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放血療法
2018/09/16 14:48
瀏覽41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分靜脈血管放血和穴位放血兩種。前者可減少血液容量,通過去瘀生新,降低血液濃度,促進血液循環作用。後者放血的部位,常視病情而定,如腰痛在“委中”(足窩橫紋正中)放血,急性咽喉炎,在“金津、玉液”(舌下紫色青筋)放血;中暑在十指尖端放血等等,目的是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止痛消腫。傳統的刺絡放血療法,古代稱謂"啟脈"刺絡,俗稱"刺血療法"。這是中國醫學中的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具有瀉熱、急救、止痛、消腫、鎮靜等醫療作用, 廣泛流傳於民間。這種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鋒利的三稜針刺入"絡脈 ",使之流出適量血液,達到治療的目的。  現在有改良式放血就是利用針及針筒抽血 療效不盡相同目的是一樣的放血這種古老的醫療手法對多數現代人可說是難以理解和排斥的。是凡這種不被理解或是覺得神秘而被懷疑不科學的醫療行為往往被冠以所謂的名俗療法或另類療法。其實自古中醫就以放血作為一種治病手段。早在春秋戰國期的《內經》一書上就有放血治病的記載。而董氏放血療法,不單只在病灶上放血,有時亦可在臟腑相關相對應之點、線、面反應處放血,這時大都選擇膝後膕窩、肘窩、背部、小腿外側等處點刺放血,即可調理臟腑陰陽之平衡、疏通氣血通道,改善病勢,此為董氏放血療法之要點。例如:“後背、心、肺區”點刺放血,可治重感冒、發燒、胸痛、背痛、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肩胛手足區”可治手足痛、手足麻痺、膝蓋痛等;“膝後太陽區”可治頭痛、項緊、腰背酸痛、膽固醇過高等;至於牙痛、舌下腺發炎、肝病、各種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皆可在六六部位之“足跗陽明區”放血;七七部位之“小腿陽明區”放血,將惡血穢氣排出,往往久年沉疴常能立即減輕。 《素問調經論》:“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千金方》亦說:“諸病皆因血氣壅滯,不得宣通”。董公在臨床上常說“久病必瘀”、“怪病必瘀”、“痛病必瘀”、“重病必瘀”,因此董公非常重用三稜針放血,三稜針放血可說是董氏針灸最重要的部份,在董氏針灸中堪稱一絕。三稜針放血可疏通經絡上的瘀塞氣血、調整虛實、調整臟腑功能的失調和紊亂、扶正除邪、疏通氣血,使疾病改善以恢復正常,《靈樞小針解》:“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素問針解》亦說:“菀陳則除之者,出惡血也”。放血療法自古以來就為醫者所重視的,董氏三稜針放血療法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有退熱、止痛、鎮靜、消腫、開竅救急、清血排毒、消除肿瘤等醫療作用。古代大多數名家都認為放血為大瀉,身體虛弱的人則不宜,而董氏放血療法不拘寒熱虛實都可放血。董公認為不拘虛實,只要有血氣瘀滯、氣血不通,就得先放血,疾病才會好轉。董公認為若氣血瘀滯嚴重時,平常的針與藥是治療不動的,當先察看血道是否閉塞,因氣血閉塞不通,針藥作用便不能達到病所,此時應先打通氣血循環、放出惡血,氣血通暢再採用針藥,才能發揮其療效。放血療法既是一種治療手段,又可從血液的顏色、濃度來推斷病情,一般以放血易流出,血色鮮紅者病輕;血色暗紅,稠粘不易出者為病重;血色淡者為氣血不足。放血療法固然有疏通氣血,推陳致新的作用,但凡體質虛弱,或久病體弱、貧血、出血之後的病人,一般不宜放血。摘自 李國政 老師《董氏針灸放血療法》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健康
自訂分類:放血治病
上一則: 認識傳統針灸之放血療法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