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無明的相反:
此刻,在你身心中發生了什麼?
修行人,二六時中要對自己的身心有所瞭解。
時刻對自己身心的瞭解、理解和知道,就是明。就是修行。
修行人若沒有對自己身心的瞭解、理解和直接知道,就不是明,就不是修行。
思考理論和道理,和修行沒什麼關係。修行是直接觀察,直接觀察自己的身和心的活動與變化。所謂都攝六根或照見五蘊。
每天,每時每刻在你的身和心中發生了什麼,你知道嗎?若不知道,你沒在修行。你知道的時刻在修行,你不知道的時刻,沒在修行。你知道的時刻,是明,不知道的時刻,是無明。
據此,我們可以檢查一下自己,一天之中,哪些時刻在修行?哪些時刻沒在修行?哪些時刻是明的?哪些時刻是無明的?每天,是修行的時刻多?還是不修行的時刻多?是明的時刻多?還是無明的時刻多?
經檢查會發現,雖然稱為修行人,雖然我們經常打坐、誦經等,多數時候是沒有在修行。若多數時候在修行者,已經與眾人不同。
與眾人不同,便站在佛的一邊;與眾人相同,便站在眾生的一邊。眾生,是無明,是不修行者的代稱。
無明滋生貪或嗔,並提供條件讓它們不斷繁衍。明,照見貪或嗔,使它們繁衍的機會下降。如果你不能判斷自己到底明還是無明,貪及其帶來的後果嗔會提醒你。
《楞嚴經》言:「都攝六根」,《心經》言:「照見五蘊」,與《四念處經》所說相同,皆是修行。除此之外的其他心智活動,最多是科學活動或思惟活動。科學活動或思惟活動不是修行,對它們的照見或了知才是修行。
在修行中,我們要警惕,把思考真理、思考道理、思考修行或解脫當作修行。那不是修行。那和修行沒關係。
那方面做的功夫再多,收穫再大,不能導致解脫,最多增加你的慧見,反而有可能成為解脫的障礙或纏縛。
對於修行人,對於解脫自在,最重要的不是思考,而是觀察。時時直接觀察在自己身心中發生了什麼?勝過一切道理上的、知性上的瞭解。
止止止!毋多言,毋再講,且去觀察你身心。色、受、想、行、識,是你觀察的內容。能時時對自己身心的這五種現象加以觀察,其功德果報,勝過一切世間所有。千經萬論,不足以論。
明——無明的相反:此刻,在你身心中發生了什麼?你了知嗎?明,明,明,以自身之心光,照見你五蘊,徹見你五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