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為了辨識出入宮廷之官員,特別將刻有官職、姓名的魚符盛於「魚袋」,以作為出入宮廷合符放行。其中雖有段時期將魚袋改為龜,之後又依舊配魚袋。在得到賞賜的紫色或緋色官服的同時,連帶會同時賞給同級的魚袋,也因此發展到當過官者即可終身佩帶魚袋。
[新唐書.車 志十四]:「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出內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飾袋。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賜魚。天授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郡王、嗣王亦佩金魚袋。景龍中,令特進佩魚,散官佩魚自此始也。然員外、試、檢校官,猶不佩魚。景雲中,詔衣紫者魚袋以金飾之,衣緋者以銀飾之。開元初,駙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當時服朱紫、佩魚者衆矣。」
到了宋朝以後,魚袋演變成為繡有金、銀魚形裝飾的小袋,其原本盛放魚符的初義漸失,進而轉化成為一件可彰顯尊榮的袋包飾物。[宋史.輿服五 志一百零六]:「魚袋。其制自唐始,蓋以為符契也。其始曰魚符,左一,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刻官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曰魚袋。宋因之,其制以金銀飾為魚形,公服則繫於帶而垂於後,以明貴賤,非復如唐之符契也。太宗雍熙元年,南郊後,內出以賜近臣,由是內外升朝文武官皆佩魚。凡服紫者,飾以金;服緋者,飾以銀。庭賜紫,則給金塗銀者;賜緋,亦有特給者。京官、幕職州縣官賜緋紫者,亦佩。親王武官、內職將校皆不佩。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詔伎術官未升朝賜緋、紫者,不得佩魚。」
魚袋於造型上皆是附有繩索可繫於腰際的小囊袋子,依據不同材質與顏色來搭配不同品階之官服,其主要功能是用於裝載可表以身分的證物,如以現今的袋包功能來作為分類則可歸類於證件袋。但有一個問題待解,為啥刻有合同的符要採魚隻造型? 是因魚為左右對稱之吉物,又或是取其吉慶有「魚」”餘”?
http://www.dylb.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