。何謂實修?一天不吃飯即不行,修行比吃飯要緊,何以?不吃飯,命盡,不致於喪了慧命,不修行,慧命即喪,活人而非活人。因此,寧可不吃飯,不可不修行。至此,又得敲邊鼓,不能說實話。
實行修仍離不開三寶,稱「自性三寶」。自性是本性,本性就是三寶。昔時皈依,一切均按規矩,皈依師依牒文為大眾受三皈依,皈依常住三寶、自性三寶,現在則皆簡化。實行後,懂得自性三寶,即信五、六分。自性三寶不易了解,修行時懂自性彌陀(自性佛)即懂自性法、自性僧。萬法皆真如本性生出,因緣生萬法,皆心造,即「知法由心」。諸位用功修行十年,或可了解自性三寶,十年並不長,本人學佛七十年仍夠不上,但會講。明了自性三寶,就「了在內不在於外」,曉得心造萬法,在內不在外,故佛法名之曰「內典」。但此亦非真實話,是方便語。楞嚴經有云,心不在內也不在外。吾等夠不上說實話,必得有實修功夫才能信。
「有得信」
中國佛教分十宗,行解二門,各有偏重,解教義六宗,多學智者大師首創之「天台教義」。智者大師為飽學之師,有人讚其為釋迦牟尼佛化身。天台教義論到學佛過程,分四:信、解、行、證。至證道方才圓滿。修淨有「信解行」而無「證」,只談行後「有得」。得即心有所得,修行得到一點境界,與「證」不同,能至此已了不起。今日上學四年,有何心得,著作皆欺騙,有愧於心。何謂「有得」?即「小悟正知」,開悟了。修淨土,「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故淨土宗不講證,講往生,往生後,破一分惑即悟得一分,這有連帶關係,若尚未破惑謂已悟,如同沒吃飯說已飽,講不通。見了阿彌陀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正知正見,悟是正悟,非邪悟。唐朝有位註解金剛經者,去見大珠禪師(大珠禪師參馬祖得悟,金剛經也很熟。),問大珠禪師名氣大,為何不度眾?「以何度眾?」大珠禪師反問。「經呀!」「什麼經?」「金剛經!」大珠禪師再問金剛經是誰說?此人不悅,大珠禪師說,只見金剛經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可見佛沒說金剛經。問者乃啞口無言。可見程度不到說不得,說了於吾等亦無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