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的展望
2012/02/13 23:35
瀏覽25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十一月參加台大商學系的同學會﹐遊覽了福建的武夷山﹐也參觀了千年古剎南普陀。歸來後剛好碰到佛青慧訊的編輯會議。大家商討之後﹐決定下一期的慧訊主題是「中國佛教的現況與展望」。我看了不禁一笑。人生裡有些事﹐的確是無巧不成書。南普陀之遊﹐似乎正是讓我有機會先去實地攷察﹐然後再回來動筆。冥冥之中的安排﹐也許是讓我的文章不至于離題太遠。其實佛教的發展在人﹐而不在寺廟。下面就以我近年來的觀察與聞思﹐對此略抒己見﹐就教於諸上善人。也希望能符合當初提案者的初衷。
記得過去嚴家祺問過我﹐覺得大陸將來宗教的發展會是如何﹖並問我基督教與佛教未來的消長。我知道他是虔誠的基督徒﹐但我還是如實地告訴了他我的想法。我說我以為中國將來一旦開放了宗教自由﹐短期之內﹐基督教必然會紅極一時而居于上風。但長遠來說﹐佛教也必然會後來居上。因為佛教文化﹐畢竟是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一部份。而且佛教的內涵又是如此豐富。它需要的﹐只是現代化的提出。而在現代化上﹐我以為佛教應是會更佔優勢的。因為大乘佛教的教義比較有彈性﹐能變通。嚴家祺雖然是基督徒﹐在當時卻似乎頗同意我的觀點。這令我感覺雖然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是基督徒﹐但在內心深處﹐他們的思想實在更接近華夏文化的開闊。其胸襟絕不是狹隘的。這令我感到十分高興鼓舞。我認為中國古文化與佛家的精神﹐都將在新時代裡影響人類的未來。印度與中國這兩個古文明系統﹐都將為人類的未來提供新的方向。所以我對中國佛教的展望﹐長遠來說是很樂觀的。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會不知老之將至地努力於佛法與佛教的現代化。這不是一種野心﹐也不是一種牟利﹐而是一種生命的樂趣。努力於佛法的現代化﹐我是樂在其中。沒有人在監督我﹐在要求我一定要完成什麼。我是不折不扣的志願軍。因為我能夠看到人類發展的未來﹐也確知今天自己努力的意義與方向。我很感恩﹐知道自己很幸福。因為我深知許多人內心世界的彷惶與苦悶。今天的我雖未究竟解脫﹐仍有餘習﹐但不會再彷惶苦悶了。
今天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內心﹐是充滿苦悶的。窮的人太窮﹐每天因生活壓力與憂慮未來而忙碌不已。那是一種苦。但富有或小康﹐衣食無虞的人呢﹖如果我的觀察無誤﹐他們大都已不再篤信任何主義﹐但仍感受到相當程度的苦悶。那是一種內心的空洞。我並不認為西方人就定活得很充實喜悅。西方的苦悶﹐從存在主義以來﹐就已經被充份表達了。今天的「佔領華爾街」﹐只能算是這個苦悶的一個小浪頭﹐小餘緒罷。但我的確認為今天的中國人﹐尤其苦悶。其程度要超過西方人。
在今天的中國﹐所謂「向錢看」是自然且當然的價值取向。錢當然是必需的。有錢也讓中國人擁有了幾乎一切的世界名牌﹐包括車子﹐服飾﹐音響﹐生活裡的一切。但畢竟名牌並不就是文化﹐有錢也並不就是幸福。中國人的苦悶﹐表現在許多地方。武夷山的導遊﹐毫不猶豫地向我們談接受商家回扣﹐是她們收入的重要部份。並鼓勵我們去按摩或買茶葉。其它同學告訴我﹐這還算好的。他就聽過有人參加旅行團﹐因購買未達標﹐結果不能按時回旅館安歇的事。我聽了頗為難過﹐雖然了解。也很難相信這就是五千年的文化。記得過去看過一幅中國現代藝術﹐畫的是兩排直立的女人﹐身材高窕而打扮妖艷﹐站得姿勢卻整齊劃一﹐有如是在接受閱兵。女人的表情也都是完全相同的﹐都在笑。這次我在武夷山﹐算是見到了類似的場景。我和同學們去了一家頂級的卡拉OK﹐門口就站着兩排女性﹐用整齊劃一的聲音對我們彎腰歡迎﹐笑容也是相同的。我們後來覺得氣氛不妥﹐就回去了﹐決定回廈門後再去其它的卡拉OK。但在那一瞬間﹐我了解了那位畫家的心情。他大概是位男性。也許曾經因沒有太多餘錢去高消費的娛樂場所﹐有些情緒罷。我覺得他在感嘆﹐人到底是在用商品呢﹖還是就是商品﹖那一種苦﹐帶着人道的關懷﹐也夾雜着窮男人的落寞。
我喜歡現代藝術。沒有太多餘錢去收藏真品﹐就買了不少藝術圖書。在中國的現代藝術作品裡﹐我看到的主題幾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價值的失落﹐及伴隨着失落的苦悶。中國人站在這一塊充滿幾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握着大把的鈔票﹐即將成為新世界的主人。但卻有種莫明卻強烈的失落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正如毛所說﹐中國人是站起來了。中國是強了。有了人造衛星﹐有了原子彈。但又如何呢﹖中國人的內心﹐是苦悶的。是既自滿又自卑的。是既理性﹐卻也是最迷信的。在擋不住的空虛裡﹐中國人唯一能抓住的真實﹐就是金錢。但畢竟金錢只是通往幸福的條件之一﹐而且沒有保證。中國人站在高崗上﹐感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苦。在中國的網路文化裡﹐我見到最尖銳的犬儒主義。人們毫不留情地嘲諷一切﹐用着魯迅的口吻﹐巴金的筆調。但嘲諷的背後﹐畢竟是苦悶與荒涼。看着那些現代藝術品﹐我的這種感覺是很強烈的。許多作品都很美﹐很有文化。但主題皆是對自我與環境極盡尖銳的嘲諷。那種尖銳﹐會讓我感覺當代中國人的心﹐是在滴血。而我﹐在一旁看着。望着生命與歷史的流轉﹐我感到一種無奈。
忽然間﹐同學們的呼喚叫醒了我。那是在福建的南普陀﹐有同學要問我佛學的問題。噢﹗我知錯了﹗我不該感到無奈。我如果感到無奈﹐那叫「失念」﹐是要被諸佛菩薩呵責的。我自認是知曉佛教方向的人﹐怎可無奈﹖實在該打起精神﹐以眾生為念。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實屬重要﹐世界佛教青年會的發展﹐也實屬重要。我們實在該好好精進﹐去承續這個古文化的內涵。不是為了什麼價值理念﹐而是為了芸芸眾生﹐也就是為了活生生的﹐正在受苦的人們。我想今天的中國執政者﹐已經是疲于奔命於各種政治﹐經濟與環境的挑戰﹐是無暇顧及民族心靈苦悶的。但這個苦悶畢竟是存在的。不去面對它﹐它將會像其它問題一樣﹐有一天是會爆炸的。所以我屢次建議中國當局﹐要智慧地適度開放宗教空間﹐讓這個如洪流般的苦悶﹐有機會得以稍作喘息。
今天中國佛教的外貌﹐也許是燒香﹐拜懺。會讓人覺得似乎是「四舊」的復辟。但在這一切似乎是迷信的表象背後﹐我見到傳統文化的逐漸甦醒。我相信佛法在今日的中國﹐絕不只是我們用眼睛所能看到的表面。我相信許多許多東西﹐正在這片土地上醞釀着。中國人目前雖然苦悶﹐在經歷現代化的陣痛﹐但大乘佛法裡有一句話﹐就是「不入煩惱大海﹐焉得菩薩一切智寶﹖」中國佛教傳承的是大乘佛法﹐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教說﹐就是如何看待煩惱。以菩薩道的法義來說﹐任何煩惱都可使人智慧更加深廣。所以修習菩薩行的人﹐不怕煩惱。只要能克服煩惱﹐超越煩惱﹐其所能得到的智慧﹐要遠超過從未有過煩惱的人。所以我並不擔心目前中國人的苦悶。目前在世界佛教的論壇上﹐中國佛教似乎是缺席的。但我從不懷疑在將來﹐這個民族仍能成為世界佛教論壇裡的祭酒。我相信我的樂觀不是天真﹐而是基於對這個民族文化的認識。
而對台灣佛教在整體中國佛教發展上的角色與意義﹐我的意見可用一句大乘佛法的語句囊括﹐就是「迴小向大」。迴小向大的原意﹐是希望修行人不要只是以自己得到解脫為滿足﹐而該把眼界擴大到法界一切眾生。法界一切眾生皆得解脫苦海﹐就是菩薩道的圓滿。所以小與大並無任何質上的分別﹐但確有涵蓋範圍大小的不同。我的看法可能被部份人看成統派﹐但事實上實屬大謬。佛教思想把一個生命視為一個世界。故任何眾生都是平等而無有高下的﹐也都是本來獨立的。也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應該是另外一個生命的一部份。但在修行上﹐不能空有理想而做白日夢。「迴小向大」是主張修行人的眼界該擴大與提昇﹐不該只是以尋求自我的解脫為滿足。小乘者以達到自我的解脫為究竟﹐好友張鴻洋的阿赭黎善知識曾比喻那只是一種潔癖。我說講得好。就連法界一切眾生的解脫都是如夢似幻﹐了不可得﹐又那裡會有個人實有的解脫﹖但要解決眾生當前苦悶的心與行﹐卻又必需有法門實踐來達到轉化與解脫的效果。台灣佛教在近五十多年裡﹐當然是中國佛教正統的傳承者。在這一段時間裡﹐台灣承續了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法脈﹐有高僧印順用著述完成了「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我以為台灣的佛教該跳出政治上藍綠鬥爭的格局﹐而能「迴小向大』。也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境界﹐把台灣的好東西讓更多的人分享。就像老子所說的﹐「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台灣目前是囿於形勢﹐而無法充份發揮。但將來一旦有機會﹐我以為台灣的佛教若能讓更多的眾生得到法益﹐才是智慧的舉措。我的主要建議﹐是台灣佛教該有大乘教的菩提心﹐而以消除更多眾生的苦惱為目的。我相信在這個過程裡﹐台灣會發現更寬廣的空間﹐更多的游刃有餘。世上許多沒有答案的難題﹐都能在菩薩的智慧裡得到解決。因為迴小向大就是慈悲。而慈悲的力量﹐是無法衡量的。我期盼將來台灣的佛教團體﹐都能有機會到大陸去發揮﹐去在眾生苦悶的心田裡﹐投入清涼。迴小向大會是台灣之福﹐也會是眾生之福。這就是我對台灣佛教的期盼。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