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同志的權力
2013/02/02 18:46
瀏覽1,096
迴響2
推薦16
引用0

想寫這篇文字已經很久,有一些經由新聞事件而來的感懷,有一些觸動自己心弦的故事,也有一些對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文明將來的走向的期許。

 

最近一次的觸動來自於歐巴馬連任的就職典禮。以種族膚色而論,一個「看起來」與美國主流「WASP(白膚的盎格魯薩克遜清教徒)這麼不同的人,能二度當選全球最強大國家的總統,不能不說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

 

我注意到的是另一新聞上:44歲的古巴裔詩人理查‧布朗柯獲邀在典禮上朗誦他的詩作─他是首位獲選在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讀詩的拉丁裔,也是同志裡面的第一人。媒體還引述了他的詩作「酷兒理論:我祖母說的話」。在這首詩中,他寫道:「不要與男人擁抱,可如果你一定要這樣/就用力拍他們的背/即使對你爸也一樣」。

 

透過幾個世代無數志士的努力,就像有色膚裔能當選美國總統一般,同志,至少在大部分國家,已經能公開攤在陽光之下,這又是另一種進步。

 

只是,在由衷地為愈來愈多、多元化的寬容行為欣喜之餘,我有了另一重的顧慮:歷史的辯證定律顛撲不破,強弱易位,物換星移,今日的受壓迫者往往便是明日的壓迫者。

 

理由無他,擁有權力而能始終反躬自省的,幾希。一個鮮明的例子便是猶太人。當這些歷盡苦難的耶和華選民,驅趕百萬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建造數公尺高的百里長牆區隔「巴人區」,用飛彈無情轟炸數千婦孺卻宣稱這只是「單純的國土綏靖行動」時,心裡可曾浮起自己父祖輩遭受壓迫時的同理憐憫之心?

 

        話題拉回到同志。日前與一位文藝界的前輩吃飯,她不無遺憾地對我敘述了一件血淋淋的案例。在一樁與某件文學獎評審有關的溝通之中,不知怎的,引起了許多同志的抗議。事情其實很簡單:為了確認候選作品的觀點是否出於作者親歷或單純臆想,主辦單位便要求核實作者的同志身分。這一個動作,觸動了同志圈的敏感神經。

 

        那位前輩不願多談她受到怎樣的口誅筆伐,或怎樣的誅心腹誹的議論,她只是苦笑著說:「你知道,現在的文藝圈,異性戀真是弱勢族群啊!」

 

        其實無論何種歧視,根源無關於人數多寡,而在於專制權力,特別是話語權的掌控。當希特勒執掌國家機器,羅森堡之流便能大吹亞利安種族優秀理論的法螺,從而成為族滅猶太吉普賽斯拉夫等「劣等種族」的基礎;同理,當美國國會山莊週遭80%以上的遊說團體都支持以色列的時候,受害者便會搖身一變,成為手執太阿,義正辭嚴的加害者。

 

這是人類社會的通則,例子不勝枚舉─東方的儒家從恂恂然的君子,成為屠戮狂鷸華士少正卯的屠夫;西方的喀爾文從宗教改革的英雄,變成火焚異議份子的宗教裁判者;而介於東西之間的布爾什維克 (原文意為「少數派」)則在掌權之後,迅速化身成為無法容忍絲毫異聲,清洗數千萬「托派」或是資產階級的俄共。

 

        我不苛責任何一個思想上的歧視─有時它們正是我們這個文明能保有多樣性的基礎。但,我們要認清的是: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潛意識的妄自尊大,以為四海之內皆應以我為準。寬容的基礎或許在於:在同意某件事物的時候,同時要求自己默念一句「我也尊重他人反對我的權利」。

 

昨天讀到邊芹的《帶我去巴黎》,裡面收錄了一系列優秀的遊記文字。她談到2004年,適逢諾曼第登陸六十周年之際,參觀諾曼地戰場的經過。在一個主流之外的觀光景點,一個當地老農不經意地談起:「我們其實並不喜歡美國人……我們在盟軍砲火下受的罪,遠甚於德軍佔領時期。……美國人來了就不想走了!」這種說法,與媒體上一面倒的英美盟軍「解民倒懸」「簞食壺漿」大相逕庭。

 

        邊芹說:我們總會無意識地按照某種定好的基調回答問題,而篩選掉不合潮流或不合別人口味的答案─我們其實是自身的思想警察。讀史的人常驚訝於歷史上長期的蒙昧狀態,總是在事後大肆批評時人: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就是想不明白?而原因就在於:當下真的只有那極少數人,能夠或是膽敢反對大家都認可的基調。

 

    羅曼羅蘭在「約翰‧克利斯朵夫」裡說:英雄們,特別是扯斷鎖鍊的英雄們,多多反求諸己,停止自己的造神運動罷!當望之儼然,神聖高潔的革命者們都能懷著虔敬謙虛的心,當任何口號─不管是反歧視還是「愛台灣」,都不再以任何名目壓迫他人為代價的時候,那時便是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文明真正能以人權為本的開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迴響(2) :
2樓. 路人
2013/06/13 01:14
1樓. 方正平
2013/02/03 11:18
致敬

的確,原本的被壓迫者在掌權後,經常會成為壓迫者。甚至,不必到政治上的掌權,只要擁有力量時,就會不吝於變壓迫者。

反省,並不是解方。電腦的CPU不會自道自己壞掉,直到它停止運作;人類的大腦也是一樣。

只有維持社會在制度上的多元,由外力告訴掌權者──你錯了。當然,被喊錯的人,不一定是錯,只是要讓所有人都知道社會上有不同意見。

但這種制度上的多元,更需要“弱”者勇於表達異見。

謝謝無有堂經常的異見。


感謝正平兄的卓見─恰如您的大名,中正持平! 曉煒2013/02/03 18:43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