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中描述但以理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解夢。做為以色人外幫列王之一的巴比倫和其他外幫列王在神的眼中,他們在聖經歷史上的地位如何?寶羅參考麥華禮弟兄的聖經分享網站摘錄於下以供分享。
外邦列王
「以色列是打散的羊,是被獅子趕出的。首先是亞述王將他吞滅,末後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他的骨頭折斷。」 (耶利米書50:17)
雖然路21:24節中「外邦人的日期」並不是這裡所提及的中東古代三大帝國:亞述、巴比倫和波斯。無可否認,當以色列人失卻了神的見證,神見證的舞臺和背景,轉移到這外邦人中東古代三大帝國的身上。
神用這三大帝國,不單刑罰了以色列和猶大和中東一帶國家民族,並且在他們身上,神興起他的僕人,向歷世歷代啟示甚多的真理。這些真理,大部份關乎世界的未日,並且記載在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中。至於這古代三大帝國和神選民的歷史交割,則記載在列王記下,歷代志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中。神向他們的憐憫,審判和刑罰,則大部份記載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約拿書,那鴻書和哈巴谷書中。
這中東古代三大帝國,連同常常提及的瑪代王國,都是環繞著底格里斯河而建立。可參考下面地圖:
http://zhsw.org/wz_/bencandy.php?fid=54&id=710
底格里斯河東邊是高山和高原地帶,即現今的伊朗。瑪代王國位於這伊朗高原的北邊,靠近裏海。波斯則位於伊朗高原的南面,靠近波斯灣。底格里斯河西邊是平原。平原的西邊是幼發拉底河。兩河之間是現今的伊拉克。幼發拉底河的西面就是沙漠。亞述佔據了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上游之間的平原,就是現今伊拉克的北部。巴比倫位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下游的平原,就是現今伊拉克的南部,靠近波斯灣。
在歷史中,四大民族都同時生活在同一地區,各自輪流興起,也繼而衰敗。亞述與起成為帝國的時候,瑪代也同時在伊朗高原成為瑪代帝國。後來巴比倫帝國興起,與瑪代結盟,在612BC消滅亞述。最後波斯興起,首先打敗瑪代,(然而波斯卻仍尊敬瑪代,所以有瑪代波斯的稱號),最後在539-538BC攻陷巴比倫。
亞述 (Assyria)
聖經中有關亞述的經文主要記載在畫(以賽亞書10:5-19,30:31-33),約拿書和那鴻書等等。亞述是神所用的杖,用以刑罰北國以色列和中東其它國家和民族。但過後,它卻因為自大的心和高傲的眼目(賽10:12)被神所罰。他在一日之間被全然燒盡(賽10:17)。
「亞述是我怒氣的棍,手中拿我惱恨的杖。我要打發他攻擊褻瀆的國民,吩咐他攻擊我所惱怒的百姓,搶財為擄物,奪貨為掠物,將他們踐踏,像街上的泥土一樣。」(賽10:5)
亞述雖然被神使用,作為刑罰的棍,惱恨的杖,但這期間中,除那鴻書外,卻沒有特大的啟示。而其中最著名的經文,恐怕就是鴻1:7: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鴻1:7)
亞述位於現今伊拉克北部,土耳其以南。在古代的巴比倫西北,與瑪代相隔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與現今庫爾德族為鄰。亞述早在2000BC己經成國,自1430BC已經統治整個糼發拉底河流域。它的首都尼尼微位於底格里斯河上游。自880BC,亞述向外擴張,攻佔糼發拉底河下游的巴比倫,敘利亞。在721BC攻滅北國以色列,在670BC打敗埃及,成為雄據四方的帝國。
亞述人生性殘忍,所到之處城鎮都被毀為廢墟,財物被掠奪,居民被殺戮。但自主前八、九世紀,他們改變策略,不再屠城,反倒將被攻陷的地方居民,遷徙到別處。所以在戰勝以色列後,把他們擄到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和瑪代的城邑(王下17:6)。亞述王以撒哈頓(以斯拉4:2)又從巴比倫,古他等地(王下17:24)遷移人口過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等地。
神曾差派先知約拿向亞述首都尼尼微傳道,(日期不能確定,大概在北國耶羅波安第二,卻790-753BC左右。參看王下14:25),宣講神的審判。那一天,亞述人深深悔改,得以逃過當日的刑罰。後來亞述再陷於敗壞中,神在622BC左右,(日期也不能確定,只能從鴻3:8節推算),藉先知那鴻宣告刑罰。這一次亞述人卻不悔攻,結果至終歸於滅亡。
在626BC,巴比倫反抗亞述的統治,與伊朗高原西北、同受亞述統治的瑪代人結盟,於612BC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繼而在609BC把亞述帝國瓜分。
下面只將和以色列有接觸的亞述君王和相關歷史列出。
亞述列王 |
年份(bc) |
經文 |
事項 |
撒縵以色二世 |
860 - 825 841
|
---- |
|
---- |
790?-753? |
約拿書 |
神差派先知約拿向尼尼微宣告刑罰,亞述悔改,幸免於難 |
提革拉毘列色
|
745 – 727
733-732? 729 |
王下15:19
王下16:7 |
|
撒縵以色四世 |
727 – 722 |
王下17:3 |
|
撒珥根二世 |
722-705 |
王下17:6 |
|
西拿基立 |
705-681 |
|
|
---- |
622? |
那鴻書 |
神差派先知那鴻向亞述宣告刑罰,亞述不肯悔改,至終在609BC淪陷 |
巴比倫 Babylonia
亞述為神所用,刑罰北國以色列。巴比倫也是神手中的工具,用以審判南國猶大(耶50:17)。
「以色列是打散的羊,是被獅子趕出的。首先是亞述王將他吞滅,末後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他的骨頭折斷。」 (耶50:17)
神建立巴比倫,特別是尼布甲尼撒,並且把「後來必有的事」(但3:45)給他指明。並且多次忍耐和教訓他,以至稱頌從他口中而出。
34. . . 我便稱頌至高者,讚美尊敬活到永遠的神。他的權柄是永有的;他的國存到萬代。 35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為虛無;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衪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他手,或問衪說,你做甚麼呢?. . . 37現在我尼布甲尼撒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他所作的全都誠實,他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他能降為卑。 (但4:34-37)
聖經中有關巴比倫的經文主要記載在賽13:1-14:27,耶25:12-14,50:1-51:64,但以理書,哈巴谷書和結 21:18-23,26:7-14,
30:24-26等等。巴比倫王的高傲(賽14:13-14), 被歷代解經家看為撒旦的預表(賽14:12-15)。雖然巴比倫在539-538BC亡於瑪代波斯,六百年後, 在新約啟示錄中,它的名字卻再次出現(啟18:1-24),被啟示錄用它作為敵基督的所在地(啟18:2)。
巴比倫時期,特別是尼布甲尼撒和最後的巴比倫王伯沙撒的日子,神將莫大的啟示彰顯,透過但以理和以西結兩先知寫下。 特別在但以理書中關乎世界未了的啟示,正是現今千萬基督徒所研讀和所盼望的。只是,當巴比倫的時候到了,它就按神所命定的 (賽13:17,耶51:11),為瑪代所滅(但5:30-31),歸於無有。請參看這經文:
「七十年滿了以後,我必刑罰巴比倫王和那國民,並迦勒底人之地,因他們的罪孽使那地永遠荒涼。這是耶和華說的。」(耶25:12)
「我必激動瑪代人來攻擊他們。瑪代人不注重銀子,也不喜愛金子。」(賽13:17)
「 . . . 耶和華定意攻擊巴比倫,將他毀滅,所以激動了瑪代君王的心;因這是耶和華報仇,就是為自己的殿報仇。」(耶51:11)
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必像神所傾覆的所多瑪、蛾摩拉一樣。其內必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亞拉伯人也不在那裡支搭帳棚;牧羊的人也不使羊群臥在那裡。(賽13:19-20)
巴比倫,又名迦勒底,位於現今伊拉克南部,在底格里斯河與糼發拉底河流域附近一帶平原,稱為美索所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omia。古巴比倫時期(亞伯拉罕時代)為眾多城市國家(city states)所佔據。在1700BC,巴比倫城統一附近一帶平原城市國家,成為古巴比倫王國。
在729BC,古巴比倫王國為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佔領,長達一世紀之久。626BC左右,亞述所派管冶巴比倫的拿布普拉撒反叛,建立新巴比倫王國。聯同伊朗高原的瑪代王國,在612BC攻陷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帝國在609BC為新巴比倫王國及瑪代王國瓜分,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位於底格里斯河以西土地,包括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一帶。瑪代則奪取伊朗高原一帶,包括南部靠近波斯灣的波斯。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時處於顛峰。其後短短七十年,巴比倫卻在伯沙撒手中亡於波斯古列大帝 (Cyrus the Great) 的將領瑪代王大利鳥,(可能是歷史中的古巴魯Gubaru) 手上。
巴比倫列王 |
年份(bc) |
經文 |
事項 |
拿布普拉撒 |
625-606 609 |
王下23:28-30 |
亞述首都尼尼微被巴比倫與其它盟國聯軍攻陷 |
|
|
|
|
尼布甲尼撒 |
606-559 |
但1:1 |
尼布甲尼撒元年,約雅敬第三年,猶太人第一次被擄,但以理在內。 |
|
605 |
但2:1-49 但3:1-30 |
尼布甲尼撒第二年,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解被遺忘有關大像的夢。 |
|
597 |
王下24:12 |
尼布甲尼撒七年,約雅斤年間,猶太人第二次被擄,以西結在內。 |
|
592 |
結1:2 |
尼布甲尼撒十三年,被擄後第五年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見異象。 |
|
591 |
結8:1 |
尼布甲尼撒十四年,被擄後第六年,以西結在異象中被提到耶路撒冷。 |
|
588 |
結24:1 |
尼布甲尼撒十七年,被擄後第九年,以西結被神告知耶路撒冷被圍。以西結妻離世。 |
|
587 |
耶52:29 |
尼布甲尼撒十八年,有832人被擄。 |
|
586 |
結26:1 |
尼布甲尼撒十九年,被擄後第十一年,以西結被神告知耶路撒冷被滅,聖殿被毀,猶太人第三次大批被擄。 |
|
583 |
結40:1 |
尼布甲尼撒二十二年,被擄後第十四年,以西結見聖殿異象。 |
|
582 |
耶52:30 |
尼布甲尼撒二十三年,再有745人被擄。 |
以未米羅達 |
559-555 |
王下25:27 |
以未米羅達元年,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約雅斤出監。但以理大約六十多歲,仍在朝中為官。他可能在這事上有影響力。其後但以理被人遺忘。 |
拿波尼度 |
555-539 |
但5:30 |
拿波尼度為太上王,全國位列第一。 |
伯沙撒 |
? -539 |
但7:1-28 |
伯沙撒第三年,但以理見四巨獸異象。 |
|
539 |
但5:1-30 |
伯沙撒以聖殿器皿飲酒,但以理被召為王講解牆上的字,但以理被伯沙撒立位列第三。 |
波斯 Persia
神以古列為衪的牧人(賽44:28),是衪所膏立的(賽45:1),更豫言他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立穩聖殿根基。 相傳猶太拉比曾把記載這豫言的以賽亞書呈獻古列觀看。
「論古列說:他是我的牧人,必成就我所喜悅的,必下令建造耶路撒冷,發命立穩聖殿的根基。我耶和華所膏的古列;我攙扶他的右手,使列國降伏在他面前。我也要放鬆列王的腰帶,使城門在他面前敞開,不得關閉。 . . .」(賽44:28-45:1)
雖然古列早於550BC為帝,聖經以他攻陷巴比倫帝國為元年。他雖戰勝瑪代,仍然尊敬瑪代王,所以不難理解他起初容許瑪代人大利烏, 帶軍佔領巴比倫,並且在初期統治它(但以理書5:30-6:1)。後來瑪代王大利烏因年老關係而退走(但5:31)。
瑪代與波斯原為同一民族,位於底格里斯河以東的伊朗高原。瑪代居於伊朗高原西北部而波斯則位於伊朗高原西南部。在612BC, 瑪代連同巴比倫攻陷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使瑪代取代亞述成為雄霸底格里斯河以東的王國,那時位後伊朗高原南方的波斯也臣服於瑪代。
波斯的古列大帝,(歷史又稱他為古列第二),為瑪代王Astyages的外孫。在統一伊朗高原西南部各部落後,在550BC戰勝瑪代和呂底亞, 隨後在539/538BC消滅巴比倫帝國。至此波斯在古列大帝帶領下成為統治四方的帝國,稱為亞基米尼王朝Achaemenid Empire, 或是波斯王朝,或是波斯第一帝國,直到330BC為希臘亞歷山大帝所滅。
古列大帝為古代第一位君王願意平等看待不同民族。無論他們有何宗教信仰和文化,只要他們繳納稅項,和平相處, 他就容許他們在自己土地上保存自己文化,習俗和信仰。因此緣故,他獲取眾民族的支持,並且確定巴比倫的統治。 他也容許各國被擄人物回歸自己故國,請參閱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古列圓柱體
The Cyrus Cylind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rus_Cylinder)。
以斯拉記1:2-4節和6:3-5節分別記載了古列大帝的論旨。他不單准許以色列人回歸重建聖殿,還允許經費出於王庫。古列的作為, 完全應驗賽44:28-45:1節的說話。
波斯列王 |
年份(bc) |
經文 |
事項 |
古列第二 |
538-530
537
|
但6:1-3 |
(瑪代王Astyages外孫,他統一波斯各族,打敗君主國瑪代,呂底亞和巴比倫。改變巴比倫策略,準許各國人民回歸,容群他們維持各自特有文化和宗教。) 大利烏立但以理為總長。 |
|
536 |
拉2:1-2 |
古列元年,設巴薩(官名,即省長所羅巴伯2),領導第一次被擄回歸,距聖殿第一次被擄(606BC) ,剛好七十年。 |
|
533 |
但10:1-12:13 |
古列第三年,但以理在希底結大河邊見南北王爭戰異象。 |
甘拜西第二 |
529-522 |
聖經沒有記載 |
(古列第二的兒子,在525BC戰勝埃及。同時期猶太人聖殿重建工作己經停頓多年,還會繼續停頓) |
示每第 |
522 |
聖經沒有記載 |
(甘拜西弟弟,在位只有短短八個月後被殺,覬屬大利烏平亂,並且奪位登基) |
大利烏大帝 |
521-486
520 |
該1:1-11
|
(示每第堂兄,古列女婿。與古列齊名,並稱大帝the Great。為收攏反對勢力,寬容接納已經臣服的民族,所以猶太人得以恢復並且完成聖殿的重建。) 大利烏第二年(520BC) 六月初一日,神藉哈該責備猶大人延遲不建聖殿 |
|
|
拉4:24,該1:15 亞1:1-3 亞1:7 |
同年六月二十四日,聖殿重建工程重新開始。 |
|
518 |
亞7:7 |
大利烏第四年,神使撒迦利亞得默示。 |
|
516 |
拉6:15 |
大利烏第六年,聖殿重建工程完畢,距聖殿被毀(586BC) ,剛好七十年。 |
亞哈隨魯第一 |
485-465
485 |
拉4:6 |
(亞哈隨魯是希伯來文拼音,波斯原名是克夏押沙Khshayarsha,希臘文Xerxes。曾攻打希臘,480BC失敗而回) 登基時,回歸的猶太人遭那地的民上本控告 |
|
480 |
---- |
攻打希臘失敗而回 |
|
479 |
斯2:16 |
亞哈隨魯第七年,以斯帖被立為后。距第一次被擄回歸後五十七年。 |
|
474 |
斯3:7 |
亞哈隨魯第十二年,哈曼被殺。 |
亞達薛西第一 |
464-424 458
|
拉4:8 拉7:7
|
省長利宏上奏,城牆重建受阻。 亞達薛西第七年,以斯拉領導第二次被擄回歸,距第一次被擄回歸後七十八年。開始重建城牆。 |
|
445 |
拉4:6-23 |
亞達薛西第二十年,尼希米領導第三次被擄回歸,距第二次被擄回歸後十三年。 |
|
445-433 |
尼5:14 |
亞達薛西第二十年到第三十二年,尼希米為猶大省長。 |
|
433 |
尼13:6 |
亞達薛西第三十二年,尼希米回到王那裏。不久卻返回以色列地。 |
註:
1. 請參閱「歷史的切入點」一文,(主頁 > 研經筆記 > 歷史年代 > 歷史的切入點)。從該文章可以看到, 以色列人在1446BC出埃及,是經過考古學和天文學的考據和證實的。
2. 此純為假設,無實則證據證明設巴薩與所羅巴伯為同一人。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