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孤獨。是為了與靈魂相遇……》1~2
2023/06/19 06:08
瀏覽231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孤獨。是為了與靈魂相遇……》

目錄

1.    孤獨是一種能力

2.    孤獨是探索自我的訊號

3.    孤獨,不止一個面貌

4.    心的封印—解藥在自己身上

5. 心相近,難於上青天

6. 與靈魂連線中的獨行俠

7. 社交孤獨的一帖藥方

8. 孤獨,讓心沉靜

9. 孤獨是人生的一個禮物

10. 「孤獨」教給人的課題

11. 孤獨前行是為了找同行者

12. 孤獨,是為了覺行




1.    孤獨是一種能力

新冠疫情時,常常才見面的一個人就突如其來地離開,孤獨感油然而生,掩藏不住內心的感受,有些人你甚至一望而知他的內心狀態。那是一段人類一起經歷內心的孤獨,是一段引領人頓悟的階段。體悟到什麼都是上天要贈與的秘笈,為了讓你看到你自己,能轉變自己,有機會開啟疫後新人生。

看看疫後,人生獨行者或許內心收到靈魂贈與的禮物與秘笈了。原本這個世界已經常常可見孤獨老人、寂寞小孩的報導,平心而論,一般人的內心幾乎都隱藏著一點點的孤獨感。

    歡聲笑語、觥籌交錯的背後,真正自內心感到愉快的,或者思考生活中蘊藏的涵意,有幾多人?

    那麼孤獨顯現了內心的狀態,正預示了自己內心對生活的不滿意、有股想對自我生命價值檢視之感,有想改變自己的意願……等等,正在暗藏洶湧的蜂擁而至,於此種種,孤寂的內心其實是要你發現內在的豐富,只是你未能發覺你的靈魂正在呼喚你!

這世界太喧囂,人太過於忙碌,忙著或被迫走完人生的進程,讀書、工作、買車子房子、結婚、生子、為人父母、為人爺奶、人生進程看似順利,但人生只有這般的過法?

或者問問自己:「這正是我想要的人生?」

「好像也無不可。」

「不走走看,怎會知道?」……

人的思維像程式,一輸入指令,程式就開始跑了,思維帶動了行為,於是不假思索、無需懷疑,大家都這麼走,「不這麼發展,好像自己是特別與眾不同?」

人也是奇妙的,既想「與眾不同」,想活出自我,卻又害怕「與眾不同」,還是乖乖地跟著人生發展路線走,無法承擔起「與眾不同」的代價。然而每個人本來就是「與眾不同」,因為沒有人的人生是一模一樣的。跟著大家一起走相同的人生階段,似乎比較安全,至少避免了背後議論紛紛或親人之間的「關心」。

人間社會的發展如火如荼,一日千里,怕追趕不上潮流的變動不居,人已被眼前的社會景象撩撥地眼花撩亂,哪有空好好思索自己想過的人生?

因此,寂寥感的出現,也是一種能力,在這喧囂的、忙亂的世間中,能夠將心安住,沉靜下來,讓自己摒除那些嘈雜聲,回歸自己的內在,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這是一種靜的能力,就像達摩祖師在山洞打坐九年終於得道一樣,心需要靜,才能洞徹一切,即所謂「靜生智慧」之意;心須要寂靜,才聽得見自己心底的聲音。

孤獨感有時也呈現一種空虛感,荒蕪的心的無力感,這可以是暫時性的心理感受,一旦你接收到靈魂想對你說的話語,遵循著你內心的聲音去闖蕩人生路,那種孤寂感自然而然形成一股內在豐足感了。

如果你也正走在寂寥的路上,那麼應該恭喜你,感覺到內心的孤獨,實是你的靈魂正在呼喊你,靈魂要告訴你回歸心靈,傾聽自己內在的需求,正視自己的生命。當你開始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去執行你內心最想要的生活,你便能開始感受到快樂豐了你的人生。

 

2.    孤獨,是探索自我的訊號

大女兒開始注意到:父親自退休後就常常一人站在陽台抽菸、想事情,不發一言。她甚至沒有

很注意父親的背影,當時孩子們在意的都是母親,回家找的都是媽媽,從來很少專程回去看父親,所以她沒有思考過父親可能有的孤獨,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直到母親離世後,她再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才真正意識到父親內心可能有的孤寂的狀態。之後,每每看到父親抽煙的背影,她突然可以感受到父親內心的孤獨,而當父親專注、不捨的看著甕上母親照片,那神情流露了太多難以言喻的涵意,這畫面令她不捨。那時,她開始有了心疼的感覺。霎那間,她想不起父親開懷的笑臉,可以說是很稀有的風景。她盼望父親能放下,這世間的包袱,快樂生活。

這個像電影般的畫面,自此常在她的心中,她不知道還有誰注意到父親背影所透露的感受?

看到這背影也讓她想起,父親常常在她回到居住處時,在外面看著她的背影離開,父親總是這樣做,她卻一直到父親退休、母親離世後,才真正在意起這件事,也幸好及時調整,及時行孝,讓父親的背影,逐漸不再那麼落寞。

 

朱自清的背影或許真的提醒了為人子女,去看看你周遭、你關愛的人的背影,它隱藏了很多訊息,只是很少人發現。因為焦點都在自己「忙碌的事情」上,既非自己,也非父母與家人身上,而是在一件件無生命的事情上,大部分的人似乎都傾注心思在做事,常言道:「做事前,要先學會做人。」看來真是至理名言。

常常在想現代人真的創造了好多事出來,相較於過去農業社會單純的生活,事情或者說工作是為人服務的,進入現在科技時代,反倒是人在服務事情,事情沒有完成,好像無法生活了,當然也可以說兩者唇齒相依,互相成就。

然而仍應思考「生命中是否事情真的比人重要?」、「到底對於自己生命而言,我應該關注的焦點是什麼?」

未曾思考這些問題,人生,是否會留下幾多遺憾呢?

似乎很多新聞、影視作品都呈現了現代人與父母、兄弟姊妹間的疏離,這些家人間的關係,實在是缺乏智慧處理,許是關係太親近了,反而未能注意該有的尊重、禮節、言語用詞及語氣的重量,長久以往,所表現的態度與言語造成彼此嫌隙,終至疏遠了最親的家人,反而與朋友最是親密往來,這或可謂是現今社會中家庭的縮影。

孩子們長大後各奔東西,也長年在外,少有回家探視父母,等到人走了以後,整理遺物時,慢慢發現父母的生活,看到父母對他的愛,開始追悔、追憶,戲劇常常這麼演,也很多人在父母、家人年事漸高時,才開始關注到父母,真的很少人會去發覺父母、家人的背影所呈現的內心狀態,這就是如今很多獨居老人的內心寫照。

當然也會有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豐富的,毋需子女掛心者,相比之下確實也愈來愈多,但不可否認,獨孤老人依然不少,現實生活呈現得更是殘酷,很多為人子女回家不是關心父母、家人,而是去搶遺產、爭家產,情感就在彼時被撕裂得更支離破碎了,得手後也一拍兩散,再無瓜葛,所有親情彷彿在那一刻,畫上了休止符。

影劇作品還總是會留點親情餘溫,現實生活卻「毫不留情」,血濃於水的親人卻彷彿仇人,恨不得再也不見。

看到這樣的新聞或戲劇不少,看到這樣的劇情時,那些親情間只剩餘溫的人們,是否能反觀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是什麼?能否看見小時候的自己與親人間的生活、互動,多一點點溫情?能否感受其時彼此真誠的情感?能否察覺相互之間是從哪個事件開始有嫌隙、關係開始裂變的?更重要是否能產生一股想與家人親近、修復關係的心情?

親人間不是一開始就惡言相向的,必然發生某些事,開始有了裂縫,一旦未曾修復,裂縫會隨著生活環境變化、人心變動而愈加變異了。

可見孤獨是自找的,因為自己讓心開始產生變異,需要去正視自己的那顆心。

當然變異並不一定不好,它只是把你帶向另一個方向,然而如果你不去傾聽自己,看到自己心底真正的想法,你的心可能會愈家人愈離愈遠。若能將自己的想法、想做的事情,調頻到正確的思維、行為,那麼心也會是正的、美善的,不會有扭曲思想、歪斜的行為出現。

有時候家裡出現這樣衝突狀況,正好凸顯了家人間最需要一起面對的問題,需要找到方式解決,才能使家庭有正向、健康的發展,只是是否有人在家庭發展上發現這樣的問題,進而思考化解家庭危機之法,若能通過各種善意的方式,解除家人間衝突、關係緊張,家庭關係必然進化到另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如果多數人能意識到家人關係也是社會關係、家庭發展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環,不是只有與外人關係須要經營,家人間的關係其實更關係著自己人生的軌跡,若能有此認知,那麼當家庭成員間的任何事件的發生,其實都是一次彼此關係能否進化的關鍵點?

靜能生智慧,有時候一些事件的發生,就是要帶領你看到這些,當你心能靜下來,會找到解答、方法。應該感謝吵雜社會中,你還能擁有心靜的能力,讓自己有機會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如此,有一天能夠回歸真正的自己。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