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的第二天,想找輛一日遊的巴士隨處走走,但巴士都是載旅行團的。旅館門衛說我可以雇一輛出租車,隨便去哪裡,包一天。我想節省腳力,這也是個辦法。而且排班的出租車警衛都熟悉,比較安全。
上了車,師傅問去哪裡,我說在市區隨便找幾個景點。他想了一下,說:「妳如果只在城裡跑,包車就不划算。這樣吧,妳加一點錢,我載妳去長城。因為妳如果想去長城,就得今天去,明天(十月一日)去一定大排長龍動不了。」我說好吧,就去長城,另外加個十三陵,就定了這一天的行程。
↑出發往長城,一路霧濛濛的。我覺得是汙染,師傅說是天氣造成的。
從北京到長城車程約一個半小時,路上隨便聊聊。師傅是老北京,在衚衕裡長大,對現在到處拆胡同蓋大樓,略有微詞。經過每一個原來有城門的地方,就解釋哪裡原是城,哪裡是護城河。可是車開得快,隨便聽聽也記不了那麼多。
經過一棟高樓,上面有□□寺的牌子,我說廟都變成樓房了,他瞄我一眼不說話。走一小段路後,指著前面說:「你看見那兩棵槐樹嗎?『前有槐,後有柏』;那座廟原來在這裡。」在人行道的路樹中,的確有兩棵比較粗壯的。大概馬路拓寬,廟前的樹變成了行道樹。
出城上了高速公路。從北京到八達嶺,走的是京藏公路的一段。這條路預計從北京經河北、內蒙、寧夏、甘肅、青海,到達西藏的首府拉薩,目前通到青海的西寧,拉薩那一段還在規劃當中。
還沒有到長城,遠遠看見山巒起伏。師傅說:「這是燕山」,又說:「這山好啊,北京有這山做屏障,敵人打不進來 … 當年蔣介石如果定北京作首都,就不會到台灣去了。」
我說:「南京也不錯啊,『鍾山龍蟠,石頭虎踞』。」
他從後視鏡瞄我一眼(還是瞪?他戴了墨鏡我看不出來)說:「跟你說了你不相信,北京是出皇帝的地方,明白吧?」我不敢再出聲,聆聽司機老爺說教,另一方面找機會照像。
↑燕山山脈的一段,讓人想到國畫裡的山景
經過居庸關,好多車停在那裡,但我們的目的地是八達嶺。師傅提到詹天佑興建的京張鐵路就在這裡,讚嘆詹天佑真了不起,發明的「詹氏掛鈎」世界通用。我想告訴他那是美國人伊利詹寧(Eli Janney)發明的,但沒有開口。
這是「十一大假」的前一天,去長城的遊客已經很多。我跟師傅提過怕走樓梯,他就直接把車開到纜車入口附近。(他以為載了一個老太婆,問我有沒有七十歲
。)我上衛生間時,他去排隊買票,節省一點時間。但等纜車的時間還是不能省。
纜車一輛可以載六人,坐滿以後就開動。我坐在後面,正好看到遠離的停車場和下面的山谷。
同車的遊客「歐!啊!」時,我就找角度照像(要避開玻璃窗上的汙跡)。
旁邊突然有人說:「你要給我打電話啊」。
「嗄?」(這是對我說的嗎?)疑惑的看他一眼。
重複一次:「你要給我打電話啊」,表情不像開玩笑。
「我為什麼要給你打電話?」忍不住問。
他說:「我看得很怕,你都不怕呢。」
(難道你等下還要同車回去,要我壯膽 … 可是,我哪來的電話?)
他接著說:「你的膽量很大啊!」這次聽清楚了。不知道哪裡的口音,差點誤會。
↑不充好漢,搭纜車上長城
從纜車下來,離長城的一個烽火台已經不遠,只見城牆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我照了幾張像,也加入人群中。
坡度很陡,上、下都得當心。城牆上很寬,雖然人多也不會太擠。有的梯階一級超過30公分,連上幾級,對老太婆的膝蓋真是一大考驗。
到了烽火台,似乎門都被封起來了。大家擠在牆邊擺姿勢照相。我覺得那樣子很有意思,悄悄找幾個麻豆也照一張。
在烽火台附近有樓梯下到一個坑洞,裡面只有一張鎖上的門。
下樓梯看一看
↑順便捕捉幾雙好奇的眼睛
從烽火台處離開,順著牆走。因為坡陡,不容易在某一點停下來,照像時得把手肘撐在垛口上固定。
陽光耀眼,遠處除了山巒起伏,看不出甚麼,也不知道哪邊是長城外,哪邊是關內。但這天然險阻,還是擋不住以前南下牧馬的蒙古人和有心叩關的女真人。不遠處還有一座樓,想過去看一下。但順著石級上去,也是無路可通。
*謝謝網友Ono的解釋:
有牆垛的是關外,沒牆垛的是關內(城垛可以供守軍掩蔽並發射武器攻擊敵人)
沒樹的是關外,有樹的是關內(把城牆外的樹都砍光,敵軍接近才能提早發現)
所以上面最後這張是朝「關內」照的(沒牆垛的一邊);纜車經過的那一邊,就是「關外」了。
從城牆下來,繞了一點小路,才上到「北八樓」,還是不得其門而入。
↓這些是從下面一步步走上來的遊客
從北八樓下來後走到另一座樓,終於可以進去看看,其實也沒有甚麼。只是滿足好奇心,和從窗裡取幾個景。
↑這一面向著「關內」,樹比較多,城牆旁還有小路。
↑這是向著「關外」的一邊,外面沒有路。但「關外」的房子也不少呢![]()
↑面向「關內」的一邊,可見到更多段長城
照了一些相,滿足了一點好奇心。但天氣熱,又有這麼多遊客,跟以前聽到的長城印象完全不同(註)。在那幾個樓繞了一圈,就搭纜車下去。師傅覺得我在上面待太久了,因為還要去明十三陵,他怕回北京塞車。我隨便問問:「沒看到甚麼塞外風光嘛?」他一幅嫌我「沒見識」的樣子,說:「塞外還遠得很呢。」我知趣的不講話。
下八達嶺後開始塞車。師傅有點不耐煩,但正好給我照像的機會。他一路聽收音機說書,並說那是道地的北京話。講的的是《喬家大院》,故事聽起來像以前司馬中原寫的《狂風沙》。但一些詞句聽不習慣,像民間故事裡的「劫富濟貧」,這說書人講成了「殺富濟貧」。
師傅沒有忘記職責,一路還是指點古蹟。
↑↓八達嶺關口
↑甕城。這是保存相當好的一個甕城,敵人即使打進長城,守軍還有機會在這裡反擊。
長城非常堅固,如果吳三桂沒有「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清軍沒有那麼容易入關。可是李自成已經攻入北京,明思宗已經自縊。即使吳三桂守住了山海關,明朝還能挺幾年,也是一個問題。
居庸關是設備比較完善的關口。古時候上北京的人,常在居庸關歇一夜,梳洗一下,第二天起來再上京辦事。所以有旅館酒店,也有市集。從哪裡進京的人要經過居庸關呢?這又是個得不到答案的問題了。經過居庸關入口看到毛澤東題的「不到長城非好漢」,有人在前面攝影留念。我到了長城,但沒有一步步走上去,還是算不得好漢。
過了居庸關,車子繼續往明十三陵的方向開去。
〔註〕
所有人最熟悉的有關長城的歌應該是《長城謠》,這是在七七事變後,潘子農、劉雪厂創作的。我小時候不知道這首歌和抗戰的關係,奇怪為什麼「長城外面是故鄉」 … 那我們不是都變成蒙古人了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7樓.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2010/10/23 16:09精釆的娘們, 不輸好漢
看看雲看長城, 和親登長城一樣有味, 十七歲姑娘護膝蓋, 擠人潮先躲為要。 輕撫老祖宗留下的物事, 嘳嘆每多, 踩著疲極過累的黃土地, 憧憬太少。 - 36樓. 平平安安2010/10/23 08:56不到長城充好漢
太棒了
介紹的真好
好想去看一看
也想去長城走一走
歐巴馬
也有去呢
他也走好快

- 35樓. 藏鏡人(謎の男)2010/10/23 08:31關於李香蘭
雲姐,松花江上不是李香蘭唱的,她是唱『蘇州夜曲』和『何日君再來』的第一個原唱。
當時的李香蘭是親日滿州電影公司演員,不可能唱這抗日歌曲。她的歌曲都是親日的。
這是日本四季歌舞劇的一齣歌舞劇戲,名字就叫『李香蘭』,也是四季歌舞劇團的招牌戲,由中國和日本方面聯合製作的,劇裏有深刻的表達日本的侵略事實和反省。比較有感情,所以在日本和中國都很受歡迎。
用李香蘭的前半生和川島芳子的一生反應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的動亂背景。
我二十年前就看過了,現在許多演員應該都是新一代了。謝謝,我回家才看得到影片。那位日本歌手的中文咬字還不錯。
李香蘭是日本人,親日是一定的。我只有小學時看過她的舊片《潘金蓮》。
對日本的表演陌生,還沒有聽過這一齣歌舞劇。
《松花江上》這首歌,倒是聽過。
看雲 於 2010/10/23 12:32回覆 - 34樓. 藏鏡人(謎の男)2010/10/22 16:15抗戰歌曲
好精彩的文章和相片,我沒攀登過長城,看完後彷彿自己遊了一趟『長城』,感謝雲姐提供的文字和相片。
長城謠我從小就很喜歡唱,另有一首歌『松花江上』,歌詞也提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同樣喜歡。
影片是日本四季歌舞劇團演出的『李香蘭』,日本演員唱的松花江上。這齣歌舞劇在日本上演久了,很轟動,也曾到中國公演過。
- 33樓. 一畝桑田2010/10/22 14:46不愛長城非好漢
登上長城,
看到人潮汹湧,
感覺長城總有一天會塌掉,
這世界文化遺產,
須要大家來關愛!
長城上可以走騾馬大車,只是人踩一踩大概還不會塌掉。
看雲 於 2010/10/23 00:43回覆
而且開放的這些片段都重修過,除了地基是原始的,很多建築都不是原來的了。
可能也是避免人多不好管理,那些烽火台和小樓都被封起來了。
只能再牆邊照幾張像就離開。 - 32樓. 看雲2010/10/22 11:03流星雨
方才看氣象,今晚有流星雨,大約半夜的時候。但因為月圓,不一定看得到。 - 31樓. 風雨故人來2010/10/22 10:06re
長城外面是故鄉
長城裏面是家鄉

謝謝,這個解釋最好
根據人類學家的說法,地球上最早有人的地方是在非洲,所有人的祖先都是從非洲出來的。其中有一支經過歐洲和俄國南部,最候到了亞洲大陸。所以「長城外面是故鄉」也說得通。
看雲 於 2010/10/22 10:54回覆 - 30樓. 鈴聲(老老)2010/10/22 00:38原來看雲小姐上北京去了
這城牆上那麼多人, 真擔心把牆都壓垮了呢!
老老看了這仗勢, 去長城前,
這家附近的山要好好爬爬, 先練習練習腿力.
- 29樓. 山楓 @ 薪火相傳2010/10/21 18:23長城
妳這一日遊讀來有趣極了
有歷史、有景物、還有和司機有趣的對話
我也很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去長城看看
一定可以的。樓下的網友說慕田峪長城人比較少(可能也因季節不同),去那裡也許更能發思古幽情。
看雲 於 2010/10/22 01:41回覆 - 28樓. .原采2010/10/21 17:12謝采妘是誰呀?
謝采妘是誰呀?順著妳這裡找到她好多關於蒙古的作品!
以前也沒有聽過這名字。用GOOGLE找了一下,她是比較年輕的歌手,主要是翻唱鄧麗君的歌,有「台灣小鄧麗君」之稱。我插入Youtube影片的時候,覺得她這一段錄的比較好,就選了這一支。(她的真正名字可能是謝彩雲,大陸媒體常把人家名字亂寫一氣)。
看雲 於 2010/10/22 00:25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