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簡介
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是可預防也可治療的疾病,要是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罹患慢性病每年造成全球4,100萬人死亡,相當於全球死亡人數的71%,建議從戒菸、增加身體活動、健康飲食及體重控制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介入著手。
在病人的臨床處理及照顧上,須謹記代謝症候群所提醒的概念並著重在如何協助病患減除這些危險因子。在實際的執行層面上,除了對於已經進入臨床期的各個危險因子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藉著民眾較願意接受醫事人員建議的心理,在詳細了解病人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後,提出建議,利用非藥物的方式針對慢性病危險因子進行介入。
一、誰是代謝症候群病人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
(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
(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 、女性<50mg
以上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
二、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
不良的生活型態約佔50%、遺傳因素約佔20%。 家族中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低纖、高糖、高油脂飲食與過量飲酒習慣的人容易有代謝症候群。 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導致血糖上升,長時間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
三、胰島素阻抗是發生代謝症候群的原因
血液葡萄糖需要胰島素幫忙才能進入細胞提供能量,胰島素阻抗就是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 ,血液葡萄糖不容易進入細胞內,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
四、以腹部肥胖偵測代謝症候群
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堆積多。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但尚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腰圍代 表脂肪的分布,腰圍粗、內臟脂肪多更容易導致代謝異常。
五、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
第1招: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
第2招: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
第3招:不吸菸、少喝酒
第4招: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
第5招: 做檢查,早發現: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
資料來源:「代謝症候群學習手冊」(105年版)
什麼是代謝症候群?專科醫師帶你認識代謝症候群的定義以及5大指標 - 健康專科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大家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中,有些是無法被控制的因素,如:年紀、家族遺傳、基因缺陷等。但是仍有多項因素是可被控制。代謝症候群的預防以改變生活型態為主,從維持標準體重、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著手,藉由健康的生活型態與習慣達到預防或改善的效果。
維持標準體重
國民健康署建議我國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及24之間,身體質量指數的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規律運動
運動可以增加肌纖維中粒線體的數量,分泌更多有助於代謝的荷爾蒙,可逆轉肌肉組織發生的胰島素阻抗,並減少餐後肝細胞的脂質生成(5)。根據一項美國疾管局的統計資料,美國約有 40.8% 成人身體活動不足,每週中度至劇烈運動時間少於 10 分鐘。台灣民眾其實也具有同樣的趨勢,例如開車、久坐工作、看電視、上網或打電動的時間增加,都導致日常體能活動或運動減少。我們通常建議可以從每天 30 分鐘或每周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開始,例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走樓梯或爬山等,逐步建立簡單而無負擔的運動習慣。
健康飲食
飲食要把握低鹽、低糖、低油、低熱量、高纖的原則,多吃蔬菜,適量攝取水果,避免加工和油炸的食物,肉類方面則儘量以白肉取代紅肉。
地中海飲食:
多項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有助於預防代謝症候群。臨床研究觀察到每天使用好油,也能降低代謝症候群與高血壓的發生率(6)。
多酚類食物:
有關於多酚類食物的統合分析發現,數種多酚類成分有利於改善代謝症候群,例如:大豆異黃酮、橙皮苷素、槲皮素可促進脂質代謝;可可有助於改善血壓與血糖;綠茶可減少體重與腰圍,並促進脂肪代謝(7)。(註:這個部份的醫學實證與專家意見較存在差異性,上面論述供作參考)
補充營養素:
這個部份的醫學實證與專家意見較存在差異性,下面列出部份論述供參考。
- 魚油:含具有抗發炎與降低三酸甘油酯功能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項追蹤期 3.5 年的義大利雙盲對照實驗,納入 11,323 位近期發生心肌梗塞的患者,發現每日補充850 毫克魚油(/ )的實驗組相較於安慰劑組,降低了 45% 突發死亡率、30%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 20% 全因死亡率。
Omega-3(8)EPADHA(9) - 納豆:含納豆激酶。一項針對同時患有肥胖與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每日補充2000 FU劑量的納豆激酶,3個月後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顯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與體重。(10)
- 紅麴:
含有Monacolin K成分,與主流降膽固醇藥物statin屬於同類化合物,藉由抑制肝臟中可合成膽固醇的酵素「HMG-CoA還原酶」,減少肝臟合成膽固醇,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進而減少高膽固醇對心血管的危害。一項臨床研究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連續使用2個月紅麴萃取物(含10 毫克Monacolin K)與30 毫克Q10,相較於安慰劑組,可顯著降低收縮壓、血糖、總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11)。 - 苦瓜胜肽:
苦瓜萃取物有多肽分子,可促進肌肉與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具有調恆血糖的作用(12)。動物研究顯示,不論是對健康或是患有糖尿病的實驗動物,連續補充30天的苦瓜胜肽,空腹血糖與糖化血色素皆顯著下降(13)。
結語
代謝症候群是涵蓋肥胖、高血壓、高血糖、以及血脂肪異常的綜合性病況,隨著社會的逐漸高齡化、活動量大幅下降、及飲食精緻化,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數逐年攀升。我們可以透過控制體重、建立運動習慣、改善飲食內容、以及適當補充攝取有益的營養素,來預防或改善代謝症候群。另外,要提醒大家,定期的健康檢查是絕對必要的,不論在政府提供的成人定期健檢或自費健檢中,代謝症候群的指標都是最基本的檢查項目。大家要熟悉代謝症候群的五大指標,任一項指標有異常,就應該篩檢其他四項指標。如有異常,一定要尋求醫療協助,並配合醫囑治療,才能避免相關的併發症,擁有健康及有品質的生活!
壯年卻心梗、中風 醫曝共同點:我跟他們一樣犯過錯
健檢報告上的紅字不要輕忽,「無聲的病」才是最危險的殺手。(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減重醫師陳威龍過去曾因忙於工作,忽略了正確的飲食與生活作息,導致心肌梗塞,他感嘆近日接連有幾位病人,年齡不大,卻剛發生心梗、中風,共同點都是忽略血脂過高、血糖偏高、體重明顯超標等輕微警訊。
醫師陳威龍在臉書粉專指出,近期有幾位年紀不大的病人前來求診,有的剛發生心肌梗塞、有的不久前才腦中風,了解病史後才發現,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忽略「輕微的」警訊。像是健檢報告裡,出現血脂過高、血糖偏高,或是體重明顯超標,但因為沒有明顯不適,就一直忽略,直到某天身體撐不住,才用一場大病發出警訊。
陳威龍感嘆地說,自己在十幾年前也因忙於工作,沒有正確的飲食與生活作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各種異常累積,最終心臟出了問題,才徹底意識到,這些無聲的病,其實是最危險的殺手。
陳威龍表示,代謝症候群不吵不鬧,不像流感會發燒,也不像新冠會咳嗽,但它帶來的後果,卻可能是無法逆轉的心臟病、中風,甚至猝死。但其實這種異常是可以逆轉的,透過合理的減重、飲食習慣的調整、規律的運動與作息,讓體重回到正常外,更能讓血糖、血脂、血壓恢復穩定,在疾病爆發前,把身體的健康找回來。看到健檢報告上面的紅字,不要再覺得「還好啦,應該沒什麼事」,應該正視並積極改變。
【健康與飲食】更新5大原則吃出好心臟、增強免疫力、武肺疫情(台灣疫情)資訊一覽表:醫、營養師推薦「一張表」「地中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