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出征》第五章──知識之堡
向陽讀書會走到今天已過了一半,《為自己出征》第五章──知識之堡,是這一周的進度。在經歷梅林樹林、真理之道、沉默之堡、知識之堡之後,現在武士的盔甲大部分都鏽掉了,只剩下胸甲,他感到多年未有的輕鬆和年輕,也發現自己比從前更喜歡自己。於是,踏著和年輕人一樣的堅定步伐,他向志勇之堡出發。[P155]
【文章摘要】
在知識之堡,武士找到三面碑文,第一面「知識為指引前路之光。」;第二面「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在蘋果樹旁找到第三面「吾獻此果無禁忌,願君得果知野心。」知識之堡是宇宙設計的,宇宙是所有知識的起源。[P121] 站在山頂享受萬物共生的美好,那就是「愛」。武士總在筆直的線上行走,不肯屈服、轉彎。在知識之堡裡面,讓武士體悟到,知道的越多,這裡會變得越亮。更深一層的是,因為他了解到,如果他不愛自己,他也不能真正愛別人,他對別人的需要會變成障礙。
【我的觀點】
《為自己出征》第五章──知識之堡。它所要表達的是「愛自己多少,就只能愛別人多少。」論語里仁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面對周遭逆境的人生觀,縱觀當下失業潮所受到衝擊的人群相比,若能在起伏的人生中自信、樂觀,轉化成另一種處事的昇華,不也豁達。譯者
對這一章節內容,我對三面碑文做個人淺述:
第一面:「知識為指引前路之光。」[P123]
「智慧」和「社會經驗」是磨練出來的。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天下為一,恢復周禮。他認為最高尚的人生境界是「朝聞道,夕死可也。」如今世界已經是一個地球村,任何組織不能不參予全球化的趨勢,否則將成為畫地自圓、從井觀天的企業囹圄。《易經》重視「時」與「位」的「動態歷程」,如同文中「真正的知識是不分類的,因為所有知識源自同一個真理。」[P141] 簡言之應說,「知識」容易融入當下環境時勢而造次,但絕不能脫韁為千百年前史賢所界定下來的道德和規範,相信這是這一面碑文它所要傳達的一種真理、一種見解。
第二面:「你有沒有把需要當作愛?」[P125]
武士說「我浪費了一輩子。」[P137] 想證明自己是「心地好、善良而且充滿了愛」。他屠龍,也拯救遇難的公主,到處去救人。
在知識之堡,武士終於認識到「在自己和自己真正的感覺之間放置了一套隱形的盔甲,這套盔甲存在了這麼久,終於有了形貌,變成永遠的裝置。」[P137] 為了挽回妻子和孩子,武士踏上這一條,為自己而戰的征途。「愛」其實垂手可得,只是在擁有的時候,往往在手中的縫隙間給流失而不自知,當回首再找回時,或已半百人生矣!
第三面:「吾獻此果無禁忌,願君得果知野心。」[P141]
這塊碑文,一照作者的解釋應該是,「人都需要被點醒才能了解一顆樹,一顆樹自足於身為一顆樹,就像瑞蓓卡和松鼠一樣,做自己就很快樂了。」[P145]
「做自己就很快樂了。」不容易!
人因有貪、嗔、癡、慢、疑之慾,這是思惑和思想,在惡見、邪知的障道;人因有庸、愚、鈍、劣、智之別,這是先天與後生,在學習、解惑的障道。
如同梅林說的,「人生來美麗、天真又完美,還有甚麼比這些更好的?」
記著,「當快樂之門關閉時,會有另一扇門打開」,但是我們往往會繼續緊盯著那關閉的門,而忽視已經開啟的那一扇。
看完《第五章 知識之堡》這篇文章,我套用美國南加洲大學藝術博士,腦性痲痺患者
為政篇(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說,不論是好聽的或是不好聽的,都能用心的聽進去。知道別人的好與壞,不把話說盡說死,就會減少犯錯的機會;時時反省自己的缺點或過錯,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謙虛而不彰顯。看到他人的過錯,引以為自己的借鏡。如此謹言慎行,隱惡揚善,德行就培養出來了,那麼進身貴族社會,而獲得俸祿就不難了。你可以追尋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一種「安於仁、志於道」精神。梅林大師要武士在知識之堡,所找到的應該就是這一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