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許多朋友的文章,都顯示出他們對選舉的厭惡和懈怠,很多朋友還明確表示出不會對以後選舉投票。去年底剛剛結束的縣市長選舉,藍營聲稱因爲投票率低致使選舉結果不好看。接下的一系列的疑惑就來了。選民爲什麼穩坐家中看笑話,不去投票呢?難道他們真的自我感受或者讓他想懲罰的黨團感受到了自己沈默的力量了嗎?
一、 選舉中的沈默真的是一種力量嗎?
選民中不去投票固然是自己的權利,他人無法強迫。但細究不去投票的原因無非是對提出的候選人都不滿意(多數不是對候選人,而是對黨團)。以藍營人士爲例,不投票往往是對國民黨進步的速度不滿意,認為執政黨的作爲,還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目標,票投下去于心不甘,但投給綠營從情感上實在無法接受,不投票,就成了自己的一種選擇。不投票甚至被自己和一些政客看做爲是一股沈默的力量。僅從投票率低影響到選舉結果看上去似乎是一種力量。但本來有機會從兩個爛蘋果中,自己有機會可以選擇比較好的一個,但如果因爲自己的不參與,最後不得不接受最壞的那一個時。這種沈默的力量,並沒有達到自己的希望政局、社會向更好的方面發展願望,反而背離目標更遠。選舉只有設定可以投贊成票和投反對票,並計算反對票的數量的時候沈默才有可能成爲壹種力量,因爲妳在贊同票上保持了沈默,卻可投出自己最不喜歡的人的票。
沈默,和對選舉投票的熱情不高,會降低民主政治的質量。選民顯然不是對候選人不滿,因爲很多人對候選人都不是很熟悉,也沒有多少個人恩怨,投票參與意識差,主要是對本黨、本陣營的整體不太滿意的時候才可能發生。中間選民對政黨惡鬥厭惡的時候也會發生這種沈默。但應該看到是誰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政黨生態,誰給提供了惡質政黨、政客生存的土壤。如果選民的民主素質都達到相當的水准,不爲那些政客、政黨的扭曲宣導所動,就會督促他們改進自己對待選民的態度、調整自己的路線、提高自己執政、問政的能力,否則就不會有他們生存的空間。如果只是一味沈默來表示自己的清高,而非像選種、育種那樣,在現有的種子里選取最好的,然後再進行進一步的培育,只到培育出自己認同的、最好的種子爲止。如果用沈默來讓雜草和瘦弱的禾苗爭取養料,要麼妳收到的還是扁癟的糧食,甚至是雜草。在民主社會,能夠投票而不投票,本身只能是對自己權利的放棄,對民主的不尊重,對社會純潔性的,政治中的公義道德,突然有一天可以自己降臨的天真和幼稚。
二、 台灣的大型企業對選舉真的能夠超然物外?
國民黨執政後,國民黨的很多政策,包括兩岸政策,被反對黨描繪成圖利大財團。而在阿扁執政時代,是否圖利大財團不得而知,但求利大財團短時間積聚了他們家族巨額財富確實不爭事實。什麼樣的政黨執政、執政後采取什麼樣的政策,會對大財團的經營造成深刻的影響。生意人在商言商,過多卷入政治固然非民主政治之福,但如果不能爲台灣有壹個好的投資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自己會蒙受其害。阿扁時代,台灣企業集體出走,是一種選擇也是壹種逃避。已經結束的縣市長選舉者因爲多數是農業縣市,對大財團的影響有限,但在接下來的“五都選舉”中,對台灣的大中型企業影響卻是實在的。企業盡管不必做政客的工具,但應該明確表示,在“五都”中,特別是在南部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妳們希望什麼樣的人來做市長?要營造一個什麼樣的投資環境才會適合妳?吸引妳?
三、台灣人爲什麼那麼依賴民調?民調的可靠性究竟有多高?
民調頻繁影響著媒體,進而影響民衆,最後影響選情,台灣人爲什麼那麼依賴民調?民調的可靠性究竟有多高?印象當中媒體和民調企業誰高興都可以隔三岔五地來個民調。民調的頻繁性和隨意性在世界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因爲台灣過于民主,還是台灣民衆缺少自信,一定要看看民調才能投下自己的一票?民調是不是台灣政治的一部分?民調的取樣基數在世界也算最低的了,當被調查人越來越抵觸這種調查時,成功訪問的人數不斷調查幾百個人就可以鼓搗出個較少和態度逐漸敷衍。如果通過特別設計的問題,成功訪問減少,加之誤差,這樣的民調也可以公開在媒體發布,那麼民調公司會不會淪爲政客、政黨的打手?會不會成爲民調單位一個圖利的手段?
結論是,在有些黨派和政客糾結其一個緊密的競選集團時,只有發出自己的聲音,才是稀釋她們政治勢力的最好方法。當只有是非,沒有族群時,你的沉默對選舉的結果影響才不會那麼大。沒有抗爭就放棄自己的權利,就是一種懦弱的行為。看看有些國家和地區為爭取這種投票的權利,做了多少努力也未必能夠有這樣的機會,要學會珍惜。相信自己有時比道聼塗説更可靠,因為只有自己知道是否過得更好或者有可能更好,盲目的從眾心理不是成熟民主社會的民眾所為。
畢殿龍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大中華陽光之子2010/03/02 01:00民調其實是有"誤差"範圍的!!
民調也是種"估測"方式 , 一定會有誤差範圍!!
ex: 95%的信賴水準下即有 正負5%的"失真"度
但一般委託市調公司會客觀考慮各種因素
而盡量使結果與真實"差異性"減少!
但是
選舉畢竟是"人類"行為
不見得百分百"理性"
ex: 某人是中間選民 , 原本預計投藍營
但是投票前一天剛好與外省籍鄰居發生"口角"
於是火大而投"廢票"或是"不投"
而綠營人士普遍較"團結", 不管天塌下來或是
就是一定要去投才放心!!
如此一來一往 ,雙方選票就會有"差距"產生
ex: 本次立委補選也是如此 , 很多藍色支持者根本沒去投票
但綠色支持者幾乎沒有不去投的.......
- 4樓. abra2010/02/25 10:11綠色的心裡
綠營的人只要是他們綠色提出來的人選就一定會去投啦只有白吃藍營的人還在哪裡說我要看人選,我要中立...如果這個現象作者不能理解的話,您的分析一點也不正確我不在乎誰當政但我支持民進黨的親戚就不這樣想他們老是問--贏了沒..乾他們屁事,好處他們也沒撈到啊只能說--族群作祟,他們覺得民進黨是自己人,國民黨是外省人 - 3樓.2010/02/25 09:37蘋果真的只有 2 個嗎?
幹嘛 2 個爛蘋果裡面就非要選擇比較不爛的那個?
你難道不知道還有第三個蘋果,而且還是好蘋果?
在只被允許從 2 個挑一個的時候,
唯有一直挑那比較更爛的,逼迫大家一直只能拿那爛的,
那樣才有機會讓大家來考慮第三個蘋果。
民主政治對民眾來說,選項越多越好。但是誰把選項弄成了兩個?即便選項剩下兩個的時候,也只能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一個符合優勝劣汰的法則。也更不得成為不投票的理由。因為如果更爛的哪一個不是希望自己從品質上勝過另一個被挑選,而是採取呼朋喚友,一個拉10個,10個拉100個的方式,而另一方的支持者,則都沉默,那麼比較不爛的哪一個幹嘛一定要艱難地變好?
應該像培訓動物的本能那樣,誰對民眾好一點或者有自省、改變的能力,就鼓勵誰一下,逼迫著另一方也炒一個同樣的方向努力。
畢殿龍 於 2010/02/25 10:23回覆民主政治對民眾來說,選項越多越好。但是誰把選項弄成了兩個?即便選項剩下兩個的時候,也只能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一個符合優勝劣汰的法則。也更不得成為不投票的理由。因為如果更爛的哪一個不是希望自己從品質上勝過另一個被挑選,而是採取呼朋喚友,一個拉10個,10個拉100個的方式,而另一方的支持者,則都沉默,那麼比較不爛的哪一個幹嘛一定要艱難地變好?
應該像培訓動物的本能那樣,誰對民眾好一點或者有自省、改變的能力,就鼓勵誰一下,逼迫著另一方也炒一個同樣的方向努力。
畢殿龍 於 2010/02/25 10:23回覆 - 2樓. 蘇信2010/02/25 09:21民調可信的話請問‥‥
民調可信的話請問‥‥
2004大選TVBS出口民調54:46,
開票結果國民黨輸了兩萬多票,這叫做什麼民調?
2000年大選馬英九選前一夜還咬定連戰民調勝過宋楚瑜那又叫做什麼民調?
- 1樓. littledragon2010/02/25 08:49誤解民調
你對民調的瞭解實在太少
從文章一堆問號就可以看出你該去看看民意調查的書
舉例來說, 台灣的民調的樣本數都在1000以上,
在母體涵蓋率高的前提下,
這樣的樣本數所得到的答案已經可以做很準確的推論.
謝謝指教。本人的確對民調知識知之甚少,也才有這麼多疑問。好在本人從來沒有計畫過要開設調查公司。哈哈哈
不過有一點是想通的,民調是由人來出題和主持調查的,這就難免會出現偏差和誘惑。我自己如果有人給我很多利益,我就沒准會出調查題目時有點自己的好惡。調查即便同一個題目如果問法不同,得出的結果會相差很大。
當然,公正的、沒有私心只要結果準確的民調爲了獲取更精准的數據,會盡可能減少出題和選取調查對象的誤差。她們民調的參考意義是很大的。但我仍然不贊同頻繁的民調,不然的話,可以做個民調,看看被民調的人是否都願意回答民調,是否認為這是一種騷擾和負擔?現在民調時成功訪問量減少,應該是一個警訊。
另外,即便民調都公正無私。也不見得都做到十分科學和精准,否則,不要搞公投和選舉了,誰有異議,民調一下就好了。顯然不是這樣。特別是選舉,從概率學的角度說,採取的調查基數越大,越科學。1000應該是個最低的要求吧。
畢殿龍 於 2010/02/25 10:16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