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你養蘭花還是蘭花教教你養?
2015/09/21 13:19
瀏覽4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在2004年的《中國蘭花》、《蘭》雜誌上,看到了許多討論蘭花價值和蘭花栽培方面的文章,感到有些觀點很新奇,後來也看到了不同意見的討論文章,雙方都提到了歡迎討論,因此,我也想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什麼養蘭花 人們為什麼種養蘭花,這個問題本來很簡單:為了欣賞。 當社會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後,蘭花成了商品。於是就有人提出是“為了賺錢才種蘭花”。更有甚者,把為了欣賞而種養蘭花,看成是“笑話”,認為是為了掩飾自己想賺錢,故意說成是為了“欣賞”的。 現在,據說蘭花的欣賞,“只能滿足一小部分人的心理需要,而且只是一時的需要”,並且“註定要被淘汰”。而“蘭花所帶動的種植業、製造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等一、二、三產業所體現出來的經濟效益,才是現代蘭花所體現出來的真正效益,這才是它的全部”。 我原想:因為人們喜愛蘭花,所以自己上山去挖。沒有條件上山的,只好請人去挖,或者去買人家挖下來的。於是便有了挖蘭的、賣蘭的……現在人們條件好了,喜愛蘭花的人多了,那麼蘭事就更繁榮了,原來挖蘭、養蘭的,逐漸發展成了一項產業。蘭花產業的發展,當然也帶動了相應的種植業、製造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等一、二、三產業。 不過我又想,如果沒有廣大喜愛、欣賞蘭花的蘭友購買,你種植出來的、製造出來的、運輸過來的、為之服務的蘭花……怎麼辦?沒人欣賞、沒人購買,你又何來“經濟效益”? 問題說到頭,市場經濟中的商品,主要還是要靠廣大消費者來“消費”。蘭花消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欣賞。 所以說,種養蘭花的最終價值,還是體現在欣賞上。 我們杭嘉湖地區,目前的經濟也不能說不發達,市場經濟也不能說“尚未發展”,經濟頭腦,也不能說沒有。但就我所知、就我所接觸的絕大部分蘭友,種養蘭花的目的,就是為了欣賞。與靠經營蘭花為生的蘭友的數目相比,以欣賞為目的的,當在90%以上。 有人說,欣賞蘭花“僅僅是一種精神寄託”。我想,“精神寄託”又有什麼不好?人,一旦沒有了精神寄託,也是很難辦的。真正沒有精神寄託的人恐怕是沒有的,就看你“寄託”在什麼上了。將精神寄託在蘭文化上,恐怕比將精神寄託在賭博、吸毒、追逐金錢上不會更不好吧!更何況,古代人的賞蘭,也並不是由於一紙號令而被“愚弄”所造成的。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這本來不需要蘭友來回答的問題,既然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也來談談吧! 科學,是人們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這種認識,最早應該先出現在參與實踐活動的人的腦海中,並經口口相傳,再經過有文化知識的人的記錄,這才成了書本上的東西。所以,不只是從書本上看來的東西才代表“科學”;人家尚沒有上書本的知識就不是科學。 說“澆水”是科學,此話也不準確。澆水只是一門技術,是一種操作技術,是一種方法。但是正確的方法要符合“道理”。這種道理才是科學。你不同意人家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又說人家的不懂科學,恐怕也有失偏頗。 有的人說:“人工栽培管理蘭花是建立在人們瞭解掌握蘭花生理規律的基礎上,如果我們連蘭花生理規律都不瞭解,卻大談如何、如何栽,怎麼、怎麼管,這與瞎子摸象有什麼區別呢?” 不知他這裡說的“蘭花生理規律”是指什麼,是指書本上的條文呢?還是指通過實踐得到的真知。 的確,我們的廣大蘭友,有的文化不高,有的可能還是文盲。那麼,一位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專業畢業的本科生,不知是否符合“懂得蘭花生理規律”的條件?我想,如果沒有親自種過蘭花,就是植物生理學考滿分的人種起蘭花來,還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我想,有“文化知識”的蘭友如果瞧不起沒有理論知識的“大老粗”,這和“大老粗”瞧不起沒有實踐經驗的“臭老九”,同樣是錯誤的。有了點理論知識基礎的蘭友,要虛心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蘭友學習;有實踐經驗的蘭友,也要向有理論知識的蘭友學習。互相取長補短,只有這樣,蘭花事業才能更好地興旺發達起來。 怎樣對待“傳統” 古代的蘭譜和蘭花著作,是古代蘭友和花卉愛好者通過養蘭實踐總結出來的理性知識,是符合當時的認識水準的。現在看來,儘管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畢竟是來自實踐,所以基本上、或絕大部分是正確的。 就是我們今天認為虧“先進”、很“科學”的東西,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過了一段時候,又顯得不足了。這種情況,在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本是很常見的現象。你又哪裡來的“絕對的正確”呢? 蘭花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古人是將君子比作蘭花,而不是將蘭花比作君子。實在蘭花較君子更完美。 古人寫《蘭譜》,原是他們對種蘭、養蘭實踐經驗的總結。今天,我們遇到了問題查閱《蘭譜》,原是自己希望從中受到教益,並非古人“強迫”我們非要學他不可。既然沒有人強迫你學,人家講得不對,你不聽就是了,何必說人家“謀財害命”呢?更何況人家講的真的不對嗎? 俗話說,“初學三年,天下去得;再學三年,寸步難行”。當你剛涉獵一個新領域時,往往尚不知其深淺,總以為事情很容易,然後等到深入以後,才發現並不那麼簡單,越學越覺其深奧,越學興味越濃,收穫也就越大。就是所謂“潛深海者擒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蝦”。 我在初學養蘭時,就碰到過這種情況。先是在高山上種蘭,氣候也合適,土壤也好,種著對著感到種蘭花並不難。後來退休回家,家鄉在平原地區,夏天氣溫高了,空氣濕度小了,蘭花長不好了,於是又重新摸索,幾年後才重新掌握了一些新的技術。再後來,又搬了新居,上了三樓的樓房,改平地養蘭為陽臺養蘭,條件又變了,又重新摸索。反反復複,幾經周折,這才有了點門道。 就這樣,有人曾建議我寫一點養蘭技術方面的小冊於,我不敢寫。我說,只有養蘭的基本原則,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養蘭技術。江浙的自然條件與雲貴的條件不一樣,各地種植的蘭蕙品種不一樣,各種不同蘭蕙品種的生活習性又不一樣,各位蘭友的種養條件不一樣,有平地、有山區,有樓房、有庭院……所用盆 器也不一樣,有泥缽、紫砂盆、塑膠盆……種植材料又不盡相同……。所以我不敢寫。 但是,全國各地的廣大蘭友,卻用著各種不同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辯證施治,都創造出了適合當地條件的、豐富的栽培經驗。雖然未上“技術手冊”之類的書本,但也都符合科學道理。假如有一大,有人告訴我,他有一套放之四海皆可行的、萬能的種蘭技術,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告拆他:“你這一套一定是假的!” 儘管“傳統”的東西有些不足,但是只要是真的“傳統”,恐怕還是很好的,哪怕是什麼“甲骨文”、“聖旨”……。問題是:你是不是真的認真讀了,是不是真的讀懂了?怕就怕,既沒有認真去讀懂“傳統”的態度,又沒有讀懂“傳統”的學習方法,而實際上,很可能根本沒有真正讀懂。 我國的“中醫”是一種傳統文化,它有它的一整套理論體系,外國人讀不懂,就閉著眼說中國的中醫“不科學”。結果怎麼樣,現在剛懂了一點點,就宣佈中國的中醫可在他們國家行醫了。是中醫變了嗎?不是。是他們的認識提高了,懂得中醫科學了,服氣了,接受了。 對待“傳統”,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需要一種辯證的科學的態度。要深入、全面的瞭解“傳統”,我們還需要花更大的努力。 有人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尊重爾發表意見的權利。” 我說:“我尊重你發表意見的權利,但我不指同意你的觀點。 以上的一些意見,願與廣大蘭友討論,也願與廣大蘭友共勉。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健康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蘭花的象徵意義
下一則: 運動後全身痠痛?10要點有效緩解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