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五都選舉藍綠雙方的戰將,郝龍斌與蘇貞昌浮出臺面后,兩人已經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開始了交集。因為剛剛開始,兩人從選舉耕耘和形象塑造方面,還都沒有明顯的錯失。但如果從郝龍斌的角度考慮,微笑、低調,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不戰之戰為勝戰。 無論外界如何吹噓蘇貞昌的人氣,但郝龍斌有很多客觀的優勢是不爭的事實。首先,郝龍斌年輕、青春有活力,形象、氣質學歷都更加朝氣和現代,如果從圖片選現代都會的市長,相信很多人不會做其他之選的。所以,現階段,以及在對手沒有發難之前,微笑,就是武器,就是信心。其次,低調。優勢在我,無需主動挑戰蘇貞昌,必要時選擇一些蘇貞昌不關疼癢的優點夸他一下(千萬別夸他腦門亮,節能---一笑),學會幽默、風趣,面對媒體只需展示自信,無需正面提及蘇貞昌。如果郝龍斌主場居高臨下待客,作為客場作戰的蘇貞昌總有一天會沉不住氣,會主動挑戰的。因為沒有在台北執政過的蘇貞昌,要想拉抬人氣,就必須主動向郝龍斌挑戰。挑戰的方式自然是正面自己政策的表述和負面對郝龍斌任內政績的挑剔。主動挑戰,就已經失去蘇貞昌穩重、大度的風度,負面進攻稍有不當還可盡顯其咬牙切齒的猙獰,其形象會大打折扣。第一階段,面對蘇貞昌陣營和媒體的提問、質疑盡可能少正面回應,逼迫他們提供證據和儘量讓他們充分表演,才後發制人、奮力反擊。郝龍斌一開始微笑低調、和蘇貞昌站在一起,不戰而戰,就已經得分。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選舉肯定是一場肉搏戰,沒有正式開打之前比的是風度;正式開戰之後,比的是智慧和材料準備的程度。從現在開始,郝龍斌就應該讓人研判蘇貞昌會從那個角度進攻,對於不能迴避的執政上的弱項,這半年來,能夠補強的補強,不能夠補強的,要想好幾套化解的方案。同時,也要搜集對方的負面材料。與民進黨其他政治人物相比,蘇貞昌因為很早以前當過縣長,其過錯大概不好收集證據,但功績也要通過宣戰操弄,讓其遠離都市選舉。其實事實也是這樣,縣長管的多數是農業,和台北這樣的現代化都市有天淵之別。不要說蘇貞昌縣長任上沒有什麼讓人難以忘懷的政績,即便有一些,你能夠治理好一個縣,不一定能夠玩轉台北市,何況當縣長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怎么樣治理郡縣也應該差不多忘掉了吧。至於蘇貞昌的行政院長經歷,讓他自己說,恐怕都很難有可圈可點之處,如果可能,他認可不要行政院長這段經歷。至於民進黨慣用的“權貴”子弟的攻擊,更是師法共產黨的階級劃分法,根本不值一駁。因為人的出身無法選擇,英雄不問出處,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最重要,否則蘇貞昌、陳水扁已經成了權貴,他的後代再也不要從政等等。
郝龍斌的另一些優勢就是執政優勢。接下來的半年里,應該集中做一些投資少、獲益人數多的事情。比如,政府出資補助已經畢業和將要畢業的沒有找到工作台北籍的大學生,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深入社區收集意見、建議改善一些民生,宣導政策、化解矛盾。并從中發現一批人才,并為其工作突出者介紹工作。募集一些資金,向台北市各個階層公開徵集,尋找創業機會的人士,造冊登記,分批到大陸參觀台商工廠和其所在城市的投資環境,尋找合作機會。對於已經工作的民眾實行半費,對於大學生可以考慮全免。大學生(包括部分畢業生)去大陸參訪期間,和大陸消費高的城市和家庭建立一對一聯繫,讓這些大學生對這些家庭發出暢遊台北的邀請,繁榮台北旅遊業等等。九九重陽節的時候搞點老人受益的活動等。現在做都是光明正大的,蘇貞昌反對不但沒有道理,還會得罪受益者。但要是等到後半年做,不但時間來不及,還有賄選之嫌。行政資源不用或者用不好,就是浪費。
總之,郝龍斌好整以暇,要比良為昌(蘇貞昌)。不戰而戰是為勝戰;見招拆招就是高招。
畢殿龍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2樓. åèå ç2010/04/01 04:54您真是瞎掰!
整個看過您的文章,還真是瞎掰!不改您對台灣隔閡而好發意見的毛病!
您提的那些玩意兒,基本上不可行,因為台灣是講究"依法行政"的。政府經費要依照預算科目執行的,真要那樣亂搞,光是市議會就沒完沒了。光是籌劃階段就得吵翻天,更談不上短期可以收效了。
郝龍斌要贏,其實並不難,台北市藍大綠小,只要真能勇於任事,少出點包,少說點錯話,也就是了。例如貓纜、文湖線出的岔子,固然馬英九可能有決策上的失誤,可這兩年貓纜、文湖線的問題,卻有極大部分是後續執行處置上出狀況,可郝龍斌卻毫無擔當,不像話的只想抵賴,工程完工剪綵算"郝"的,出問題卻算"馬"的,其實很不像樣,哪有這等好事。
蘇貞昌呢,目前是在勢頭上,可蘇貞昌要贏?除非是郝龍斌鬧出個弊案,或者蘇貞昌這邊弄出"走路工記者會"、"二顆子彈"那種選舉奧步,否則還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募集資金--什麼叫募集?讓台商自愿花錢邀請或委托台北政府來辦,不可以嗎?不花政府的錢,管議會什麼事?哈哈哈
還是非常感謝能夠對我文章中不合情理、不合實情的地方進行批評
畢殿龍 於 2010/04/01 09:04回覆 - 1樓. åèå ç2010/04/01 04:29縣長管的多數是農業?
您文中有云:...縣長管的多數是農業.....
只此完全顯露您對台灣的隔閡,也造成評論時"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的錯誤。
蘇貞昌當過屏東縣長4年,台北縣長6年,屏東縣可稱農業縣,而台北縣早就不是農業縣了,而是工商業為主,農田只有零星點綴而已。
即使是屏東縣,農業也不歸縣長管,差的多囉!農業主要是中央農委會在管,例如農委會水利處管水利灌溉、糧食作物歸糧食局管,地方縣市由相關局處單位執行而已。縣長嘛,在各項資源的調配自有其權限,農業上的好處和權限算是最少的,說到個"管"字,可太嚴重了,更不是利頭所在。
您的文章,往往出現這樣的明顯大錯誤,讓乍看之下的好文章,就此破功,土崩瓦解矣!
我不認為賣檳榔的小女孩,儘管也是商業活動,但沒有過度,一下子就可以管理得來101。屏東、台北縣的綜合程度無論怎樣都是沒有辦法和台北相提并論的。
至於你說的農委會等部門,如果蘇貞昌管理屏東縣的時候,旱了,讓農民去水利署,賣農產品都去找農委會,那他一定不是合格的縣長。儘管有專業部門,縣長整合、綜合治理的職責正式封疆大吏和方面大員的不同之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畢殿龍 於 2010/04/01 09:1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