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集錦】沉退防守
2022/06/21 02:38
瀏覽20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NBA/質疑塞隊防守 勇士前教頭:柯瑞拿FMVP要感謝對手
2022-06-20 07:32
勇士前教頭傑克森諷刺柯瑞拿FMVP。(美聯社)
勇士闊別四年後今年(2021-2022)再次奪得NBA總冠軍,球星柯瑞(Stephen Curry)也在毫無意外下以全票之姿拿下FMVP,雖勇士前教頭傑克森(Mark Jackson)也是把票投給柯瑞的11位媒體記者之一,不過他卻表示,「如果我是柯瑞,我會感謝波士頓的防守讓我得到這座MVP。」
在本季之前柯瑞雖然擁有3枚冠軍戒指,但卻從來沒有拿過FMVP,讓他因此遭受質疑,今年他率領勇士贏得8年內第4冠,並且在總冠軍賽繳出場均30分、5籃板、5助攻好成績,以全票之姿獲選FMVP。
前勇士教頭傑克森也是11位具有投票資格的媒體記者之一,雖然他把票投給了前子弟兵,但他卻認為獲獎是對手的功勞,「如果我是柯瑞,我會感謝波士頓的防守讓我得到這座MVP。」
之所有傑克森會這樣說,是因為他已經多次上節目批評綠衫軍的防守策略,他認為面對柯瑞,塞隊應該要選擇採用「沉退式防守」,而非「包夾」或是「閃電夾擊」等方式,但塞隊到第六戰都沒有改變策略,讓他感到非常失望。
「沉退式防守」是甚麼碗糕?
沉退防守
Drop Coverage
沉退是最常見的一種擋拆防守策略,防守掩護的長人(Screener Defender)在低於掩護的水平,負責阻擋一切往籃框切入的攻擊;而持球防守者(On-ball defender)會從掩護的上方(Over)繞出並從後壓迫持球者。
這種防守策略在不同層級的籃球賽事中被廣泛運用。在最高水平的NBA,亦有不少球隊透過採用這種策略而在防守端取得成功。(例子有分別在過去2屆奪得總冠軍的公鹿及湖人)
到底為何這麼多球隊選擇以沉退作為主要的擋拆防守?
背後是基於甚麼防守理念來設計,有甚麼優點和缺點?
兩名防守者(後衞及長人)在執行時有甚麼細節需要留意?
沉退又是否適合你/你的球隊採用?
接下來,我們將會透過影片實例,一一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深入了解這種擋拆防守策略。
甚麼是沉退防守
沉退(Drop Coverage)是一種看似被動,實質卻充滿侵略性的擋拆防守策略。
持球防守者(On-ball Defender)會從掩護的上方(Over)繞出並從後緊追持球者,而防守掩護的長人(Screener Defender)則會留在禁區,負責阻擋一切往籃框切入的攻擊。
我會把這種策略形容為
“前無去路,後有追兵”
防守理念
作出取捨
在NBA這個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籃球聯賽,技術與體能並重,內外俱備的球員比比皆是。任何球隊想要在防守端守住所有的出手,都是不設實際的想法,唯有是策略性地作出取捨。
三分及攻擊籃框的進攻,從數據分析角度來看,比起中遠距離的兩分出手是相對高效率的進攻手段。因此,大多數球隊都會希望優先守住三分及近框攻擊,讓對方在三分線與籃框之間的位置出手。
“沉退正正是針對著三分及近框攻擊,選擇性地讓對方在普遍被定義為低進攻效率的中距離位置出手”
在執行沉退防守中,整個分工是很清析的,簡單來說就是各自追著自身的防守對象,不作換防。從三分跳投以至中距離的跳投或拋投,主要由持球防守者負責;而當持球者進一步切入至接近籃框位置,以及傳給下滑者的進攻,則由掩護防守者負責。
沉退的優點
1.保護禁區及籃板
其中一種執行沉退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護禁區。把長人留在禁區,有利於降低對方在近框出手的數量及命中率,同時更容易保護防守籃板(正所謂得籃板,得天下)。
Ayton能更專注Box Out2.保護長人
一些移動能力較弱的長人,假如要站到較高的位置展開防守,很大機會被持球者直接過掉或傳給下滑者輕鬆籃下得分。而執行沉退時,長人與籃框距離相較接近,移動速度的弱勢便可以稍為抵銷。
反面例子一:持球切入 反面例子二:下滑者得分3.避免防守輪轉
在剛才兩段影片中所出現的情況,雖然可以靠第三位防守球員提供協防,但就會暴露出定點三分的出手機會,這是防守方不希望見到的出手。
反面例子三:透過弱邊球員內收協防是可以堵截以上的進攻,但是外圍便可能出現漏洞 反面例子四:弱邊的Walker收中預備協防,弱邊底角外線出現空檔在正確執行的沉退防守中,只需要涉及兩位防守球員,其他弱邊的球員則能夠專注於自身的防守對象,減少需要進行輪轉的情況。
正確示例一:Holiday只需稍微內收,更能專注於自身防守任務 正確示例二:同樣地,Morris不用內收至禁區,能保持在傳球路線上持球防守者(On-Ball Defender)
防守責任
- 從掩護上方繞過(Over),讓對方在三分線內的區域出手
- 干擾急停跳投出手
- 盡快回到持球者與籃框之間
持球防守者是沉退防守的第一度防線,基於長人站位會低於掩護,因此未能為急停三分提供協防。
假如後衞選擇在掩護下方繞出(Under),對方便能夠在三分線輕鬆出手,這不是進行沉退時希望出現的結果。
所以後衛必須想盡辦法從掩護上方繞過,不能被持球者拋離太遠。要達成這些目標,便要做好以下幾項防守細節。
1.往前貼近持球者
當持球防守者知道有掩護出現,應立即貼近持球者給予更大的防守壓力,令掩護更難形成。
這樣做甚至可以直接避開掩護並保持在持球者前方,立即破壞了整個擋拆進攻。
這樣做亦可能迫使持球者在掩護未站穩便提早運球,變成Moving Screen。
例子二:Moving Screen沉退是有方向性的防守,防守者應把持球者推向掩護。假如持球者能往相反方向切入(Reject Screen),長人便需要調整位置作出額外的橫向移動,大大增加了長人協防的難度。
反面例子:假如持球者能往相反方向切入(Reject Screen),長人便需要調整位置(橫向移動),這就增加了長人協防的難度2.前踏沉肩
後衞在繞過掩護時應往前踏一步(高於掩護水平),這樣可使防守者更容易從上方繞過,同時形成更好的追防角度(向底線方向)。
接近掩護一方的肩部應首先繞過掩護,這樣就能避開碰撞,以更高速度,用更短時間追回持球者。
3.從後施加防守壓力
後衞在繞過掩護後雖然會處於一個落後於持球者的位置,但長人會提供暫時性的協防,替你爭取多一點的時間回防。
越快追回持球者,對方就要在越短的時間內閱讀防守並作出選擇。假如持球者忽略對球的保護,防守者更可以乘機從後方抄截。
4.干擾跳投
在執行沉退時,難免會出現中距離的出手空擋(這是執行沉退時可以接受的出手),而干擾這些出手的責任落在後衛身上。
即使在持球者後方,亦需要在出手的一刻趕及跳起干擾(盡量跳往投球手的一方)。
成功的防守從來不只限於封阻,只需要增加對方出手的心理壓力(知道後方防守者快將到達,想避開封阻而改變出手動作或節奏,那麼一點點的改變足以導致射失)。
在後衞干擾下的中距離出手,便是成功的防守結果。
5.回到持球者前方
防守的長人只能暫時性延遲持球者的進攻,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後衛能快速回到持球者前方。
例子一:看看Jure Holiday為大家示範 例子二:再來看Eric Bledsoe掩護防守者(Screener Defender)
長人防守責任
- 暫時性一守二
- 保護禁區(Rim Protection)
掩護防守者是沉退的最後一度防線,責任重大。
長人為後衞提供適量協防的同時,亦要兼顧掩護後往籃框空切的下滑者。這只是暫時性的,實際要持續多久就視乎持球防守者的能耐了。
面對著這種一守二的尷尬情況,長人如何能有效地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艱矩任務呢?
1.防守站位
執行沉退時,長人的站位必須低於掩護者,而實際上的站位高度可以因應持球者投射能力及防守長人的移動速度作出調整。
一般而言,長人都會在站在禁區附近位置。
例子一:留守禁區
某些長人擁有更出色的移動能力(例如湖人的AD),他們便有條件在更高位置開始防守。又或者,當持球者擁有相當出色的運球急停跳投能力,便需要考慮調整長人站位高度。
當然,這種站位更高的沉退亦相對增加下滑者得分的風險,往往需要涉及第三位防守者的協防。不過,這種高位沉退不是我們今天主要討論的對象。
2.防守步法
沉退時,長人最常運用到的步法便是後退步(Back Pedal),這是一種背向籃框往後退的步法。
若站位較高或對方以高速切入,後退步不速以把兩者維持在前方,便需要運用到另一種回身跑(Sprinting to Basket)的步法,轉髖面向籃框加速跑,在籃框附近的高空一決勝負。
背向籃框往後退
轉髖往籃框方向跑
3.No Roller Behind
這𥚃的意思,就是同時把持球者及下滑者均保持在前方。
防守重心不應只側重於持球者(前題當然是持球防守者不能被甩開太遠),假如因上前干擾中距離而放掉籃下的下滑者,絕不化算。
隨著持球者及下滑者接近籃框,防守長人應後退調整站位,即使球傳給下滑者,長人仍能夠回位,移動到下滑者與籃框之間的理想防守位置,這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Ibaka正確地把干擾中距離的任務交給後衞,防守重心偏向下滑者 例子二:只要執行得宜,即使沒有強勁的彈跳力,也能守住Alleyoop 反面例子:讓下滑者走到後方的結果
4.Active Hands
防守方往往是處於被動,在一守二時更甚。因此,掩護防守者需要好好利用手長的優勢,積極限制持球者的選擇,預判對方下一步動作。甚至反客為主,在對方沒有防範時偶然出擊,拍走對方手上的球。
例子一:隨時預備移動至下滑者的傳球路線(彈地傳球) 例子二:作出反應阻擋中路的傳球 例子三:有反應跳起阻擋上路的傳球 例子四:突然出擊,拍走對方手上的球5.保護籃框
・切入
當持球者進一步接近籃框,掩護防守者便需要把更多的防守重心轉移到持球者身上,移動至持球者與籃框之間的位置肩負起護框的責任。
例子一:出色的防守是講求良好的站位 例子二:即使沒有良好的彈跳力也能做好護框的工作・中距離出手
雖說干擾中距離出手主要是持球防守者的責任,但當掩護者沒有即時快速下滑,而在持球者後方一段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防守注意力擺放更多在持球者身上(這𥚃需要長人作出良好的判斷及閱讀)。
正確判斷:掩護者在持球者後方6.回位守住下滑者
只要正確執行上述細節,即使球傳到下滑者手上,防守長人亦應能夠趕及回到下滑者與籃框之間位置繼續防守,這個回位的反應亦是非常重要的。
例子一:Howard的示範 例子二:只要回位夠快,中距離的出手也能封掉沉退的弱點
中距離跳投
回歸到沉退防守的理念,它的取捨就是一定程度上放掉中距離的出手。一些能擅用不同技巧來爭取更大中距離出手空間的球員,就是沉退防守的剋星。
利用身體把防守者卡在背後 再運用跨步跳的步法拉開更大的出手空間 Snake Dribble是CP3的拿手好戲拋投
相比起中距離的跳投出手,拋投(Floater)擁有更快的出手速度。近年亦有越來越多後衛把這種終結技巧放進技能包。
Pick and Pop
基於長人留守禁區的原則,假如對方運用Pick and Pop,防守的長人需要走很長的距離。面對著有一定三分命中率的掩護者,可能要付出代價。
相關文章:破解沉退防守的7種方法
結語
沉退可算是最有效防守擋拆的策略之一,既可避免因換防而面對錯對(MisMatch)的機會,又可以減少球員輪轉的情況。
不過,與其說沉退是保護速度較慢的長人,其實是最大化擁有身高優勢與護框能力的內線長人。假如隊中欠缺良好防守站位意識及護框能力的中鋒,不斷讓持球者殺入禁區亦未必是一個好選擇。
當然,要判斷一種防守策略成功與否,當中要考慮很多因素,包括己方及對方的球員特性及進攻手段等。沒有任何一種策略是無敵的,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假如各位認為沉退並不適合你或你的球隊,亦可以參考其他不同的擋拆防守策略。
相關文章:不同的擋拆防守策略
希望透過本篇文章,能夠讓大家對沉退防守有更深的認識。不論作為球員,教練或是單純喜歡欣賞球賽,都能夠幫助大家更深入去認識籃球的內容。
今天所介紹的只是最典型的沉退,當中還存在不同更進階的變化,若加以配合出色的團隊防守輪轉,更能做出十分可怕的防守(將會在之後的文章再跟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沉退防守的進階變化
你有過執行沉退防守的經驗嗎?
你認為哪一個細節是最難執行的?
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籃球愛好者。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