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敬祖節
首先是"三日節"。閩南人每逢農曆三月初三,有敬祖舊俗,叫做"三、三節",也叫做"三日節"。"三月三"的由來根據傳說是和民族英雄鄭成功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種傳說是: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根據地抗清,為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同仇敵愾,矢志不移,連聽到一個"清"字,都感到逆耳。當時有人把"喝茶"說為"喝清茶",他聽了很氣惱,立即予以訓斥糾正。特別對於"清明節",把"清"字壓在"明"字上頭,更使他惱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清明節"掃墓,而改在"三月三"敬祖。另一種傳說是:清兵屢次被鄭成功軍隊擊敗後,懷恨在心,後來鄭成功移兵驅逐荷蘭,收復台灣,清軍乘機入侵廈門、金門,毀城拆屋,燒殺淫掠,造成"嘉禾斷人種"的慘劇。廈門、金門的倖存者直到三月初三才陸續回島,無法弄清死去親人被害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長久以來成為風俗。
閩南地區的民眾有這樣的習俗: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日敬祖的時候,人們用薄餅祭祖宗,然後一家圍著吃食薄餅。薄餅,也叫潤餅或春餅,由精麵粉製成薄而韌的皮,卷上配料而成。薄餅的關鍵在於配料。配料或稱為餡,通常用豆腐幹、豬肉、豆芽菜、筍片、紅蘿蔔、白蘿蔔、韭菜、蒜白等合起來炒煮而配成。吃時將配料放在薄餅皮上,卷成竹筒狀,表面涂些辣醬,芥末等,因各種菜肴混合一起,吃起來味香可口。有人說,閩南烹飪中,沒有什麼比薄餅更好吃的了。
薄餅始於何時,無從查考。民間有兩傳說。一是說明代時有個狀元蔡復一,同安人,長相不佳,眇目,歪嘴,跛足,可天生聰明,滿腹經綸,十六歲中進士,十九歲中狀元,名聲傳遍全國。當年皇帝也愛他才能,重用他,任他為七省經略和十三省巡按。官高、權生、責任大,他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朝廷中有人擁護他,有人嫉妒他,有人想謀害他。有人有意讓他忙碌得連飯都吃不上,想把他餓死。蔡復一的妻子是個聰明又能幹的婦女,她為丈夫的健康動了腦子,終想出一妙法。在蔡復一總督雲貴、湖廣軍事時,她把丈夫攣了的一邊手,用繩子懸挂于嘴邊,每日三餐卷了薄餅給他吃。果真有效。蔡復一併不因工作忙而影響健康。人們欣賞這種吃法,也有人仿傚這種吃法,久了成為習慣。
另一說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大力開發台灣,但不久死於台灣,其子鄭經繼承父業,繼續經營台灣,繼續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閩南一帶,因清軍頑抗造成百姓傷記亡慘重,在鄭軍反攻下清軍投降,鄭軍進入城內,老百姓一邊迎鄭軍,一邊製作薄餅祭祀死難的親友。後來民眾就用薄餅在農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閩南一帶民眾每年于三月初三日用薄餅祭祖,通稱三日節或三三節。
清明節掃墓,有的家庭在三月節(三日節)掃墓,前者為泉州移民,後者為漳州移民。但現在因清明節定為假日,所以,大都在清明節掃墓了。
清明節、三月節都要吃薄餅(餑餅、春卷)。漳州地區的《清明節竹枝詞》雲:
三月三日天氣長,祖祠祭罷共稱觴。
豆芽蔥韭兼春筍,好卷新煎麥餅香。
台灣陳鄭煊先生編的閩南方言歌謠《清明掃墓》唱道:
清明日,上山頂,
帶花圈,排墓前,
帶墓紙,壓墓頂,
用薄餅,來祭敬,
對祖先,有孝心。
清咸豐年間台灣詩人陳維英寫的《清明竹枝詞》雲:
掃墓同時亦踏青,飄錢未必及幽冥。
慎終追遠售心念,睦族深期蔚德馨。
清明習俗本相同,祭祖由來是古風。
春餅幾家憑應節,紙鳶偶或幌高空。
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有所謂二十四節氣,“清明節”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後第一百零五日,「春分」後十五日,穀雨前十五日,此時正是春天時分,春暖花開,大地萬物潔而清明,充滿著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下,欣欣向榮地生長著,所以叫作“清明”,二十四節氣是物候的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令包含著一定的民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如古代以三月已日為〝上已日〞,魏晉以後定為〝上已節〞,唐宋以後〝上已節〞改為三月初三「重三」或「三日節」,明、清之際,福建地區還有「三日節」的行事。台灣地區的祖先,皆從福建、廣東二省遷徙,也就保有這樣的風俗,在清朝康熙以後,作〝三日節〞相當普遍,而〝三日節〞的行事,如〝上墳〞〝祭祖〞〝掃墓〞〝踏青〞〝讌飲〞等,也都和〝清明節〞的習俗相同。
「三日節」和「清明節」同是祭拜祖先的節日,台灣地區的習俗「三日節」又稱「古清明」,因為時間固定在農曆三月三日,所以也叫「死節」。而「清明節」在農曆中沒有一定的日期,所以又稱「活節」。這兩個節日都有人掃墓祭祖,然自民國二十四年四月六日,農曆三月四日丑時「清明節」,政府派張繼前往謁陵,舉行首度民族掃墓後,就固定每年清明日遙祭祖先,以示不忘本,使得清明掃墓的意義更為彰顯,而「三日節」的意義反而不彰。
民間習俗親人埋葬後第二年一定要去「培墓」,第一次培墓俗稱「開墓頭」,必須在當年春秋日前培墓,第二次培墓在隔年清明節當天上午,第三次培墓在隔年清明節下午,連續培三年後即不再培墓,只有在清明前後上山掃墓掛墓紙。在傳統台灣習俗中,家裡若有長子娶媳婦、添丁生子、買房子等喜事時一定要培墓,不受三年後不再培墓的規定。
昔時清明節相關的民間習俗有:(1)掛紙:又稱【壓紙】,是把生長在祖先的墓上的野草雜木,用鐮刀或用鋤頭除掉後,在墓上放置紙錢,上面以小石壓住。然後點燃香燭,供奉米糕果品,燒焚銀紙。紙錢又稱【墓紙】,長方形,分為五色,以示這一個墓是有後嗣的。如不掛紙,就會被人誤認為無嗣的墓,隨時都有被毀之虞。(2)陪墓:新築之墓,要連續三年間,擇定吉日,在【清明節】前後,備辦祭品去祭掃,俗稱:【陪墓】。以牲禮,甜豆、芋仔......十二茶碗,?紅龜、麵粿、碗糕粿去祭墓。先把墓地清掃乾淨,放置墓紙,再以清酒敬奉后土,而把祭品排列墓前,焚香祭拜,如係新墓,死者遺囑,還得痛哭一陣,表示哀意。最後焚燒銀紙並放鞭炮,乞求死者的冥福。同時把芋剝皮,或把鴨蛋剝殼,遺棄在墓上。昔日,另要訂做一對小紅燈,燈上記明姓名,在祭祀中把它放在墓前,等到祭畢,把燈點亮,帶回家中,放在靈桌上,如燈火不滅,便可預卜將來子孫衣錠富貴榮達。現在都攜帶象徵性的小紅燈,不燃火了。(3)蔭墓粿:【陪墓】的粿類,俗稱【墓粿】。陪墓完了,爆竹一放,附近的兒童,也有成人,就圍攏過來,乞取墓粿。大陸這種風俗叫【搶上墳粿】,差的是大陸人是用搶的,本省用乞的,這種風俗叫【蔭墓粿】。【陪墓】的人都要把粿類,一個一個的分給他們,如粿類不夠分配,就要分發金錢,但如今在臺灣已少見此俗。
現在的臺灣,每逢清明佳節,上山掃墓的人們,行進於狹小的山路間,途為之塞。由於墓地有限,火葬逐漸取代傳統的土葬,骨灰存放納骨塔,親人也會在清明節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