哏與梗
曾幾何時,「梗」這個字,在台灣用得很普遍,像是「老梗」「鋪梗」「爛梗」「破梗」,不僅流行於口頭,年輕人交談,甚至報紙社論標題、訴諸文字,也用得自然,儼然,這個字就是這種用法,記得有次我們去大陸旅遊,領隊說大陸導遊,你用的是「老梗」,大陸同胞一臉狐疑,領隊還有團員回以「你也太淺薄」的表情,不過,我敢說,應該是肯定的說,出了台灣的華人地區,沒人知道「梗」這個字可以這樣用,「梗」被我們用得離譜、用得氾濫,簡直到了「罄竹難書」、「無法忍受」的地步。
讀作「ㄍㄣˊ」的「哏」是元代以後才出現的俗體字,北方方言常用的俗語,天津、北京的朋友經常說「你瞧他多哏」「這個人挺哏的」,就是有趣、滑稽的意思,「哏」字唸法還得帶點兒化音,看官不坊試試,其實挺拗口的;對口相聲的兩個角色稱為「逗哏」與「捧哏」,「哏」就是笑料、包袱,你也許聽過「嘿,有哏」的這樣對話,這在北方方言裡「俗白得很」,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台灣不熟悉這個字音,更不知道這個字,就出現了以「梗」(音ㄍㄥˇ)字表達「好笑」「趣味」,「梗」字原意為植物的莖,延伸運用「梗直」、「梗概」、「梗塞」,與「哏」字得趣味、笑料,兩者差了十萬八千里。
張大春先生,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哏》,和我的想法一樣,推究《梗》字的錯用,來自綜藝節目藝人對話,辛苦聽寫字幕的「某人」粗心與隨便,因為不認識「哏」字、卻又聽見有人說出了這個字音,在不求甚解的情況下,把「哏」誤以「梗」字散播開來,大夥以訛傳訛,創造了「梗」字多重用法,硬生生把「哏」字給謀殺了,傳媒的功能,真是無遠弗屆,但每每見到「梗」字出現,心中有如大石堵胸,不吐不快,像所有愛好、表演說唱藝術的朋友一樣,莫不吹鬍子瞪眼。文字演變,有所謂「音變」「形變」「訛變」,但「哏」字,被一個錯字強行取代,還活得有滋有味,成天招搖過市,還真少見。
友梅 2011.2.21 于上閣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